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咀外文嚼汉字(357)“三千白发”,“四千精神”

(2024-05-27 04:47:21) 下一个

  “三千白发”,“四千精神”
  这次中日韩首脑在韩举行的首脑会议,岸田文雄对中国总理颇感兴趣地提及“四千精神”。表面看岸田文雄对中国事先有所研究,但心里面有不无
一丝丝一点点冷嘲的意味。
  在日本“白髪三千丈”=“大袈裟”(Ogesa)。?gesa=exaggerated(大袈裟, 大仰,事事希翼, 大層);exaggerated, overblown, hyperbolic;
  日本人常使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一个人的“夸大其词”,“针小棒大”,有“吓唬人”,“忽悠人”,“捣江湖”,“吹牛皮”等意思。与形容愁多忧长的原来的意思不一样。在商业谈判桌上,如果日本人不相信你的话,你越说得多,越表达得迫切,形容越夸张他就觉得你是在“白发三千丈”了。
  因此许多政客攻击对手的政治纲领也常用“白发三千丈”的表达手法来形容对手“言过其实”。
  这次中日韩首脑在韩举行的首脑会议,岸田文雄对“四千精神”颇感兴趣地提及也有一丝丝嘲讽的意味。
  千言万语,千真万确,他们觉得中国人动辄“上千上万”太夸张了。
  日语也有“山千海千”的说说,意思是“老奸巨猾”,“老江湖”……。
  在中国的“四千精神”指的是浙商强烈的创业精神,具体为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它发轫于浙南,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人敢于改革、善于拼搏、不畏艰险的品质,是浙江人的群体精神。现如今,“四千精神”已经成为浙江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并激励着新一代人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在创业道路上不断前行。

  古诗词中,有太多夸张得不行的“吹牛”。当然,论吹牛的水平,还是不得不服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千尺的潭水,令人多少有些不信;《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固然是十分豪气,但古代武功真的这么高吗?此外还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过庐山瀑布的人都明白,三千尺确实是夸张了。
  对于古诗词中的夸张,也不能认为诗人在乱写,毕竟这只是一种写作手法。特别是对于李白这样洒脱飘逸的诗人,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夸张正是他最大的特点。但读到李白的这一首《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很多人还是不太能接受,诗如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的名气自然不用多说,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爱好古诗词的朋友应该都耳熟能详。全诗最妙之处,在于虽只出现了一个“愁”字,却句句都在写愁,愁得是“荡气回肠”。为了写出自己不一般的愁苦,首句李白就劈空而来,直接来一句“白发三千丈”,语出惊人。
  “三千丈”:一丈等于10尺,3千丈等于一万米。这个夸张个人觉得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过分了。写自然景物,夸张一点其实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时候自然景观气象万千,云之高、水之深等其实都是我们目所不能即之处,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用一万米来形容白发的长度,就有些太敢写了。
  《唐诗直解》中用“语绝”和“有神韵”二词来形容李白这种写法,是从遣词和意境上来评这首诗。而《李杜诗通》一书,则用“发短心长”来理解这一句,这其实就说到了点子上。《左传·昭公三年》一文衍生出了古代的“发短心长”之说,头发稀少是因为心计太多,天天想了很多问题。诗仙的白发长,是因为心中的愁苦深。所以这个“三千丈”其实是巧妙地化用古意,这是很高明的虚写。
  既然“三千丈”是虚写,那为何不用四千丈、五千丈等,非要用这个“三”字。仅从平仄工整度来看,“三”字确实更有音律之美,但这首诗本来就并非绝句和律诗,而且按李白写诗不拘小节的风格来说,他也未必会把平仄工整的考虑放在第一位。
  这个“三”字之不能换成其它数字,最大的原因是在古汉语中,“三”被赋予多种特殊的含义。“三”本身就可表示数量多,苏轼的“醉笑陪公三万场”、孟浩然的“胡地迢迢三万里”,都是用三来表示数量多。同时,古代讲人有“君、父、师”三尊,还有三生万物的思想,以及天、地、人这样的“三才说”,可以说三字在众多数字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字,也是诗人们用虚数时的首选数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会须一饮三百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都是如此。所以李白诗中的这个三千丈,显然是不可换成四千五千的。

  ①捶丸捉鸟擒雕速记

  挥推捉扫接挖掩,swing
  汗洒潺湲江渚滩。water sweat
  横槊桧槙杄棍
,club
  鸬鷀鹊鹳鹭鸶鹣。birdies

  ②有专家介绍其实学术上不存在“美国大榛子”这一说法。市场上最常见的榛子就三种,分别是欧洲榛、平榛和平欧杂种榛。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的专家说,市民早先俗称的“美国大榛子”,实际上是欧洲榛。因为中国最早进口的榛子是来自于美国,不排除部分商家为迎合消费者心理而做的宣传引导,这一点是需要得到纠正的。
  实际上美国的欧洲榛产量不足世界欧洲榛产量的5%。因为平欧杂种榛的坚果外观与欧洲榛相似,一般消费者很难区分,所以也经常被误认为是“美国大榛子”。实际情况是大的榛子出口去了美国,东北人自己可吃“小榛子”!就像当年人们说上海漂亮的女孩越来越少了。其实稍有姿色的女性多跑到国外去了,陈冲最先冲出去到了美国。据权威资料统计1990年至2020年30年间,上海嫁去国外41,000人,而上海外籍新娘仅为7,900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上海外嫁新娘嫁入日本,外嫁日本的上海新娘主要以白领为主,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较多。中国内地城市的
美女比沿海城市更多,因内地的出国人数更少美女都留在了本地。
  现在上海的外国美女多了,俄乌战争后俄罗斯和乌克兰美女都来上海定居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