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个妈妈的分享:孩子有个真爱的小毯子,用了好几年,磨损很厉害,就是不肯丢掉。最后和孩子商量,买了个一模一样新的,巧手妈妈把旧毯子缝在里面,孩子接受了,妈妈也松了口气,希望这回可以用到高中毕业。
必须承认,我读帖时有点儿小感动,非常佩服这个妈妈的耐心、用心、和爱心。可过后仔细再想,总是觉得有点不对劲。
在美国,吸奶嘴、手提毛玩具、或怀抱小毯子的孩子挺常见的。刚来时看到这些,觉得还挺可爱。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看到这样的孩子时,我心里总会滋生一丝丝怜悯。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听到、看到不少例子,孩子的依恋物坏了、丢了、或忘带了,大哭“一”场可能算是幸运的,有的会持续好多天,甚至更久。
孩子有依恋物并不是孩子的问题!
孩子弱小,需要被照顾和养育,生存本能驱使他们要寻找完全可以信赖的依靠,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有精神安慰。孩子从父母亲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和陪伴,自己又不能疏解,可能就会找个依恋物做精神慰藉和寄托,一旦需要,可随时与之进行倾诉和聆听的幻想互动,慢慢形成习惯。
这应该也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缺乏安全感的一个表象。在没有独立之前,孩子们的确需要一个全权的依赖,我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可以依靠的亲人,并在亲人的帮助下逐渐培养自己积极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天天抱着个玩具熊、小毯子。
不希望孩子依恋物件,并不等于不允许,父母的不允许其实是把他们推得离自己更远了。
一旦发现孩子有依恋物倾向,我会尽量多花时间陪陪他们,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慢慢淡化依恋物的作用。和父母一起互动、玩得开心的孩子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忘记自己的依恋物。
说实话,我的这个体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晰,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不是没有过依恋物。好在他们都还比较皮实,磕磕绊绊、懵懵怔怔地也长大了。
女儿刚出生时,跟风儿买了假奶嘴。结果,她吸几秒钟就发现被骗,马上用舌头给顶出来。
几个月大时,开始吸左手的大拇指,每次睡觉前必须吸。我也不喜欢她吸手指,见到过几个咬指甲的大人,手指头挺难看的。但姥姥说,小孩子都嘬手指,没关系,大了就好了。于是,我也就没有怎么管。
吸手指有一样好处,不会忘了、丢了,当然,还是难免会“坏了”。女儿10个月大,下面两颗小牙冒头,吸的时候把大拇指的皮嗑破了,再吸就会疼。两天后,自己就把这个习惯连根除掉。
两岁时开始去幼儿园,因为没有依恋物,自然也没想过要带什么,女儿足足哭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好点儿,我们又搬家换地,于是又开始天天哭(只是早晨)。后来幼儿园老师流动异常频繁,似乎天天早晨见到的都是新老师。看着她痛苦的小脸儿,我心里也非常难过。忍到三岁,仍不见什么起色,就又换了一家。
新老师有经验,建议让女儿带张全家福上学,她在幼儿园想我们的时候可以看看。女儿把照片全天攥在手里,还真的不再哭了。虽然她是很小心的孩子,但照片也很快就皱了,细心的老师用朔料膜把照片两面都烫好,做成结实的卡片。这张全家福卡片一直陪伴女儿到上小学。
在幼儿园里,女儿离不开这张照片,但一到家就放到一边。很快,又在老师的建议下,每天回家前就把照片留在幼儿园里。再后来做活动如果需要两只手,老师就建议她把照片放在自己的柜橱里(老师告诉我的),不再一直拿着了。大家谁都不去强调这张照片对她的重要性,完全让她自己决定什么时候需要看,什么时候需要放下。慢慢的,这张照片的作用也就消弱了。
现在想想,真的应该好好感激这个老师,不仅让女儿缓解了离家的痛苦,同时也没有过多依赖身外之物。她真正依恋的,究竟还是照片里的人。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儿子比女儿小两岁,可能是因为姥姥一直24/7照顾他到两岁多,安全感比较强,好像从来没有依赖过任何东西。哦,对了,他喜欢玩具汽车,两岁以前睡觉时,手里经常攥一个小汽车。不过儿子不挑样,什么车子都行。姥姥在床头柜上放好几辆,只要儿子一找,就递过去一个。
亲子关系好,可以慢慢引导孩子放下小毯子。
对于开篇提到的情况,我觉得父母要注意一下亲子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瞎担心,没有见过怀抱小毯子的高中生!”我也知道高中生不会抱着毯子上学,其实远远在上高中之前,孩子就可能迫于朋友的压力,早早地放下毯子了。不过我更希望的是他们自己真的不再需要毯子,而不是因为觉得抱毯子难为情而被迫放下。
对于有依恋物的孩子,父母需要多花点时间陪聊、陪玩儿。如果实在太忙,可以让孩子陪自己一起洗菜、做饭、收拾屋子。不要强调孩子对依恋物的依赖,不要提醒孩子时刻带着小毯子。
孩子玩得开心,走的时候忘了拿毯子,父母如果注意到了,就悄悄地帮忙收好, 等他想起来要的时候再给,同时提醒孩子:“嗨!没有小毯子,你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呀!或许你并不一定那么需要它!” 让孩子慢慢体会自己的独立能力。
如果大家都忘了,千万别埋怨孩子丢三落四。给孩子个拥抱,安慰一下:“小毯子肯定在家里等着你呢!回去以后,告诉小毯子你都看见什么?玩了什么?”
不小心真的丢了,恰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学习“断舍离”。“小毯子陪了你这么久,可能自己去探险了,想体验一下独立的感觉。”;“小毯子找到新朋友,可能正在和新朋友讲述你的故事呢!”;“你长大了,可以不需要小毯子陪伴了,小毯子去陪需要它的孩子们去了。”;“你有爸爸妈妈呢!你也可以把以前和小毯子讲的跟妈妈讲。”
总的来说,作为父母,我们最终是要培养孩子独立,靠自己的行动能力立足于社会,而不是依靠外界事物和环境。我希望孩子遇到问题,能够没有任何顾虑地跑到我面前来哭诉、寻求安慰和答案,而不是抱着个小毯子,缩在角落里默默掉泪。
我家俩娃14、16岁,我还在继续运用这个道理。儿子天天打游戏,我目前正在努力寻找各种各样他能接受的亲子互动,希望能成功地把他从游戏、YouTube视频上拉开,哪怕是暂时的。今年暑假,我鼓励女儿教儿子Java编程,效果似乎不错呢!这两周家里有客来访,可以凑足四个人打牌,玩得也很开心!大家还有什么高招,请一定多多分享!
关于“陪睡”,多说几句
大多数孩子睡觉时,都要抱个毛玩具或小毯子。我总觉得美国推崇从小让孩子自己睡,可能有点儿不够人道。
老大照书养,女儿三个月大时,我们训练她自己入睡(这可能就是她吸拇指的原因)。本来好好的,她叽里咕噜翻翻身就能睡。但到了7、8个月左右,死活不肯了。试着让她哭过几次(Cry it out),后来实在不忍,就把她的小床搬到了主卧室的大床旁边,我伸手能摸到她。
儿子一直是姥姥陪睡,两岁左右,夜里醒来,非要妈妈不可。姥姥抱着哄20分钟都不行,只要我一过去躺在他身边,他便倒头大睡。没办法,尽管姥姥很失落,我还是把儿子也挪到我床边。
老公说这样不便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跟他辩:“我从小没有条件自己一个屋,一直都有人陪睡,小的时候是哥哥、姐姐,大点后是姐姐和姥姥,上学住校有同学,工作以后有同事,结了婚以后有你,你看我现在不独立吗?” 他说不过我,我就继续陪俩娃。(我家陪睡,向来都是每个人自己的被子,从来没有合用过。)
女儿5岁时开始自己睡,她是台阶型的成长方式,可以就是可以,从来不闹。儿子要到6岁左右才肯,但斜坡式的不稳定,经常要挤过来。结果女儿也学样,时常又是三人挤一起。(现在都独立睡了,我倒是常常觉得有点儿寂寞。)
很多的夜晚,孩子们睡下时,我还在厨房里收拾;早晨我起来时,他们还没醒。其实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我到底睡在哪里,他们要的只是妈妈的一个承诺,一个心安。
多多顺着孩子陪陪他们吧!他们心安,我们才会安心。
有网友说:不要这么夸张, 孩子自己有个心爱的小东西,毯子毛熊之类的,挺好的,哪里来的这么多瞎磨叽!
我的回复是:我的确比较小心,毕竟是我没有征求孩子的意愿,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总是得小心伺候。孩子不会表达,我也只能通过表象来猜测孩子们的心理。猜对、猜错,神知道。而且我还相信:担心的不用担心,不担心的才需要担心。
看我家弟弟的睡姿,绝对心安!
有兴趣请关注我的微信号。
谢谢你的留言!
我的确比较小心,毕竟是我没有征求人家的意愿,就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总是得小心伺候。孩子不会表达,我也只能通过表象来猜测孩子们的心理。猜对、猜错,神知道。: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