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日本国:“泥瓮”,“泥砰”!

(2008-10-28 01:47:55) 下一个

  最近在电视上,秋叶原电器街头都可以听到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的演说。
那是很有“特色”的日本“乡音”,拖长音调硬起嗓子,仿佛有回到了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武士”那电视古装戏里各种角色的对话一样。
大舌头,从后嗓子里发出十分吃力的音来。最具特色的是左一个“你翁”,
“呢翁”,“溺嗡”,“泥蕹”,“逆瓮”......。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那
原首相小泉纯一郎的演说风格。
那年有机会到东京出差,正好碰上小泉纯一郎在国会前的街头演说。
具体内容忽略不谈,只见他手舞足蹈的左一个“日本……”如何
如何,右一个“我们日本……”怎样怎样。时而搔搔白色“狮子头”。
(民主党的菅议员讽刺他那长长的往后披中间分的发型为“Lion Head”。)
仔细听来小泉的语言很有特点。当然就像中央电视台时而有地方
领导出来讲话那样“带口音”的很多,讲标准化太好的人好象坐上最高
权力交椅的人很少。但日本因为国家小标准语普及,“走音”的人确实
要少一些。哪怕关西地方的议员到了国会里都会“正人君子”似地讲
标准化(不过经常是藏不住狐狸地尾巴)。
一般说来年轻人说日本就是“Nihon”(にほん “泥哄” )、
“Wagakuni nihon(わがくににほん “哇咖库泥 泥哄)……
小泉的发音和部分日本人(当然是Native speaker)都有一个共通
的特点。就是发“H”的音的时候“偷工减料”!
他说的是“Nion”,“Wagakuni Ni on”(“泥嗡”)
也就是说他把后面的“H”省略了。
其实问了很多日本各阶层、各年龄断的人,他们都没有意识这个
问题。就像他们使用“助词”一样很自然地使用。要问为什么自己也
很难说的清楚。
Ha,Hi,Hu,He,Ho 在单词第一个音节的场合是不会马糊的,是
很认真的发出来的。如:“Haruwa akebono”
(春は曙=春日之计在晨曦)
“Hajimemasite”
(初めまして=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这开头的“H”一定是认认真真地发出来的。
Hontou,Higashi,Hoko(本当、東、方向)等等。
在以后的音节里就是尽量“节省气流”了。
如:“Gohan”(ご飯)尽管是Han 实际上听起来不是“锅行”
而是“锅昂”了(Gohan 变成了 Goan)。“H”被忽悠掉了(准确的说来是
便得微弱了)。
横滨(Yokohama)变成(Yokoama),
見本市(Mihonichi)变成(Mionichi)
     地方都市(Chihoutoshi)变成(Chioutoshi)
     資本金(Shihonkin)变成(Shionkin)等等。
从相反角度来说,外国人讲日语就往往按照“语法”书上的规则
认认真真地说,越说的标准越不像纯粹的日本话了。所以希望这个文集
对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有一定的帮助,也了解一下小泉流的政治家们的
发声方法。
在日语古代就有“偷工减料”的方法。主要是将“Ha哈”变成
“Wa哇”的场合较多。如“Naniha”なには 变成 了现在的“Naniwa”
见面打招呼的“Konnichiwa!”
         “こんにちは!” 变成了现在的“こんにちわ!”
         “師”=Shi “走”=Hashiru=Hasu
         放在一起就成为“師走=しわす=Shiwasu”(12月)
  别见怪:日本的东京老人将“走=Hashiru”说成“鸭子”(Ahiru)的很多!
这种现象的法国人中也存在“H”发音被省略后发音成为近似“W”音了。
英国人说“White”(怀特),法国人就会说成“外特”。
  有个法国朋友学汉语我教他“中华”,她老说成“中娃”,纠正不过来,
急了我说“你怎么总不听袜(话)呢?”。她也急了说:“奥了,有袜袄袄说嘛”!
(好了,有话好好说嘛),这样纠正不过来越学越“外”。
别说外国人,中国南方闽南人把“黄先生”叫成“王先生”有的是,
但他们区分“坏人”和“外人”还是很清楚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