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丰臣秀吉
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公卿、天下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一个贫农之子,成长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日本,为世人所惊叹。他修建了大阪城,并以此为大本营,花费了8年时间,统一了全日本。丰臣秀吉(1537-1598)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统一日本并制定征服朝鲜、中国和印度的扩张计划。据说丰臣秀吉在战前狂妄地设想:灭亡明朝之后把日本天皇迁到北京,他自己则定居在宁波。关于他计划在宁波养老的说法主要有以下背景:
丰臣秀吉误判地理距离,认为宁波到北京的距离与大阪到京都的距离相近(约50公里),因此设想将天皇安置在北京,自己退居宁波遥控统治。这种认知源于日本对东亚地理的误解,当时日本人误判中国领土仅为日本的四五倍。
宁波是明朝重要港口,勘合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丰臣秀吉认为控制宁波可掌控海上贸易,同时便于指挥对印作战。这种战略布局与其征服印度的目标直接相关。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转移内部矛盾(如大名间的权力斗争)并实现资源再分配,制定了横跨亚洲的扩张计划。尽管该设想因战略失误和资源不足未能实现,但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局限。
万历二十年(1592年),统一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三十万大军入侵朝鲜,明朝出兵救援,中国史称“万历援朝之战”,朝鲜史称“壬辰倭乱”,日本史称“文禄、庆长之战”。
出身低下的丰臣秀吉能够成为统一日本的“天下人”,其励志人生和杰出才能值得肯定。不过,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期间和统一日本之后也犯下了一些致命错误。这些失误导致了这个政权的二世而亡,丰臣家族也落得了灭族的可悲结局。
1.未能彻底击败自己最大的政敌德川家康,在政权内部埋下了一颗最大的定时炸弹。
1582年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迅速打出“为主公复仇”的旗号,占据了舆论高地。他也成功击败了明智光秀、柴田胜家、泷川一益等觊觎最高权力的竞争者,彻底掌握了旧主信长的江山。
然而秀吉的专权引发了信长之子织田信雄的不满,信雄遂联合信长的忠实盟友德川家康与秀吉对抗。在1584年的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实力占优的秀吉未能击败家康。虽然家康之后向秀吉表示臣服,但他从未真心对秀吉效忠。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被转封至关东的家康仍然是秀吉政权下最强力的大名,拥有250万石领地。家康也并未参加文禄·庆长之役,这令家康拥有了颠覆丰臣政权的实力基础。当然,秀吉对家康的潜在威胁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为了制约家康还设立了“五大老”合议制度,希望借助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有利大名的力量压制家康。但当时唯一能够制约家康的人只有前田利家,当利家于1599年逝世后,再无别人具备与家康抗衡的实力和资历。
总之,在秀吉和他最倚重的顾命大臣前田利家相继逝世后,国内已经无人能制衡家康。家康才得以干预丰臣家内政、重新夺取天下。
2.丰臣秀吉贸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征伐朝鲜,导致文治派和武断派的对立,也使忠于自己的西国大名实力损耗严重,削弱了统治根基。
秀吉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也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增加威望。他在1592-1598年之间,先后两次对朝鲜发动战争,都动员了数十万军队参战。但侵朝战争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极大消耗了人力物力。战争中负责管理后勤的石田三成等奉行,又与直接作战的武将产生矛盾。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未尽职守,由此引发了文治派和武断派将领的冲突,使秀吉的统治威望受到极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作为远征军的主力,参战的西国大名们损失惨重,而与秀吉不和的东国大名却几乎毫发无损。秀吉的侵朝战争也极大改变了国内的政治格局,削弱了他对地方大名的控制力,这也为秀吉逝世后大名之间的混战埋下祸根。
3.“杀生关白”事件导致丰臣家族的继承问题和政权的内部动荡,使秀吉失去了唯一有能力的继承人。
秀吉为了保证自己亲生儿子丰臣秀赖的继承权不受威胁,强令已经出家的养子丰臣秀次切腹自尽,还将秀次一族几乎赶尽杀绝。此事也株连了许多大名。秀次之死对丰臣政权的负面影响极为恶劣。秀次作为丰臣家族中唯一的成年者和家督,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望。秀次家族被灭一事导致丰臣家族势力削弱。当秀吉逝世后,丰臣家族就陷入了完全没有本家支持的危险状态。
另外,被卷入“杀生关白”事件且又令秀吉不满的大名,全部都在关原之战中加入德川方成为东军。除了在向朝鲜出兵时文治派和武断派的对立外,秀次之死才是丰臣家和丰臣家臣团决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导致关原之战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丰臣秀吉其实是在较为薄弱的基础上,强行完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 但正因为基础的薄弱,才让他更需要以非常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强化自己家族的绝对权威。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过度消耗了自己家族的脆弱根基。所以说,丰臣秀吉家族的败亡,也是一种必然。
参考中国的例子:秦朝灭亡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其统治方式与政策严重损害了社会生产力,为农民起义提供了导火索,最终导致统治体系崩溃。
暴政与严刑峻法:秦朝延续法家思想,实施连坐制度、严刑酷罚,民众生活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徳非所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暴政导致民心尽失。
过度消耗社会资源
秦始皇在统一后仍大兴土木(如阿房宫、骊山陵墓),并持续发动战争。徭役、兵役负担远超历史水平,农业生产力被严重削弱,引发广泛不满。
统治集团腐败:秦二世时期昏庸,赵高专权导致政治内斗,中央集权体系名存实亡。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加剧,无法有效应对起义。
起义的导火索:陈胜、吴广因雨失期被处死引发大泽乡起义,但实质是长期积压的民怨爆发。这一事件成为全国反抗的起点,最终导致秦朝覆灭。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约有三分之二存在“二世危机”,如秦朝、隋朝、西晋等均在第二代灭亡。这一现象与接班人问题密切相关,具体原因包括:
权力斗争与政局动荡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逼迫扶苏自尽,胡亥继位,导致秦朝三年后灭亡。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汉惠帝实际权力受限,最终引发朝廷内乱。
继承人能力不足
西晋晋惠帝司马衷智力缺陷,导致八王之乱和政权崩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更迭中,第二代继承人普遍缺乏治国能力,加剧了政权不稳定。
制度缺陷与经验不足
年轻王朝缺乏历史经验,难以从前朝兴衰中总结教训。例如美国仅200多年历史,面对问题时缺乏长期规划能力,导致政策频繁摇摆,加剧了“王朝周期”现象。
每一代皇帝的继承人都未能平顺继承皇位,没有一个例外。
秦二世胡亥在秦朝时期与赵高、李斯勾结,冒充秦始皇的命令,处死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最终登基为皇帝。
高祖刘邦去世后,尽管汉惠帝刘盈登基,但实际权力被吕后掌握,刘盈不久便去世,接着是诸吕之乱,吕氏一家被处决。直到汉文帝登基时,已经过去了15年。
在晋朝时期,开国皇帝司马炎去世后,他的次子司马衷继承了皇位。然而,在后宫、朝廷以及外族之间,纷争不断。司马衷要么被皇后排挤,要么受到亲属的排斥,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八王之乱的爆发更是导致了西晋的覆灭,各个异族南下,五胡纷至沓来,几乎将汉人屠戮殆尽。
在隋朝时期,杨广被认为是最著名的一位二世祖,他修建了运河,建立了东都,并进行了三次征战高丽。这一系列举措导致国家资源严重枯竭,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在唐朝时期,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迫使李渊让位,最终夺得皇位。
在宋朝时代,赵光义凭借着神秘的“斧光烛影”解开了千年之谜,成功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在明朝时期,燕王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成功逆转局势,击败了无能的大侄子,最终登基为永乐大帝。
割据王朝二世而败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草创者虽然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创立一番基业,但是接班者无疑缺乏相关的历练。所以当接班者接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尴尬:那就是他们的经验和能力有限,但是他的对手,很多却宛如当年他的父亲那样的新兴豪杰。所以他们被取代,最终陷入败亡,也就成了一种常态。
而大一统王朝的二世而败,归根结底,大多也是接班者的能力或者性格问题,导致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