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劝说其他的妈妈们,让孩子自己决定选什么活动。有的妈妈说:我是这样啊!结果孩子学了一两年就觉得没意思,不做了。换个样仍是如此,什么都是半途而废,这怎么培养毅力呢?
Angela 的Grit 视频
毅力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我看了华裔女教授安杰拉(Angela Duckworth)的视频以后更加专注这个概念。
安杰拉以前做过老师,喜欢观察、思考,后来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 30多岁去读心理学博士,成为宾州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但安杰拉在这个演讲中也坦承 “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 我在翻看其他的视频时见她说过:据观察, 有毅力的人一般都比较乐观,遇到问题不死抠,解决不了就绕过去,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做下去。
这么看来,我觉得毅力好像更像是乐观、积极、向上地做事情。安杰拉在两年前出版了《GRIT: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讲述如何培养毅力。现在就先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算不上是培养毅力,只能说是如何帮助孩子渡过瓶颈期,能够比较长时间地坚持做一项活动。我的读后感:《Grit》-抬杠帖,其实人人都有毅力
活动选择
美国人比较注重集体运动项目--Team sports。我当年尽管不是很清楚这是为什么,但也随大流儿,希望孩子有个集体项目。在《养儿育女:弹琴!弹琴!弹琴!》里提到过,让孩子坚持一项活动, 最好是从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上出发。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兴趣, 靠父母推、拉、拖, 可能会比较费劲。如果因此再影响了亲子关系,可能就更得不偿失了。
我家两娃从小不大喜欢游泳,他们都是在五岁以后才敢把头埋到水里。女儿本身就不是搞体育的料,从来没有尝试过游泳队。儿子一直是1%的身高体重, 游泳一点儿都不占优势,在爸爸的鼓励下试过一次。 阶段结束以后,我劝他再坚持下一段,儿子死活不去。他的理由是:“我是队里游得最慢的一个。” 我安慰他说:“教练说你的姿势很标准啊!” 他还是坚决不去。我自己就不是很喜欢游泳,累了会呛水,不想要孩子受这个罪(我是有点宠孩子),而且我也不觉得游泳是典型的集体运动,也就随他了。 一直到前两年,我家老公、甚至朋友都还时常说我:“为什么当初没有让孩子们去游泳队?”
女儿4-10岁学过跆拳道,还在表演队里,后来自己决定停的。
4- 11岁学芭蕾,上尖头鞋之前,我劝她停的(还是怕委屈她的脚),保留了爵士舞和踢踏舞(Jazz & Tap) 。
5- 8岁学过舞台表演,学了四年,她选角色的原则就是看哪个台词最少,于是我拒绝再让她继续。
7- 8岁踢过两年足球,我觉得她实在不是踢球的料,也劝退了。
女儿的花旗兵
五年级时,她不知道怎么发现学校有花旗兵--Color Guard,见面会以后坚决要去:“就是停了所有的活动,也一定要去这个。”
花旗兵是一个介乎于纯体育和纯舞蹈之间的活动, 孩子们用彩旗、木枪、剑作为道具,在音乐的配合下,利用舞蹈、道具舞动、队形变化,在4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表现一个主题,每年一月到四月有六、七次比赛。因为是学校活动,所有的比赛都是学校负责。初级队的比赛,只在外面住一个晚上。但是到了校队级别,他们有3天、甚至6天的跨州比赛,都是队员们自己处理旅途事宜。即省了我的事儿,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我当初算是全力支持。
5年级开始花旗兵,6年级开始青春期发育,那种“我什么都行”的冲劲一来,根本不用人推。遇到什么难的动作,她自己就会去问教练,请队友帮忙,一起练习。
由于女儿自己的坚持,她的瓶颈期不是自己想要退却,更多是学会承受压力。这个活动的升级需要评估测试,14岁准备初级校队测试,她花了几个星期才学会一个旗子动作,让她体会出什么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 -- 孰能生巧。评估测试结束,她一直引以为傲的跳舞却只得了个第二名,而且第一名的同龄同学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舞蹈课,只在花旗兵里练习了2年。这个结果让她情绪低落了好几天,后来和我聊天时提到,掩饰不住地嫉妒和不满。我趁机赶快和她聊聊天赋的区别,结果她淡定地说自己已经意识到了。
儿子的足球
儿子从小什么都不要,游泳、钢琴、跆拳道,都是爸爸妈妈姐姐劝诱去的,真正他自己要的就是足球。 五、六岁的孩子,踢娱乐足球,知道球门在哪儿的娃都是小球星,边上的父母亲都为他欢呼!七岁开始踢 Travel soccer--镇俱乐部队。九岁分强弱队,他个头小、胆子小,害怕冲撞和被球砸,跑动、争抢都不够积极,被分到了最差的队里。
贴两张小时候的球星
不过我希望他踢足球,觉得足球是真正的集体运动。而且除了足球,他对别的更没有兴趣,所以我只能是硬着头皮想办法鼓励他继续踢球。
一次足球训练,在去的路上他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足球训练。”
我跟他讲:“你说过的自己在比赛的时候比较紧张, 很多新动作不敢用,怕出错,而这些恰好可以在训练的时候多多练习。练熟了, 到赛场上就可以用了。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叫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平时练习不够,到台上表演的时候就要出差错了。” 儿子其实还是蛮懂事的,这次以后,从来没有再说过不喜欢去训练。
十岁多,爸爸开始带着儿子去打网球。入门学习,进步挺快,而且网球没有肢体碰撞,不用害怕。
一次在足球比赛回来的路上(他们又输了),儿子跟我说:“妈妈,为什么有些你曾经非常喜欢的活动, 慢慢的就变得不喜欢了?” 我一听就知道他在说足球,因为他的网球刚起步,进步明显,学习兴趣会比较高,而足球已经踢了5、6年,这两年又一直在差的队里,基本上每场都是输球,很多时候输得还挺惨。而且在此之前,有朋友就提醒过我:“当一项活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你的兴趣就会慢慢消失了。” 儿子恰好就是在这个阶段上:网球兴趣上升,足球兴趣下降。
曾经的兴趣
其实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瓶颈期。天赋强的人,瓶颈期可能出来得晚点儿;天赋弱的人,可能会早点遇瓶颈。而且可能还有不同阶段的瓶颈。(这个猜测应该算是靠谱吧!)
我当时听了他的问题,说实话,心里有点紧张,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应该怎么跟他说才好。说砸了,他真的停了,这个年龄也不大可能再培养另一项集体活动了(男孩子,竞争激烈啊!)。当时应该是我刚刚看完《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讲述了他儿子打棒球的情形:分散注意力,从关注比赛结果的输赢,转移到其他的目标上。
因为他没有针对足球,所以我也不想扯破这层纸,不过我用足球做例子。这次说教有点儿长,说的时候肯定没有这么有条理,我记得应该是点到了这几点:(我比较啰嗦):
从那次以后,每次踢完球,我都会比较小心地跟他聊聊:
“哎, 今天感觉如何?”
“我看你开场不久,从右场踢的那个球很有力量呀!”
“我看见你从一个很高的人的脚底下把球截过来,自我感觉是不是很开心呀?”
“哦,今天的对手好像很强, 跟你们都不是一个水平的,是不是踢得很辛苦?”......
等等这些细节的对话,就是想要告诉他,我一直在关注着他,可以看到他踢得不错、挺努力的,不要太看重输赢结果。就这样小心陪他到12岁,青春期发育开始了,个头长高了些,也不那么怕球砸了,他也更愿意去踢球,可能也是发泄多余的精力、体力吧。
儿子今年14岁,每次踢球前都准备好自己的包,有的时候我不方便,他自己也会准备一些食物。他也知道要尽量早吃,如果离比赛时间太近,要少吃点,免得肚子疼。 吃太油腻的东西,会使自己不舒服、没力气,尽量选择健康食品。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时常也会有懈怠、不自觉的时候。现在他踢得虽然比他原来好些,但仍是在弱的队里。不过他自己说,只要他还能够被足球队招进去, 他会一直踢下去。
瓶颈期/青春期
从两个孩子身上,我蒙蒙怔怔地觉得如果瓶颈期和青春期恰好是重叠在一起,似乎比较容易渡过。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亲子关系一定要非常好,孩子有家人做后盾,在外才可以无畏地打拼。否则后果因人而异......
像女儿的花旗兵,不仅需要腿的力量,还要上肢的力量。 前两年都是比较简单的动作,她没啥力气也能过。然后就赶上青春期发育,越来越有力量,到了初级校队里,也比较容易的跟上。 有的时候动作难、压力大,我都为她担心,也不知她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勇气,仍旧坚持做下去。儿子足球也如此,12岁以后,一年比一年自觉。
反观过去学钢琴,顺着一套书学,孩子们学得又比较快,很容易在比较小的时候就遇到了瓶颈,没有青春期那种强烈的自我和争强好胜的热情, 兴趣可能就慢慢地丢掉了。
如果从头再来,我可能不会让孩子太小的时候学钢琴。如果他们想要早早的学,我也不希望他们只用一套教材,非常快的进程,应该是在同一个级别上,弹更多不一样的曲子,像喜欢的流行音乐,哪怕是部分熟悉的旋律;或者用不一样的弹奏形式,比如和不同的朋友四手联弹,增加点趣味性。等到青春期的时候再慢慢加深, 可能会比较容易的渡过瓶颈期。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而已,也许可以跟儿子、女儿说说,将来在孙子辈儿上试试。
最 后
我其实也不清楚这算不算是已经渡过瓶颈期,也不知道对培养毅力是否有帮助。不过我的确是有点体会,事情要做到一定程度,才能从中体会出一些道理。
比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 -- 孰能生巧,这句话从没上学的时候就一直说,每次女儿钢琴年终汇演之前,都会哭闹一阵曲子太难,但其实她每次表演都不错,自己也很满意。我总是趁机会赶紧强调这句话,可能是年纪不到,她就是不能理解,仍旧是每年闹腾。到了14岁,花旗兵练习,她自己主动说,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可惜,钢琴已经在这之前就停了。
在这点上,我悟性极差的,直到48岁,给我妈填写绿卡申请表的时候才体会到什么是孰能生巧。我现在仔细想想,觉得我们过去学习、考试可能和孰能生巧不是很搭界。我们上学,一直在学新的东西,做不同的习题,并不是同样技巧的反复练习。不过一旦体会出这个道理,就可以应用到学习上了。(可惜,女儿似乎没怎么继续用,至少没有用在学习上。)
人生漫漫,谁也不知道将来如何。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对孩子太宠,有时候又觉得影响过强。左一步、右一步,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走吧。
大家共勉!
微信朋友分享
Y:一直不放弃也没机会尝试新东西啊,小时候学会及时放手也可以的吧?
我:是否想要学新东西,取决于孩子自己。我家女儿什么都想要,除了文章里提到的,她还去过女童子军、幼儿计算机、绘画、中文、钢琴、合唱队、小提琴、黑管、机器人比赛,曾经同时三个不同的舞蹈学校,外加中国舞......目前只有color guard 算是坚持下来了。说到“学会及时放手”,我倒是觉得不容易,时常陪她一起纠结,选择取舍。
儿子什么都不要,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就还有一个机器人比赛。目前他想要去学校的高中队,我希望他能坚持到高中毕业,不过也是他说了算,但我会努力“影响”。儿子倒是能“随时放手”,从来不含糊。
H:刚才还在烦恼,没收女儿手机一周做为惩罚,如果一周内不再发生同类错误再给手机。丢三落四的习惯什么时候能改?感觉太多时间都在手机上。
我:丢三落四可能不容易改,我觉得部分天生。昨天女儿跟我说,她的朋友刚刚丢了第三个手机,这可是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秋天该上11年级的亚裔女孩。别太较劲了,买点便宜的东西,丢了不心疼的。你家娃如果没有丢手机,说明还没有不可救药。娃多大了?学校的作业都做了吗?
H:13岁,学校作业做了,但是其他考试复习的内容就会忘记。她丢三落四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上,5件事情到最后总是少做那么1-2件。
我:初中生,作业都能按时交,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我家人人都用Google Calendar,全家共享,相互提醒。可以鼓励她用check list,像学校作业一样,可能会有帮助。
H:Check list的方法反复强调,但是她就是不做。
我:任何惩罚和奖励,属条件刺激,长期效果都不好。初中生,要求制定好,她自己执行。忘了,就自己承担后果。如果她真的很在意,一两次下来就记住了。不过小心别太冷酷无情,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父母要表示出注意到了,而且很开心。我觉得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放不下这个“后果”。
T:我家这两天soccer team tryout,开始不肯去。问他是不喜欢足球还是不喜欢tryout,他说是因为别人很厉害,tryout选不上的话丢脸(这个意思,他不是这么说的)。和他保证,选不上也没关系,重在参与,才点头勉强愿意去了。
我:大人不要太注重成绩,不要比较、论断,孩子才有可能不在乎这些,而且这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果父母很在乎学校成绩,不在乎足球成绩,那没什么用,必须都看淡,孩子才能不在乎。
我做得也不是很好,我跟孩子们承认自己的不足,告诉他们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他们能理解我些。我感觉,我越是放下,他们越是想努力。
T:有难度阿,看到别人踢得好的,不由自主就会和他聊,让他看别人如何运用技术,肯定会有些比较,只能一边夸他一边委婉指出需要学习别人的地方。
我:你不是足球教练,废话少说!父母只夸,不教。提高技能是教练和孩子的事儿!每年足球报名的表格里都有对父母的要求(Zero Tolerance form),要认真阅读签字。
T:我们还没正式入队呢,不太了解,原来不能说的啊!我和我家领导要讲一下,他干的!最近就是世界杯,一直在说教呢。
我:绝对不能说,只能夸。而且如果两人关系不是非常好,夸奖都会产生反面影响。关于教,我有过一次发现儿子站得离发球人太远,就偷偷问教练,他的站位是否有问题?结果教练说,他特信任Alex的站位。那次以后,我知道自己跟不上啦,于是专用我文章中的那些语言,只说好的,或表示同情理解。
孩子才几岁,需要父母扶持,你老公拿世界杯明星来教育孩子,太过分了吧!
T:学习么,肯定要挑好的榜样啊!
我:当然要挑好的榜样!但是,得孩子自己挑,不是父母选。
T: 什么都不说,那领导得憋死。
我:那就看领导是选择“憋死自己”?还是“憋死孩子”?我选择的是理解,接受,都不用憋。非说不可,就分享自己的看法、感受。比如看见一个好球,可以说:“哇,太棒啦!我真希望自己有这水平!” 而不是说:“哇,太棒啦!你将来就照这样踢啊!”
当看到认识十几年的孩子抑郁成疾,我才开始写这些文章的。社会是个大考场,通过孩子来考核父母是否合格。
可惜人生只有一次......
R:你的文章都很真诚,和小孩的对话很有用。能展开说说怎么对付青春期女儿吗?
我:青春期女儿怎么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欣赏还不够呢,“对付”啥?父母态度得端正,再看看我朋友回答婆婆的话:
婆婆问:孙子乖不乖?
朋友答:乖!全家人都听他的话,能不乖吗!
真人真事儿!我听过后基本上就用这个方法。只要孩子没有做损害他人、危及生命的事,我都听他们的,所以他们还算乖。
TY:我孩子现在喜欢的就是打游戏,和朋友一起联网打的不亦乐乎。上了两个课外班,我看他除了上课,平时也没怎么练,叫他停课,还不干。
我:几年级?我儿子8年级,除了上学、踢球、吃饭、睡觉,和朋友玩 Fortnite 也不停不下来。不过这两天吃喝聚会,十来个teenagers 坐在一起玩智力游戏,我觉得已经很好了,不像以前,都扎在屏幕上。等等吧,继续在边上提醒“什么是好”就可以了。
YT:下学期八年级,每天戴个耳机,边打边说,还哈哈哈笑个不停,人家还说这也是一种social, 暑假回国还惦记着要把Xbox 带回去,和朋友要继续social。
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社交活动。我家儿子还心里打小算盘,跟不同的人组队,要用不同的玩法,跟不同的人学不同的 strategy
可以适当问问这类问题,多往这些方面引导。儿子跟我关系不错,主动跟我讲了些,我后来才有意识地多问问。真实社会,也不过如此吧......
有兴趣关注我的微信号,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每个娃都不一样啊!加好友,可以单独细聊哦!
非常赞成你的说法,我是醒悟得有点儿晚了。
的确是得熬。谢谢你的认可。
谢谢分享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