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学会欣赏彼此的不同,会享受更广阔的世界。
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个人资料
JustTalk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后感:《The Education of an Idealist: A Memoir》

(2020-02-26 09:58:02) 下一个

本书的作者Samantha Power,曾经是奥巴马总统内阁。出生在爱尔兰,爸爸非常帅,而且聪明,是个牙医。一周上两、三天班,花很多的时间在家里陪伴孩子。作者小的时候经常和爸爸一起去酒馆,受到了无数的关注,和《The Glass castle》的作者很像。
作者的妈妈聪明有毅力,在这个不鼓励女性教育的国度中,努力寻找一切学习机会想要成为的医生。

因为父母的生活理念分歧越来越严重,作者九岁时,父母离婚,她和弟弟一起跟着妈妈来到美国。第2年回去看爸爸,爸爸说不要他们再回美国,吓得妈妈第二天就把他们带回来,再也没有回去看过爸爸。作者14岁时,爸爸因酗酒过度去世了。很长时间里,作者一直在自责:如果自己时常去探望爸爸,爸爸就不会死了。作者的继父善良、仔细,对他们姐弟俩自始至终视为己出。

我比较注重一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人认知体系和价值观。作者从小受到爸爸的关爱很多,长大后爱心满溢,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再加上聪明实干、成事能力极强的天赋,以及母亲、继父的一贯支持,比较容易理解她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努力拯救人类的斗士。全书一直贯穿的观点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政府、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

作者毕业于耶鲁,上学期间就到华盛顿政府机构里做短期工。毕业后跑到波斯尼亚--当时正在搞内战--做实地记者。无辜者的惨死引发作者高度的同情心,她一直强烈呼吁美国政府、军队的介入,试图改善当地国民的困境。

回美后作者去哈佛学法律,试图通过法律判决来实现自己的公正。却发现教授、学生离现实太远了,自己还被辅导老师定性成为抑郁症患者。

自己的观点不被听到,作者便开始写书。她花了5年多的时间,采访、调查、收集数据和实例,完成了《 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书的出版过程比较坎坷,但出版以后影响还是蛮大的。以书会友,作者认识了还是senator奥巴马,后来又成为奥巴马竞选总统时的全职助选人。奥巴马当选总统以后,作者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谋职,逐渐成为总统内阁成员。2013年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

几点认知和感受:

  • 作者非常自信,对美国政府的期望值极高,似乎是“美国一出马,世界都能搞定”。这个和我的理念恰好相反。首先,我不喜欢介入他人,除非是被请求。其次,求人不如求己,人民需要的是自救,外界的帮助只能是一时,长久不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钱、没权、没枪的只能低头俯首。21世纪仅靠菜刀、镐头,不大可能成什么事。后来跟儿子、女儿聊起这个话题,才知道美国公民拥枪自由排在公民权利的第二位......
  • 重新认识奥巴马。通过书中描述,我倒是觉得奥巴马是个非常善良、责任心强的人,考虑问题全面周到。不过,这些特点的另一个表述角度就是优柔寡断。当总统这几年,身边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利用各种方式来劝他听取自己的观点,他曾自嘲说自己不过就是个提线木偶而已。作者说奥巴马“内心纠结,同时又努力试图给出明确的决定”,这句话让我更加欣赏奥巴马。身居要职,面对芸芸众生,小心、谨慎,本来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行事态度,只是现在却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缺点......
  • 世界之大,又如此复杂多变,早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大脑可以处理的了。而所谓集体意识,不过就是“东一榔头西一镐”。方向一致时,可能有所建树,但也可能是加速摧毁;方向相反时,有的只是相互制约。

作者的外向性格和理念观点跟我完全不同,我读完这本书,只是想要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我对从政一窍不通,对书中描述的国家、国际大事也不关心。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这些“高阶层”的人,其实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思维方式、世界认知、以及价值体系,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职场矛盾、家庭烦恼、以及各类迷失困惑。而这些“大事”,我们能够改变的非常少,呕心沥血、劳民伤财,多年的精力和花费,不过是终点又回到起点......

想起我小时候姥姥说过的一句话:“坐轿子有坐轿子的苦,抬轿子有抬轿子的苦。”我还是继续我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无为之治吧。

任何观点都只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微笑微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