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德国了解不多,不过原来有个老板是德国裔,上学时的一位教授也是。他们的个性都有点古板,尤其是那个老板,做事特别一板一眼,不苟言笑。不过在工作上倒也不难相处,至少规矩明确、言出必行。那位教授讲课也非常清晰、生动,完全不像有些老教授,说话含糊不清,让人听着就忍不住打瞌睡。:)
博友XYZ总结得很有道理:“德裔群体强调纪律、教育、工匠精神、宗教信仰。” ”“但是,一般说来,他们碧蓝/灰蓝眼睛时时透出淡淡的疏离和冷漠,让人很难与之在人际关系上走得那么热络,相知交心”。。。。。
WXC在德国的博友gaobeibei写过一些关于结束德国的好文:gaobeibei_文学城博客
美国目前有超过 4,000万德国裔美国人,是最大的单一欧洲裔族群。可想而知,德国文化对今天的美国影响力巨大。很多美国总统都有德裔血统(如艾森豪威尔、胡佛、川普),还有众多的国会议员、州长、军政人物也是。德裔群体强调纪律、教育、工匠精神、宗教信仰(尤其是路德宗),对美国社会文化有很大塑造力。
德裔中还有许多著名的美国人,对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演员有Angelina Jolie(安吉丽娜·朱莉)Bruce Willis(布鲁斯·威利斯), Ben Affleck, Marlon Brando, Sandra Bullock, George Clooney,Meryl Streep,小李子Leonardo DiCaprio等,企业家有Walt Disney, Steve Jobs, Elon Musk, Conrad Hilton,Bill Gates等,军事家有Chester W. Nimitz,John J. Pershing, Norman Schwarzkopf等等,政治家有George W. Bush, Dwight D. Eisenhower, Henry Kissinger,Donald Trump,Herbert Hoover等,科学家有J. Robert Oppenheimer, Albert Einstein, Wernher von Braun, Orville and Wilbur Wright等。
我们上次去的辛辛那提(Cincinnati)曾经是美国最重要的德国移民聚居城市之一。1820年–1880年,大批德国移民涌入美国,辛辛那提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而成为热门移民的目的地。到1900年,辛辛那提有超过60,000名德国裔居民,占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直到今天,这座城市仍然深受德国文化(语言、教育、啤酒文化、音乐和宗教传统)的影响。据估计,现在大约30%-40%的辛辛那提人有部分的德国血统。
这里有个特色的超越莱茵河区域(Over-the-Rhine),是个保存不错的19世纪历史街。19世纪初,有不少德国移民来到辛辛那提,为旁边的运河起了德国出名的大河“莱茵河”的绰号,工作则在市中心,要跨过运河,因此社区称为“超越莱茵河区”。 社区中有许多三四层的小楼,有各种欧洲式的建筑,色调鲜丽,人流熙攘,有些西欧小镇的感觉。整个社区充满了餐厅、酒吧、德国啤酒店和传统市场。
走进辛辛那提的Over-the-Rhine街区,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群肃穆而优雅,街道两旁的红砖楼房安静地诉说着过去。而在这一切之中,有一座宏伟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辛辛那提音乐厅(Cincinnati Music Hall),长期是辛辛那提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的主场,见证了无数世界级演出,也见证了这座城市文化的积淀。

广场上摆放着几把红色的椅子,上面撑着伞,有人坐在那里聊天,很是惬意。我在其中一把椅子上坐下,歇息片刻,静静地观赏着四周的景致。
Cincinnati Music Hall红砖立面、尖顶窗棂和高耸的中央玫瑰窗散发出哥特复兴风格的古典之美。 在暖阳的映照下,整座建筑仿佛散发着红铜色的光芒,既庄严又温暖。不知什么原因,它让我想到了伦敦的St Pancras International火车站,也许是由于两个建筑都是红砖的缘故吧。

马路对面就是华盛顿公园(Washington Park),不大, 像是辛辛那提音乐厅的前花园。



公园草地碧绿,铺展开来像厚厚的地毯,边缘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篱和花坛。树荫斑驳,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洒下,打在鹅卵石小道上。一大早,还看见流浪汉在公园的长椅上带着铺盖躺着。公园中的儿童游乐场里,孩子们在喷水池中打闹,尖叫声、笑声混合着水花声。有人在遛狗,有人在跑步,还有人在练瑜伽——而草坪上已经铺好几张野餐毯,朋友们正围坐聊天。
如果说辛辛那提是俄亥俄州的一颗文化明珠,那么Findlay Market,就是这颗明珠上最鲜活、最有烟火气的一角。走近Over-the-Rhine街区,眼前逐渐显现出一片热闹的画面——彩色的遮阳棚、熙攘的人群、空气中飘荡的香气。这里的Market,有点西雅图Market 的微型版。


满眼都是色各式蔬菜,水果,边上还有个农贸市场。


市场里摊位琳琅满目:从阿米什人家自产的香肠、奶酪,到各国美食应有尽有——黎巴嫩鹰嘴豆泥、古巴烤猪肉三明治、泰式炒河粉,还有本地特色的goetta香肠(德裔移民带来的混合香肠),各种烘培,甜点。手工纪念品。。和其他城市中“游客”市场不同,Findlay Market是本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会看到带着孩子的家庭在挑选蔬菜,也会看到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在午休时来这里买点熟食。每一个摊主都热情洋溢,很多人甚至能记住常客的名字。像我们一样的游客更是充斥其中。
我是一个个地看过来,甚至还想排队买他们当地烘培店的面包,只是队太长,放弃了。最后去的德国餐馆吃的饭。






随着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辛辛那提的德裔居民遭遇了严重歧视:学校里禁止教授德语,德语教材被焚毁或废弃,德语报纸停刊,公共场合说德语会被指责为“不忠”,德国地名、街道名被更改, 发生过德裔居民被殴打、被侮辱的事件。当时美国整体社会的“反德情绪”(anti-German sentiment)很明显。

讲到食品市场,我们还去了一个特别的“景点”,它既不是博物馆,也不是公园,而是一家叫 Jungle Jim’s International Market。听起来像是普通的国际食品店,但真正走进去,才发现这分明就是一个“吃货的迪士尼”。这个地方很多年前带女儿来过,这次重访,也是趣味盎然。


超市内部简直就是一场环球之旅。
欧洲专区更像是个小小博物馆:各种奶酪堆得像小山,法国红酒、西班牙橄榄油、德国香肠……每一样都在讲述着它们来自的土地。
在亚洲区,我居然看见了老干妈辣酱、王致和腐乳,还有各种各样的泡面,排列得整整齐齐,好像一夜之间穿越回了国内的超市。走几步,转到日本和韩国专区,琳琅满目的零食和调料让我眼花缭乱;再往前,就是印度和中东的香料区,空气中混杂着孜然、咖喱、肉桂的香气,仿佛能把人鼻子熏醉。




与其说这是超市,不如说是主题公园。记得某个拐角,一头会摇头晃脑的大象从天花板探出身来;另一边,墙上的卡通人物忽然开口说话,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就连卫生间都别具一格:门口伪装成一个简陋的“移动厕所”,可一旦推门进去,却是明亮宽敞、装饰考究。
之后我们暂别物质的层面,转而探寻精神的世界。前往艺术馆,旧地重游,静静感受那里的美。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Cincinnati Art Museum)坐落在Eden Park里。车子沿着公园的小路盘旋而上,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偶尔能从树缝间瞥见河面上的波光。初秋的阳光温柔,空气里透着一丝凉意。


博物馆的外观庄重,白色古典风格的石柱和高大的门厅带来一种肃穆感。推门进去,却是温暖而亲切的氛围。前台工作人员面带微笑递上地图,并且还是免费的。美国很多知名博物馆的门票都不便宜呢。



馆藏丰富,从古埃及雕塑到欧洲油画,再到当代装置艺术,应有尽有。走到一间展厅,突然看到莫奈的画——虽然不是最有名的那几幅,但柔和的光影让我安静下来。
还有梵高,毕加索的作品。让人流连忘返。
Paul Cezanne -- Still life with bread and wine

Claude Monet

Vincent van Gugh

Picaso

Greece 300 B.C.

中国商朝酒器

古埃及 -- 1000-600 B. C.

出门后,我特意绕了个弯,再次来到这里。这座雕塑,上次见到时就让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很喜欢这座坐落在山坡上的艺术馆。喜欢它在光影流转间自成一方天地,也喜欢那份难得的静谧,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安静下来。
忽然觉得,旅行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在不经意间,与一座城市的灵魂,悄然相遇。
辛辛那提,下次再见。
跟着淡然游了西班牙:)
----------------------
网上查了下,阿道夫·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他在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虽然他在1925年放弃了奥地利国籍,但在1932年获得了德国国籍,因此在政治上被视为德国人。希特勒的国籍问题引发了争议,但他本人认为国籍并不重要,因为他是德意志人。希特勒的民族主义和对德意志民族的忠诚使他在德国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祝菲儿旅途愉快!该回来了吧?
是的,到一个地方旅行,不仅要感受硬件,还要感受软件。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最能吸引人影响人的元素。菲儿所言极是。周末愉快!
谢谢菲儿大贴。
我现在的老板就是德国人,但他与我想像中的德国人挺不同的,是那种很open,很容易接近的人,不会让人感到疏远冷漠,很热情爱与人交流。当然他做事的确认真,不过开会常拖堂,哈哈!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2025-10-15 15:02:31
回复 'sce' 的评论 :
Warren G. Harding并不是德裔,而是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荷兰血统,也不是因为反德情绪而当选。
问好大美女周末愉快!
这个超市太有意思了:)相比之下,老中总是在一中“survival mode”里面,就是以最小的花费来添置仅仅必要的东西,鄙视一切“不务正业”,呵呵。
感慨那么多德裔美国人
想知道希特勒是不是德裔德国人
回头再看内容,先问问菲儿好
”我去华盛顿州时也逛过一个德国村小镇Leavenworth, Washington 莱文沃斯德国风情小镇,深具巴伐利亚风格,整个镇子的建筑、街牌、餐厅、节庆活动都充满德国南部风情。后来我去法兰克福,看见有一片街道和它几乎一模一样。再过几周我去欧洲乘坐河轮游,要在德国待好几天,届时会怀揣菲儿的美文好好体会一下德国风情。”,哇塞,好羡慕啊,带着我们一起游吧,哈哈哈!祝旅途快乐,云上见!:)
回头有空上你家,最近有点在瞎忙,呵呵。周三快乐!
“等到二战爆发时,除了较为年老的长者外,大部分德裔甚至连德语都不会说了。”“这些被重点监视的德裔,在人数已达数千万的德裔美国人当中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在当时,其实还有不少德裔依然担任着美国政府的重要职位,分布在政府机关和美国军队当中。” 艾森豪威尔就是德裔美国人。
因此,“德裔美国人作为群体,在历史上站在了正确的一边”,在二战中确实如此!
谢谢分享!
德国人从使用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 简称 D-Mark)换成欧元(Euro),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心理和文化变迁。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象征,尤其对德国来说,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它可以加强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对于出口大国德国来说,统一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促进了贸易便利化。但很多德国人感觉物价突然上涨了,尤其是食品、日用品、餐饮等。部分民众担心德国把货币主权交给欧洲央行后,失去了对利率、通货膨胀等政策的直接控制。
Over-the-Rhine现在似乎安全不少,Findlay Market,和Jungle Jim依然是欣欣向荣。
呵呵,《辛德勒名单》印象深刻。
看来我们有同好!下面的云台兄说了,这些都是巴塞罗那雕塑家普伦萨的作品。:)
“每年教师节,因为和中秋节很靠近,这个德国学生家长都会让孩子给我送上一盒Conrad的月饼,让我挺感动。”,我记得这个学生,看你写过。Conrad的酒店我们挺喜欢的,月饼肯定好吃,真是有心,也说明你让学生爱戴。:)
“蒸过的茄子用蒜泥泻好的芝麻酱最后加香菜末…拌。”,学一招,还从来没有拿芝麻酱拌过茄子呢,谢谢。
-------------------------
“有时看书或者看电影,就是这种感受。不是单看一个件事,一个故事,让人感受到的是文化的震撼。”,太同意老乡了,握手!
不过提起德裔美国人,就不得回顾德裔差点掉到“背井离乡”那个坑里的一段历史。https://www.163.com/dy/article/G6EA2UJC054396Y6.html
搬到美国来,成为美国人,才是寻找新大陆、建立新家园的移民们应该走的路。只奔着美国的物质生活来,却要把美国社会、美国制度破坏成S坑那种样子的人口,比作蛀虫病毒也不过分。只可惜“进步主义者们”尽干以丑为美、把臭当香的蠢事坏事,脆弱的民主法治社会正面临这样来自内部的破坏和挑战。
德裔美国人作为群体,在历史上站在了正确的一边,值得推崇和学习。
那时很多朋友,一次看《辛德勒名单》回来问众人是否看了。大家都说老一套,不看。 才知道朋友们都是德裔后代。
菲儿的辛辛那提印象记写得很美,文学味夹着烟火味,赋予这座城市特别的感觉。我对中部城市知之甚少,跟着涨知识了!那个Elon Musk也是德裔的啊,我只知道他是南非移民过来的:)菲儿周二好!
同意蘑菇,长茄子确实蒸着好吃。拌茄泥。蒸过的茄子用蒜泥泻好的芝麻酱最后加香菜末…拌。
我有个德国学生,跟着我学习中文快三年了,特别认真,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我想这与他的父亲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每年教师节,因为和中秋节很靠近,这个德国学生家长都会让孩子给我送上一盒Conrad的月饼,让我挺感动。
哈哈,谢谢详细回复,是的,Jobs有德裔血统:)
---------------------------
谢谢蓓蓓分享德国的第一手资料!“德国这个民族严于思考,他们出了许多哲学家。德国还有如巴赫贝多芬那样的大音乐家,德国还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世界的文化科学和艺术做出了贡献。所以,我对这个民族很尊重。”
德国人有许多优点,对人类历史有许多贡献,否则也不能从一战二战的战败国振奋出来,成为GDP领先的世界的工业强国之一。
-------------------
哈哈哈,谢谢光盐分享,“德国的硬件美国的软件。还是软件更重要。” ,太幽默了!
联想到在研究生院和职场上打过交道的德国留学生和德裔同事(or 对手)们,他们是极好的并肩作战的伙伴(和值得尊敬的对手),认真,专注,客观,理性,契约精神杠杠滴。但是,一般说来,他们碧蓝/灰蓝眼睛时时透出淡淡的疏离和冷漠,让人很难与之在人际关系上走得那么热络,相知交心。
无妨,正如菲儿细心总结的,德裔美国人对这块新大陆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从科技到文化,不胜枚举。在这种相对理性、平和和包容的氛围中,可以说,走在美国无数大大小小的“German Towns”, 你可以完全放下戒备,变成吃货,徜徉在如山如海的面包,香肠,猪肘和啤酒中,开心又放松。哈哈,菲儿用“吃货的迪士尼”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
谢谢XYZ的分享,“德裔群体强调纪律、教育、工匠精神、宗教信仰。” ”“但是,一般说来,他们碧蓝/灰蓝眼睛时时透出淡淡的疏离和冷漠,让人很难与之在人际关系上走得那么热络,相知交心”,你的描述非常精准,把我想说却没能说清的都完美表达了。回头加一点到文里去,多谢!:)
----------------------
谢谢大侠临帖,分享!德国人有许多优点,否则也不能从一战二战的战败国振奋出来,成为GDP领先的世界的工业强国之一。
你的“爱在新西兰” 无敌,太美了!:)
你今天的好文很赞,想跟着你去游!:)
1.上知世界美食,旅游.
2.理财.投资
3.偉人的世界观,,使很多人开了窍
4棒极的英文.敖人的视野
共同发起投票.
纽约有德国餐厅和卖香肠店,香肠不错,但是肘子就一般般,啤酒不错~~
-----------------------
纽约真是哪里的美食都有,羡慕老乡。:)
Steve Jobs的生母 Joanne Schieble 是瑞士和德国血统,他本人也受到了德国设计原则的影响。
“是老派的美国白人。”,这个形容很贴切。:)
小C虽然在加拿大,美国去过不少地方。:)
I got curious, too and did a brief search online. Here is what I found:
“(Steve Jobs’ 同胞biological sister) Mona Jandali was born on June 14, 1957, in Green Bay, Wisconsin, to a Swiss-German American mother, Joanne Carole Schieble, and a Syrian father, Abdulfattah "John" (al-)Jandali.” (Wiki)
做为哥哥的Steve Jobs 在旧金山出生,当时他的父母Abdulfattah "John" (al-)Jandali and Joanne Carole Schieble未婚,因为Joanne的父亲强烈反对女儿嫁给来自叙利亚的Jandali, 不得不将Steve Jobs送给领养的Jobs 一家。后来Joanne父亲去世后,这对苦命鸳鸯才结成婚,生了Mona Jandali.
所以,Steve Jobs因为生母而具有瑞士德裔血统:)
"旅行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在不经意间,与一座城市的灵魂,悄然相遇"菲儿总结精辟!旅行不但是饱了眼福口福,更有心灵的碰撞,从景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体会景点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追求.涨知识了,开眼界了,那超市装潢布置很文艺,还有那堆成山的各式奶酪和巨无霸的面包,令人印象深刻.房屋建筑很中规中矩,有德国人严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风范.谢谢菲儿好分享.
纽约有德国餐厅和卖香肠店,香肠不错,但是肘子就一般般,啤酒不错~~
后来我在德国短期工作,合作伙伴高管请我吃午饭,那是我第一次吃鹿肉。那家餐馆做得很好,一点也不硬,甚至有点像猪肝的质地。
我工作的地方离 Sindelfingen 很近。那里有一个百年历史的 Mercedes-Benz 工厂。
当地人大概是为了表示支持地方经济,更倾向于买 Mercedes-Benz 车。
带我去餐馆的合作伙伴高管也开了一辆 Mercedes-Benz。
令我惊讶的是,虽然是豪华品牌,但车里竟没有配备空调!
我过去博文中提到的布鲁克林大桥的设计师John A. Roebling也是德国移民。这个桥是划时代的。
Ben Affleck和Steve Jobs好像没有德国血统,你再去查查?
“我在其中一把椅子上坐下,歇息片刻,静静地观赏着四周的景致。” 咦,菲儿的美丽背影呢?哈哈,照片放大了也没找着,a bit disappointed:)
菲儿谈到德国裔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颇有共鸣:“德裔群体强调纪律、教育、工匠精神、宗教信仰。“
联想到在研究生院和职场上打过交道的德国留学生和德裔同事(or 对手)们,他们是极好的并肩作战的伙伴(和值得尊敬的对手),认真,专注,客观,理性,契约精神杠杠滴。但是,一般说来,他们碧蓝/灰蓝眼睛时时透出淡淡的疏离和冷漠,让人很难与之在人际关系上走得那么热络,相知交心。
无妨,正如菲儿细心总结的,德裔美国人对这块新大陆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从科技到文化,不胜枚举。在这种相对理性、平和和包容的氛围中,可以说,走在美国无数大大小小的“German Towns”, 你可以完全放下戒备,变成吃货,徜徉在如山如海的面包,香肠,猪肘和啤酒中,开心又放松。哈哈,菲儿用“吃货的迪士尼”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我们系里有个德国教授,父母从德国移民过来,他自己是4,5岁时到美国的。他老爸曾经被提名获诺贝尔奖。他在美国长大,能说流利的德语,但行事为人一点不象德国人。我跟他开玩笑说,他是德国的硬件美国的软件。还是软件更重要。
德国人的个性鲜明,很多地方和日本人有点像,但是更加艺术和厚重。
+100!日耳曼民族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占主导,而且非常成功!
忽然觉得,旅行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在不经意间,与一座城市的灵魂,悄然相遇。+1
辛辛那提真是漂亮呢!古朴端庄,就像德国人一板一眼的性格。红砖建筑好看,像是到了中欧的哪个城市:)
原来美国有那么多德国后裔,学习了。我只知道中西部挺多的,我们公司在奥马哈的同事,很多是德国后裔,他们做事认真,待人真诚,信仰虔诚,是老派的美国白人。
Jungle Jim’s International Market好有趣,记下了,下次去辛辛那提,一定要去见识一番。
喜欢那个免费的艺术馆。有点像我们这儿普利斯顿大学的艺术博物馆,也是免费的,以前我隔一阵就要去一下,看看有没有换展品。新冠以后就关了,整修扩建后,10月底新开张,不知会不会收费。现在美国免费的博物馆真不多了呢。
菲儿新周好,握手老乡!
辛辛那提我们自驾奥兰多时曾经经过, 吃了一种上面堆满黄色cheese丝带当地小吃。
以前一直以为苏格兰移民在米国最多,原来还是敌不过德国佬儿 :-))) 再一回想,真的哪里都有德国村、德国镇、德国啤酒的赶脚。
Jungle Jim's我们也去过几次。读博士我在啃它鸡,高速到辛辛那提一个多小时的样子。去辛辛那提很多次,大多是当天往返,但也住过酒店。有一两次是专场笑拼,直奔Jungle J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