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咀外文嚼汉字(103)“劝”与“欢”

(2021-11-27 17:37:28) 下一个

      酒桌陋习,勒索情绪
      从“劝”与“欢”的简化字面上可见“劝”是要用“力”的,至于什么力没有局限,权力,魅力,气力,能力,暴力,所有的“Power”都是“力”,物理学中的“F”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繁体字的“勸”、“歡 ”与“灌”都有一个相同的“雚”字词根。雚本是一种水鸟,鸟类的吃食物时,大多数都是依靠坚硬的嘴巴把食物咬住,然后吞咽下去的,食物进口的时候什么形状,到了肠胃里依旧是什么样子。 它们只能依靠胃液把食物慢慢消化掉,而不能像人类一样可以依靠牙齿的力量嚼碎了,再进行消化吸收。酒是液体,和鸟食东西一样只能吞下,多了酒就往肠子“灌”了,用力的雚往下灌就是“勸(劝)”,不要像“雚”那样“灌”,少喝一点(欠缺一点,酒量的三分之一)才能得到“歡(欢)”。所以为了“皆大欢喜”,最好不要“劝酒”,尤其是好反对“恶劝”、用“力”相劝。
人类最早发明“酒”这东东应该是在中国,据说在河南舞阳出士的文物考证已在8600多年前就有了制酒的痕迹。古代人对饮酒看得很重,而今人对劝酒看得太重。一个“饮”字,意为“少食”,一个“劝”字,意为“还用力”(简体),原意是用力使人欢喜。但当今的“恶劝”不是让人欢喜,高兴,而是情绪勒索的一部分。有东北人心底不善地发出“喝死他!”的极强音,让一起喝酒的人非得“现场直播”不罢休的,不啻“谋才夺命”!
    中国有漫长的酒文化史,传说天帝的女儿仪狄造酒,献给大禹。大禹饮后,便疏远仪狄,说:“后代必有因此而亡国者。”
    夏因末代帝王夏桀好饮而亡,可取而代之的商朝更好饮。考古可见,商代早期,酿酒便分化为独立作坊。商人已知麦子发芽时,淀粉会被糖化,可制啤酒。商人还发明了曲法,即用酵母菌发酵淀粉后,再放入米饭中制酒。曲法是中国独有的酿酒术,西方直到19世纪末,通过研究中国酒药,才学会这门技术,晚了三千年左右。
    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逼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士人而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这是明代理学家陈龙正写下的话,意思是:劝酒不是文化,而是没文化。
   很多人的印象中,酒桌文化似乎就等同于劝酒、灌酒等陋习。实际上,中国的传统酒桌文化是十分讲礼的。
    在数千年以前,古人便对酒的负面影响深刻的认识,孔子曰:“唯酒无量,不及乱。”,提醒人们喝酒千万不能过量导致失礼失态,而在《史记•殷本纪》中,便记载有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导致亡国的典故。
    古人的饮酒规矩也特别严格,据著书于春秋时期的《礼记》规定,周人敬酒时,必上兑了水的酒(玄酒),只有乡野人才喝不兑水的醇酒。同时,敬酒时用较小的酒杯(爵)。显然,这些规定也是为了防止人们喝酒后醉酒误事,做出不合乎礼仪的举动。
    周人喝酒,还需遵守“时”“序”“效”“令”。时——在喜庆典礼的场合,方可饮酒助兴
序——注重敬酒饮酒顺序,要长幼有序效——不可醉酒失态,适量而止。——服从酒官(酒桌主持人)安排,喝酒要有章法。
    古人的酒桌不仅遵守规矩,而且注重组织高雅的活动来助兴。以《礼记•乡饮酒义》记载的乡饮宴为例——
    清稗类钞云:“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意思是劝酒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行为,因为能喝的人不需要劝,不能喝的人不能劝,而能喝又假装喝不下的人,这种人待人不真诚不值得劝。
   中国的酒桌自古就崇尚礼节,那些以劝酒、灌酒为代表的所谓的“酒桌文化”,简直是在让先人蒙尘。我们不能让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桌文化背锅,问题出在那些借“酒桌文化”行恶的人身上。
    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年份,不同口感,非常讲究,本来是一个非常高雅优雅的事情,但是在很多人眼里,从来不关注酒,只关注喝酒的人,
    什么工艺、口感、包装,通通欣赏不出其中的美,只知道一口闷。
各怀鬼胎的饭局早已经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一个局,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而来,有的人是想趁机联络感情,有的人是想求人办事,有的人想刷个脸熟,而有的人是单纯来蹭吃蹭喝的,还有的人是给别人拉来作陪的,大家动机复杂,同在一个桌,却怀着不一样的心思,可嘴上谈的倒是感情,也真是讽刺。
    十大最不受欢迎的劝酒行为还包括:“要你陪喝才签约”“趁你不注意偷加酒”“对方疯狂敬酒喝不完”“直接帮你叫车找代驾”“一定要你干杯喝光光”“酒倒超满表面张力”,以及“你不喝就是看不起他”。这些劝酒行为强迫他人饮酒,被视为情绪勒索!白居易的《劝欢》:“火急欢娱慎勿迟,眼看老病悔难追。前花下歌筵里,会有求来不得时。”就像“劝学”、“劝业”一样“劝欢”而并不是主张“劝酒”,当时可能还没有如今这样如此流行的“恶劝”的丑陋现象罢。
你不喝,他就说你看不起他;你喝少了,他也说你看不起他。这就是道德绑架。

  日本职员也很爱喝酒,下班之后,公司员工往往集体到居酒屋喝酒,喝了一家再换一家,直到一醉方休,半夜走在日本街头,就常能看到许多西装革履的人醉酒后丑态百出,或是直接就躺倒在路边。日本人虽然不直接劝酒,但如果一个男性员工不跟同事去喝酒,就会被认为缺乏“团队精神”,会遭到同事排挤。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这首诗藏了一位名人,谜底是“黄巢”,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诗然即《皮日休造黄巢谶》。
“田八二十一”是“黄”字,果上面三个曲律,就是一个“巢”字,合起来就是“黄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