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钟樱花又开,球道千客来

(2022-01-31 05:14:45) 下一个

  樱花又綻开,球道千客来。迎虎送牛去,何時顕疫衰。
  寒绯樱,报春樱花中开的最早的樱花品种,中国名称钟樱花,福建山樱花。
落叶小乔木,树形伞形,树皮紫褐色带黑色,伞形花序2-3花,花单瓣,粉红色。
这种樱花原生于喜马拉雅,除了日本也有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台湾。生长在海拔300-2000米的山区。毕竟是诊贵两株樱花被围在铁格栅栏内
(2022.01.31)。有诗曰:
  七绝 钟樱花
  (十五删)
  球道寒樱出铁栅,
  微风白鷺
悠闲。
  龙腾虎跃迎冬奥,
  业复冠消
弃疾
患。

  流放到天涯海角,下放到辺鄙地方

  中国古代素有贬谪文化,那些曾经立于朝堂之上的大文人被贬到偏远落后地区,在当地发挥自身的声名和文化让那本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忽然得到了历史光辉的照耀,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能使地方志大放异彩,这应该就是通俗说的名人效应吧。
  而那些大儒在人生低谷,告别从前的玉堂春色,窘迫中反而领略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激起了思想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也会在他们自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体现在诗文作品中标榜千秋,我们后世的人读到了就像是亲眼看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格外的生动。
  这里面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大概就是韩愈和苏轼了。韩愈在潮州几乎可以封神(他侄子韩湘子确实成仙了),苏轼在黄州一口气写了前后赤壁赋,真是飘飘乎欲仙,之后几经起伏最终被流放到了天涯海角,苏轼一生当得起一个旷字,过了海后更是豁然开朗,
在现实中可能会被认为已是穷途末路,贬官贬到海南岛那就是极限了,再没有更远的地方可去,而从内心观来,到了这天涯海角才知寰宇之大,何处还是我去不得的呢!心胸一下子就打开了,人生站的高度也上去了,正如河伯叹大洋,目之所及,哪里还有朝廷上的那些蝇营狗苟,唯剩宇宙洪荒尔。所以东坡过海后的作品人生观世界观都更宏大了一些,比如他的这篇随笔: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这就是站起来,跳出来的思维,他接受了邹衍的“大九州,大瀛海”的世界观,以此高度俯视人生,谁不在这樊篱中?好似蚂蚁伏在草叶上飘在小小一盆水上,水不退蚂蚁就以为此生绝望于此了,哪知水退后还有万千道路可以走。所以何必屈于一时一事,甚至是一个时空的禁锢,心中有四海,身体自然也就立于四海之中,无论晴雨都可以从容生活。
哲宗死后,苏轼重新被朝廷召回,他再次过海返回中原,这次航海经历大风大浪,他的胸怀愈加壮丽,写下了这样的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诗一气呵成,豪迈壮丽,他对人生的理解已经到了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孔子乘桴乃是无奈之举,而苏子渡海却大大超越了这份道德操守的无奈,大海在他眼里已经融入了宇宙自然之中,波涛海啸都可看作是先民的乐声,人生知宇宙,则万物皆在思想中,再也不存在逃避之说。苏轼就这样把自己的生命同自然万物融为了一体。既然如此,那么流放到天涯海角还有何恨,不管是政治上还是人格上,他哪里还需要平反!他早已壁立千仞,俯仰无愧了!
  所以说苏轼过海后的这一文一诗真是非常精彩,看后让人也跟着心胸大开,若没有这天涯海角的旅程,也许我们就看不到他对生命这个层次的理解,这种境界对我们的人生也许也是很有帮助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