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满城都是香港童子尿事件,族群,地域,政治,歧视,素质,人性,各种big word乱飞,见仁见智。周末了,轻松一下,东拉西扯随便聊聊跟童子尿有关的。
上次跟一个白人同事和一个台湾人同事去中国出差,坐着出租车在漂亮的深圳繁华区兜风。白人同事指着宽敞的人行道上一个往花圃里尿尿的孩子说:“我在北京上海都到处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们俩都去过布鲁塞尔,记得那个小男孩尿尿的塑像吗?在中国街头,不是塑像,是真正的小男孩!”台湾同事脸红不语。我无奈的开玩笑:“我一般看到有人尿尿,都赶紧调转视线回避。但是这种场景也许对您特别intriguing?” 两个男同事大笑,算是结束了这个话题。其实这中国人让小孩子穿开裆裤,随地大小便的文化,我们都明白,的确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教育物质水平提高,逐步改进,也不必拼命自辩。那布鲁塞尔街头的男孩小便铜像乃是400年前的艺术名作,早成为布城的标志。传说14世纪时布鲁塞尔被外国侵略者偷袭,偷袭者准备炸城,小男孩正好去撒尿,浇灭了炸药,救了全城。这个的确不能作为我们“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论据。不过诸君若去布鲁塞尔,这个的确是拍“到此一游”照的好背景。
我当年去布鲁塞尔时,数字相机还是原始的最新科技,懒得扫老照片了,借网上的。
很多人理直气壮的说,孩子在闹市尿急,厕所排队长,不让街上方便岂不是不人道?其实家有幼童,习惯良好的父母都会有准备的。有很多简单的解决方案 (不好意思,职业习惯,遇事先讨论解决方案)。我家孩子们自一岁开始随我们东游西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On-the-Go potty是旅行必备,从阿拉斯加到加勒比海,我们都随身带着。开着越野车在阿拉斯加的荒野里跑长途时,大人也可以用,比童子军教的那些野外生存手段更方便安全些。这个很轻,可以折叠起来,装在肩挎式的轻便包里,包里还有装塑料袋的小分隔,设计很好。我在中国的父母家专门留了一个,孩子小时在中国玩,我出门肩上挎的都是这个。朋友亲戚们开车来接我玩,都问,你背的是什么。我答 “小佛爷出恭的用具”。电话汇报时,LD笑,“他们都不知道?你就说是今年最新款的purse嘛!” 都知道中国时尚美女们背designer bags,买菜大妈们背山寨LV,我这样的形象大概很不入流。不过急需时,找个僻静的角落,大人挡着,让孩子方便,完事后塑料袋扎紧往垃圾桶里一扔,十分方便。小小孩的妈出门旅游,背这个比手袋更make sense。
很多公德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我儿子一脱了尿布,开始用抽水马桶,他爸爸就严格要求,每次用时一定要把坐垫圈先翻上来,用完再放下。他爸爸在纽约长大,上学时习惯了每天在尿骚味浓重的纽约地铁站进进出出,固然对香港青年们针对小孩街头撒尿如此激动不以为然,公共场合的小节可是一向很注意的。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前男友刚从中国到美国留学,和一男一女两个异国同学分享一套公寓,共用一个卫生间。虽然在国内时没有人教过他在共用的卫生间该如何处理马桶坐垫圈,为了不失礼,他专门请教了美国同学,告诉我他确认了应该每次”把坐垫圈先翻上来,用完再放下”,方便他人使用. 这样谦谦君子的行为让我印象深刻。以前中国物质匮乏,教育水平低,国人很多不拘小节或缺乏意识,我们也不必不承认,可是素质良好的人能自觉修正。大家如果能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注意小节,从小培养孩子的courtesy,又何必在乎部分势利的港人骂“蝗虫”呢。
要知道100多年前,无论香港还是大陆,这种现象都是很普遍的。现在文明进步了,要制止这种现象,但要讲究方式方法,政府更应有所作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看了你这个才注意到,本来没准备孩子憋急了在街上尿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带了纸尿布却不给两岁孩子在出门旅行时穿上,争吵时不但不让一个parent带孩子靠后掩他的耳朵避一避,还把孩子往这么有敌意的人怀里送,这对父母够糊涂的。
题外话,国内现在很多公厕不但设施达标,还服务超标,有等在洗手池旁专门递擦手纸的人,我都不好意思上。
后来完整视频出来了,小孩妈把处理小孩的纸巾塞到一个塑料袋里,和港青争吵,对其他有同情心的路人说明厕所排了很长的队,小孩要尿裤子里了等原因。据说第二个视频出来才引起大陆人一片骂声,说香港记者别有用心。
第三个视频还是香港媒体的,拍那个吴姓黑衫港青的委屈,他是路过见大陆父母抢拍照港青的内存卡,认为大陆人不讲理,这个视频出现了路边有大便的静止画面,于是有人对比了之前的视频,认为香港媒体又别有用心地ps出了大便,因为港警察和之前香港的报纸也都说只是小便。看视频里拥挤的人流脚下轻松,不是有大便在脚下的样子。
这个小孩只有两岁左右。很瘦弱的样子,吓的哇哇大哭。其父因为和港青争吵问港青有没有孩子,没有我可以把孩子给你,意思让他们也体会有孩子的麻烦,并把孩子往青年怀里送。但孩子不知道父亲是假动作,哭的撕心裂肺。孩子母亲要推童车离开,二港青抓住不放,黑T恤用腿别住,并在小孩妈妈放弃童车后把童车抢到一边,童车把手挂着孩子的用品。
孩子不明所以凄厉的哭声很让人心碎。
但是,大家也应该了解的是,纸尿片实际上对孩子健康并不好,更麻烦的是,纸尿片现在是城市污染源中排第一位的。所以当年妈妈帮着我带孩子时,宁愿自己千辛万苦洗尿布,也时常发生孩子尿在地上的事,但她仍然尽量少用纸尿片,说又费钱又不健康还不环保(在此对对孩子外婆表示深深和敬意和谢意)。
刚开始我还想劝说她,后来知道了纸尿片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生理发育不太好,而且在学校老师介绍到纸尿片是城市最大的人工污染源以后,我就变得坚决支持妈妈的做法了。只是在晚上和到了公众场合,我们还是会给孩子用的。
这次的事情,大家都明白其实孩子用不用纸尿片、是不是当街尿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几位香港居民的做法。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就是借题发挥大作文章,发泄对大陆人的不满。我并不认为这几位就可以代表整体香港居民的素质,但硬要把明明白白的歧视言行反而说成是他们高素质的体现,矫情了点吧。
现在大陆城市的卫生习惯还不错,这一家不像农村的,应该找过厕所。说到底孩子无意要拉,港青有意要拍。
小孩妈妈激动喊着孩子要尿裤子了你让我怎么办?香港警方也说是小便不是大便。香港青年用腿别住婴儿车才被划伤一点皮肤。视频都有。
美国长大的孩子,到3,4岁上了preschool的,你让他们回国在闹市当众撒尿,他们也不肯啊。
人的习惯的确跟环境很有关系。原来香慢MM住温哥华啊,好地方。我跟读过你好多帖子,很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赞同。我自己也是从大陆出来的,以前也有很多不良习惯,现在也可能还有一些。但人贵在从善如流,知错就改,才能提升自己。我自己在这些年中也在不断修正自己。我虽讨厌大陆那种让小孩随地拉尿拉屎的场景,但也体谅那对年轻夫妇刚刚同香港社会接触,还不习惯更文明的带小孩方式。最让我汗颜的是有些人在西方社会生活多年,还振振有词小孩随地撒尿有理,应该任其自然,并以西方流浪汉吸毒者为楷模,说明该行为在西方社会也是合理的;或者以野外旅行经历来说明繁华市区撒尿的正确性。难怪在温哥华的大Mall里也有小孩在垃圾桶边上脱裤撒尿的报道,尽管公共卫生间就在几十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