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面具的舞者

只想写写玩玩,找点儿乐,心情日记,随意涂丫。
正文

闲聊电影(1)

(2006-12-22 17:43:41) 下一个
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喜欢看电影,只是每个人喜欢的程度,喜欢的内容形式不一样罢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关于他与电影之间的故事。就我来说,印象深刻的关于大小荧光屏的事可以追溯到小时候住在一层楼的邻居挤在某一家,围著他家的九寸黑白电视机看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当然这个不算电影),夏天周末人们挤在公园看免费露天电影,小候印象很深的国产电影有解放前期初期的《七十二家房客》,《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等等,以及後来新中国成立後的反特务题材的如《保密局里的枪声》,在这类题材里,陈述等人总是演坏蛋,所以什麽念,记得後来有人把这个意见反映到长影厂,上影厂等领导,于是报纸开始介绍什麽下一部某某电影要打破脸谱化,结果事与愿违,因为事先我们知道某某电影要革新,所以一开始大家就猜长得最象坏人的一定是好人,反之则一定是坏人,结果仍是念。当时还记得国内的喜剧片还是挺逗的,我最喜欢《大李,老李和小李》,大李被关在冰窖里几个小时之後发现敲打自已胸脯的声音和拍打吊著的冻猪一个声音时,我都笑翻了,当时陈斯陈强父子还是挺活跃的,虽然我一直不是很喜欢他们的喜剧的风格,但觉得陈斯这麽多年一直坚持自已的风格真是挺不容易的。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电影还是有完全脱离文革的影响,喜欢说教,记得有部电影叫《爱情与遗产》,里面韩月乔扮演的莎莎嫌贫爱富,简直就是坏蛋典型,可能是批的太厉害,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庆幸自已不叫莎莎。或许八十年代初,文化娱乐活动有限,几乎每部拍的不错的电影都让人津津乐道很长一段时间,例如《小街》,《喜盈门》,《许茂和她的女儿们》,《青春万岁》,《牧马人》,《大桥下面》等,而象《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小花》等电影的插曲更是风行全国。当时的明星有雪,李秀明,刘晓庆,斯琴高娃,林芳兵,张瑜,陈冲,朱时茂,周里星,唐国强等等,而今事隔多年,这些人世界各处漂著的,上演著真实的人生悲喜剧。


还记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挺流行订杂志的,我一直订《读者文摘》和《大众电影》,後来订什麽《海外星云》,《海外文摘》,《环球》,《世界博览》,《世界知识画报》,《故事会》等,总之《大众电影》是我最喜欢看的,还做了几个大本子把喜欢的文章剪下来在大本子里分类粘,几乎所有关于电影的知识都是从这本杂志里获得的,比如电影的起源,从《园丁》,《工厂大门》等无声影片到卓林时代,中国电影左翼联盟的代表人物和事,意识流的兴起,希区柯克时代,好莱坞明星包括克拉克盖博,洛扬,英格利褒曼,贝蒂戴维斯,格里高利派克,雯莉,伊莎白泰勒,瑟琳赫本,奥黛莉赫本,加里格兰特,秀兰登波等等如数家珍,从《乱世佳人》到《摩登时代》,《东方快谋杀案》,《埃及艳後》,《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杀死知更鸟》,《後窗》,《太阳浴血记》,《简爱》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就象任何一种兴趣一样,如果在始的时候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会坚持多久。当时在中学同学中有两个好友,一个叫秋,一个叫梅。秋有两个哥哥,他们兄妹三人的关系一直是我羡慕的,因为她两个哥哥出去玩的时候的很喜欢她去,不象我两个哥哥,当然我大哥从小一直住在上海祖母家,不在我身边,我二哥却不喜欢我玩,所以我很羡慕秋。秋的性格多多少少受哥哥的影响,有男孩子般的独立,这也是我所欣赏的,所以爱屋及,我也挺喜欢跟在秋的後面做她喜欢的事,碰巧的是她也很喜欢看电影,而且喜欢去电影院看,而且喜欢坐电影院左侧第五六排的位置上。如果不是包场,或是晚上或周日时间,日场看电影的人很少,所以不用对票入座,每次我和秋去看电影,她挑她喜欢的位置,我有时挨著她,有时坐她附近,有时坐得远,电影散场的时候我们默契地走在一起评论电影。当时我们所在的中学离电影院(也叫文化宫)只有步行五分钟的距离,我们俩後来常常逃掉下午的自修课去看电影,那段时光很美好,也很值得怀念。与其说是电影让人怀念,不如说是我们在电影院象大人一样的气氛和独享自已的“专座”时骄傲更让人留恋,那就是很想快快长大的少女情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