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鉴真,日本的大恩人

(2025-04-21 23:36:41) 下一个

  鉴渡日本共经历六次尝试,前后历时约12,最终于公元753年第六次渡成功。‌‌
  为实现自已的愿望最失明,却中日交流做出了千古不朽的献。
  一千二百年前从
州到日本花了十二年即四千三百多天才到达目的地,而今朝发扬州,浦几个小就可抵达关西,去唐昭提寺可以朝发夕至了。鉴真和尚(在日本被尊称為“唯鑑真和上”)是在唐代远赴日本的高僧。
  鉴真所处的时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一衣带水的日本,不断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当时的长安学习,吸取唐代的文化。鉴真抱着“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献身精神毅然发愿赴日,于唐天宝十二年(753)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此外,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有诗云:(二冬)
真,日本人心中永远的大恩人
  大明古寺听梵
  遥想
真遇凶。
  舍已
佛法,
  殚精竭建瀛宗。
  反观欧美骚操作

  比古今宵壤重。
  得道助多恩四海,
  天平甍显度从容。

  大明寺依山面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圣地。古往今来,大明寺高僧辈出,君王圣贤,骚人墨客,风雅名士、曾云集于此,观光游览者留连忘返,虔诚祈求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
  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绣袈裟衣缘》是一首四言古诗。此诗以山川和风月作为象征,以佛教信徒为对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地域、文化、宗教差异的普世情感的向往,以及对于佛教信徒共同修行、结下深厚法缘的期许。这种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映射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729)日本人。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之子。历任中纳言、大纳言。养老五年(717)任右大臣,柄执朝政。神龟六年(729)去职后自杀。执政期间,曾托遣唐使赠袈裟若干予唐僧人,上绣韵语4句。扬州僧见后,起东渡传法之兴。事迹见汪向荣校注本《唐大和上东征传》。《全唐诗》存诗1首。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