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国经济转型?台商升级还是撤离? (中时电子报)
(2008-01-06 18:14:29)
下一个
二○○八,将成为台商挑战最大的一年。
祭出劳工、税务、环保等七大新政的中国大陆,经营环境宛如烈日当空。
台商若不升级、转型,就会像烈日下的露珠,被蒸发、淘汰;若撑得下来,才能真正赢得问鼎世界的入场券。
这十三亿市场的新风险是什麽?哪些台商已及早布局?他们打出什麽策略?
很少有一个时刻像现在让台商如此焦虑。
一月一日,随著中国大陆新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上路及多项政策调整发酵,直接增加了台商在中国的营运成本和经营难度。
这是因为大陆对台湾愈来愈重要。根据投审会资料显示,截至二○○七年十一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六三三亿美元,占台湾对外投资金额第一。「很多台商是透过第三地投资,民间推估台商对大陆投资超过一千五百亿美元,」中国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秘书长黎坚指出。
做为全中国最大出口企业,有近七十万员工的富士康科技(鸿海集团),对外正式宣布将彻底实施新劳动合同法。消息一出,引起台商们的高度关注。
尽管有些声音认为新法规格过高,加上变化太快,让企业措手不及,但连最具指标性的富士康,也选择顺势而行。「为了留住人才,」上海富士康科技总经理戚道阜表示。不过中国为什麽要在此刻雷厉风行地推动改变?
一切都是因为巨龙要转型。
大国转型?关键五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跃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这也同时为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矛盾,排在最首位的当属贫富差距。
於是,为了完成到二○二○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计划,中国将今後五年订为关键时期。经济轴心从二○○二年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二○○七 年转向「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在在显示这个崛起中的大国,不只要「量」的成长,更要「质」的进步,也就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对外,现在中国自己也变得有能力撕掉「世界工厂」的标签。
曾在中国加入WTO时扮演谈判要角,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日前在东莞出席「世界鞋业论坛」时表示,「过去我们一直埋头接单、埋头制造,只要有一点小钱赚就很高兴,但在长期惯性中丧失了国际贸易的定价权。」
他认为,当大陆内需市场起来,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也会愈来愈小,「现在完全可以『理直气壮』采取较强硬的立场,把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夺回来!」
从「昆山制造」到「昆山创造」
新政策的转变,在台商对大陆投资占了三二.二%的江苏省,立刻可以感受到。昆山,这个世界遗产昆曲的发源地,正具体而微地展现巨龙转型的热望。
入夜後的昆山仍充满动感。从远处望去,路上车水马龙来去不止,一栋栋的楼像竞赛似地愈拉愈高。饭店也是一家接著一家开,跳啊跳的大红色闪亮招牌,点明这儿有澎湃生机。此情此景似乎许久没有在台湾感受到了。
但没有台商,就没有昆山。
超过三千家台资企业前仆後继到当地设厂,总共投资一百亿美元,让昔日贫瘠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球电子巢的重镇之一。
刚卸任的前昆山台协会长李宽信说,现在全世界每两台笔记型电脑,有一台就是「made in 昆山」。二○○六年昆山人均GDP按户籍计算,接近两万美元。昆山也是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第一名。
然而昆山才发展二十年,就不甘心只做世界的手。他们要再次带头,从「昆山制造」走向「昆山创造」。
「昆山要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地,」四十三岁,每年都到台湾参访的昆山市书记张国华说。
保优汰劣?企业大迁徙?
回头来看,其实转型中的中国就企图透过这一连串「保优汰劣」的新法规和政策,迫使企业跟上脚步。不然就得向劳工成本更低的西部或越南等地迁移。或者,关厂淘汰。
一九八八年就进驻珠江三角洲,世界最大镜片研磨厂,亚洲光学董事长赖以仁说,过去中国为求发展,是大小通吃、好坏兼收。现在是挑精拣肥,不只对外资如此, 对内资也一样。就像在中国本来有一千多家水泥业,在政府的「辅导」下,关厂的关厂,与在全中国最大的海螺水泥兼并,现在剩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
此举可能会引发台商的再次迁徙潮。像亚光在六年前就察觉,大陆政府的政策对企业愈来愈严格,便预先到中南半岛布局,现在这一块地区的产量已对集团有一定贡献。
根据二○○七年电电公会针对二五六五位已在中国投资的台商调查,有二.一%的台商未来最想在越南布局,这个答案在前一年调查完全没有出现。反观台商回台再投资的意愿,从三年前便一路下滑,到二○○七年为一.八%。
但其实,台商「回家」是暗潮汹涌。经济部投资业务处处长邱柏青表示,自从该处成立协助台商回台投资的单一窗口後,短短一年不到,至今已经累计九十八件个案。「这不包括原本在台湾还有营运的企业,」邱柏青透露,实际上台商迁徙回台的数目不输到越南、印度投资的企业家数。
「很多在大陆还有据点的台商,多半不愿意大举回台的行动被公开,」邱柏青说。
可是对集中在广东省(占台商投资二五.七%)的许多中小型台商,毕竟没有能力说搬就搬。一位有四十名员工的台商感叹,现在就像历史重演,从前因为台湾工资高涨来大陆,现在成本增加可能又要往内陆西移。
说搬就搬? 企业迁徙大不易
「但我能说搬就搬吗?」目前是东莞清溪镇年资最老的台商中华彩玉副总经理王世文说。先不谈客户和卫星工厂都在周边,运输成本已是一大考量。光是落地盖厂十 多年,企业品牌其实已经和地缘连成一气,「公司招牌哪里是可以背著到处跑的?」他说,客户习惯到这里找你,但工厂不见了,直觉就是你倒闭了。
但许多台商已开始转往大西部。王世文说,在内陆城市,包括环保、土地、税务优惠,还有劳动合同法,都不是问题。他举例,像劳动合同法在内陆城市,现在就处於暂不落实的所谓「空转期」。
「内陆还在当年『筑巢引凤』或『引凤筑巢』的热烈招商中,」他说。
与王世文在一九九○年率先一起登陆的「黄埔一期」台商,在这几年不升级就迁徙的压力下,王世文粗估,有七成都已经陆续搬离东莞。
对台商而言,面临的其实又岂只是迁厂而已。针对这波新政策可能会对台商带来的冲击,前昆山台商协会会长李宽信在一次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会面的场合上,就请她要多多考量台商的处境。因为其他外资并不像台湾人一样,许多台商来中国做生意,是把毕生家当和家人都带了过来。
「台商是企业落户在这里,连人生也落户在这里啊!」他说。
另外,让台商担心的是,法律很严,但若执法不严,或选择性执法,将对台资企业在成本增加外,造成更大的生存冲击。
亚洲第一大,罗马岗石董事长黄维祝就心有戚戚焉。
十四年前把工厂设在碧水环绕的苏州 直古镇里,黄维祝计划在这里用三十年的光阴,打造出全球产品最大、品质最好的磁砖厂。这个梦,眼看已经圆了一半。今年六十四岁的他,不允许身体出差错而耽误事业,还学餐厅为虾子保鲜的做法,天天都在四度C的冷水里泡五分钟。
走进展示间,大门边边挂著「苏州交税大户」的金色招牌。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太骄傲。黄维祝说,自己每年平均交税约两千万人民币,但有些内资竞争对手,居然不交税,把钱拿去盖工厂壮大实力。
「今天台商面对的,不是政策改变和法律严苛,而是有没有一个公平的环境,让大家在相同起跑线上竞争,」黄维祝愈讲愈急。因为他的产品曾被大陆工厂抄袭,两年後,黄维祝三审胜诉,可是对方却跑了,他原本投资的研发、通路等费用和时间全部泡汤。
一位熟悉中国法律的专家表示,「新劳动合同法有另一个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企业法』!」他担心,若是碰上大陆执法单位选择性只办外资不办内资,这会让内资也有利而趁隙崛起。
内资崛起?台资很卡
只是,他的担心非「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比起中国政策骤变,大陆内资势力快速茁壮,才是台商眼下挥不去的愁。
中原大学企研所教授吕鸿德最近到中国鞋都福建晋江考察,他讶异,在那里每个CEO都不到四十岁。
其中,自创品牌的本土安踏鞋业创办人丁志忠告诉他,自己在十七岁时,用低价买进当地台资鞋厂不要的下脚料和鞋子到北京闯荡。後来看准中国内销市场会起来,回晋江和邻居借钱,成立安踏。
「我现在三十六岁,我上市了,市值是两百亿港元。结果是你们台商帮我代工,」丁志忠说。
即使如盖过五十几间工厂的沙场老将,台玻长江玻璃、台嘉玻璃纤维董事长林伯丰,面对内资崛起也不敢大意。
在台玻昆山厂谢绝摄影的地方,有好几台秘密武器,一秒瞬间拉出一千多根细细的玻璃丝。这样精密的技术,来自台玻营运四十四年的经验,全世界只有五、六家工厂有。
但这样的独门优势并非长长久久。林伯丰指出,这十年大陆本地玻璃公司进步很快,过去买高阶产品,一定要跟台玻买,现在不一定了。内资也擅打价格战,破坏市场行情。
「我们只剩下一点点优势,管理好一点,成本低一点,品质高一点,」林伯丰冷静地说。「如果没有继续开发,继续进步,优势会慢慢没有。」
但这何尝容易?
一位从没在媒体曝光,产品已做到世界第一大的台商,这几年很努力地从外销转做内销,但他坦言,「没有钱,没有人才,没有通路,很难!」
当年三十岁时,他信心满满地带著父亲在台湾努力一辈子打下的基础,要到中国大展身手。现在四十五岁,他做到全球第一大厂,却比刚来中国创业时花更长时间工作,「我真的不敢想太多,不晓得这样的成绩还能维持多久?」他说。
对照中国是从上到下,由政府力量带动转型,不少台商在采访结束时总会感慨∶台湾政府在哪里?
反观港资则有政府大力支持。香港政府为了支持在珠三角香港企业的转型,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也协助产业,在中国物色新的营运地点。
就连大陆政府也看上台商的转型需求,而提供服务。广东省台办副主任张科表示,目前有三家广东的台资企业上市,未来他们会积极推动台资企业在内地A股上市,「毕竟台资企业二头(研发和行销)在外,制造在这里,要转型升级,就必须要靠金融的支柱。」
台商最後一次升级的机会
尽管这条巨龙对待经济,有著应战全球的强大企图心,但也为烽火蔓延的台商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不过换个角度看,却也是史无前例的机会。在选择迁徙外,不少企业趁著中国崛起时的危机开始就地升级。
除了追求「量」,台商现在也把眼光转向求「质」,也就从「台霸」变「台精」,追求精品级的第一。
在全世界LV专卖店,在代表中国骄傲的西藏拉萨火车站,和五月即将开幕的英国希斯洛机场第五航厦,都指定用罗马岗石做地板的建材。
二○○三年,LV看上罗马岗石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先来看厂,再花两年时间慢慢观察有无仿冒、环保和用童工的问题,至今已经合作三年。「这代表你是高档的,」黄维祝说。
自创品牌MAX,世界第五大拉链厂,宏大拉链董事长洪宝川,花了三年时间,靠品质获得全球第一大汽车厂丰田的青睐。丰田每一台车的座椅拉链,全球只跟两家公司采购,一个是有七十四年历史的日本YKK,另一个就是不到三十岁的台湾宏大。
像罗马岗石、宏大拉链的升级故事,更是不胜枚举。曾辅导过台中许多「磐石会」企业上市柜的建宏企管顾问公司执行长张荣文,在二○○七年底从北京、上海、重庆、广东一路考察了一个月,他发现,台商的转型和升级在近一年的确很卖力。
最简单一个例子,张荣文说,他到上海拜访一家台商叫川石光电,搭车绕了好久才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找到川石。结果发现川石做的节能灯泡,在全球名号响亮,包括沃尔玛百货,以及欧司朗都是川石的客户。
「再艰困的环境、再想像不到的小镇,台商都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生机,」张荣文佩服地说。他举例,川石从LED转省电灯泡、雷虎从模型马达转牙医高速钻头、车王电子打造「Mobiletron」自有品牌後,更是已经占公司业绩七成以上。
「大家在大陆都有规模不小的工厂,但历经台湾到大陆的环境丕变,我没看到他们脸上出现过惧色,」张荣文说。
进攻十三亿内销市场
进攻中国十三亿内销市场,则是台商下一个逐鹿中原的大梦。
南宝树脂是个值得参考的故事。一九九七年落脚昆山,南宝树脂在这里的工厂堪称异数。外墙涂上了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路宽二十一米的大道上,遍植香樟、广玉兰和银杏。
而本来在台湾知名度极高的南宝八一五水泥漆,跨了一个海峡,却常常被消费者抱怨不太好用。於是,南宝树脂集团涂料事业部总经理孙德聪,亲身去了解大陆人怎麽盖房子,观察各地油漆师父的工作习惯。後来发现,在浙江用油漆喜欢用喷的,而福建用刮的,於是回头改善产品,来回应各地消费者的需求。
二○○五年,南宝树脂取得「中国名牌」及「国家免检」资格,等於拿下在全中国畅行无阻的金牌。现在一年营业额约五十亿台币。
另外,南宝更靠创新致胜。「节能和健康是南宝创新的动力,」孙德聪指出,去年因为研发出一款能让室温降低九度的涂料,而取得「高新企业」和「高新科技产品」的认证,这让南宝在未来还可以继续享受一五%的所得税率优惠。
「这是合法的节税,」勤业众信中国业务合作与发展负责人杜启尧会计师说。
亚光董事长赖以仁建议,此时正是台商思考转型进攻大陆内需市场的契机。
已在中国内销市场打出亮眼成绩的建大轮胎总经理张宏德有感而发地说,现在要跃上中国大舞台,难度是愈来愈高了。但台商要积极把握这个「最後一次升级的机会,」跨得过去,就有机会成为区域性品牌。
「台商有机会浴火重生,」宝来金融集团大中华资本市场处总经理黄齐元乐观地认为。
有人说,台商是英雄的摇篮。而未来又有多少台湾出发的企业能在世界发光发热?值得期待。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Content/0,4518,9701070177+0+0+09553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