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财富估价和超前消费

(2008-10-22 09:59:33) 下一个
财富估价和超前消费

出来前碰上一位朋友在写股市书。那时邓老爷子南巡讲话发表不久,听到一个故事说某公司全体职员都发财了,对公司领导感激不尽。而之前,同样是这些人,对公司硬性分配股票认购指标怨声载道。那时,谁会料到他们投资的股票会成长几十倍呢?
“怎么一下子涨这么多倍? 是它的生产能力还是它的利润率?” 我问朋友。
“都不是。 是股民对它的期望值。”朋友告诉我。
我以为挺玄的,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装模作样点点头。 其实心里一片狐疑。
我不是不爱钱,可一向对经济金融没有兴趣,。。。直到我糊里涂糊涂混进了这个行当。
当我终于把所谓期望值弄明白,才恍然大悟。 原来,它就是等比级数求和。 虽然这样说我把问题过度简化了,但应该跟不屈不挠=挠痒痒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我们得说明一下怎么对将未来金钱到今天的折算换算(present value or PV)。 我们都知道旧玩具、旧衣裳、旧家具、旧车、旧房子都会折价折旧,但没有对未来东西折价的说法。其实, 稍微仔细想一下就一目了然:既然昨天存银行的钱会增值,明天进帐的钱就自然而然应该折价。 至于折价率,自然是贬值率或通货膨胀率了。 假设,通货膨胀率是5%,那么,一年后的进帐就得打九五折,两年后的进帐就得打两次九五折(跟MACY、JCPENNY的装一样,折了再折),如此类推,以致无穷。
我们中国长期来没有对未来之钱折价的观念,所以借给亲戚朋友的钱只求还本,不图利息。 要算利息? 那不是要赚他们的钱吗? 那还算哪门子亲戚朋友?! 其实,借钱不算息,借中有给。 我来美国的机票是我同学买的,没来得及还又找他借钱买车。 我那时信誓旦旦要连本带息归还而他气急败坏地在电话那边囔着“不要! 不要!!”。 因为那会儿利率不低,算几年下来利息竟有两百刀之多,于我可不是小数字啊。 这使我把他生气的事儿看得严重起来,何必再跟他利息争执徒惹他不快呢。 最后大方利索地放弃了还利息的念头。不过, 我中华民族五千年里一向物价稳定,通常通货膨胀率几近于零。要不是后来受资本主义的侵蚀,就用不着操这份闲心了。
再假设一次,你所持股票被( 对应公司的金融主管或华尔街的分析师)告知每年有一刀回报,那么你的股票就值20刀。怎么来的?拿每年的回报除以通货膨胀率,其商便是。不是打九五折吗?怎么会这样算呢?这就是小小的数学魔术,或具体地,等比级数求和(不懂这个魔术的得温习一下高中数学了)。
有了上面20倍的放大器,现在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公司的季度利润报告出炉前后为什么总要让股市打场摆子。不过,一刀回报的假设太过马虎了些。实际上,未来三五年的进帐会估计得细一些,至于八年十年以后就估摸着弄个有律可循的数字了,如恒常数。对于商业潜力大的, 还要引入递增因子。递增因子的作用非常大,每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抵销掉通货膨胀率的一个百分点。如果大胆设想3%的增长因子,那么,放大器就从20变成50了。老邓的南巡讲话使某些公司增长因子更大,例如4%,4.5%,4.75%,4.875%,。。。(股票价值是多少你们自己去算吧,可别引发心脏病喔)。注意,递增因子可不能长期太接近通货膨胀率甚或高于它,否则,就会乱套。
金融分析师对公司利润的预估本质上就是我们打小算盘过日子。当你贷款买房子时,你自觉不自觉地对你的未来收入有个预估。这时,你家劳工、代表工会、拍着胸脯说,“我将一如既往地为你幸福,为你争光,任劳任怨”,说到底,就是为你挣钱。
谁说我们华人消费保守?我有个曾经的邻居,贷款上学(挣牙医博士),买车,为老婆租宝马(还是5打头的呢!),买房子。前些日子去他们家,居然又把地下室装饰了,还有后院(patio)。“不是说你们正穷于应付贷款吗?”我好奇地问。“我们作了房屋重贷(refinance)。因为房屋升值不少,我们把升值部分把出来了。”乖乖,都五六年了,还是那5%的首次款,居然还从里面掏出几万来。
超前消费在美国实在很普遍。担我们知道,明天的财富可以打在算盘上,却不能实实在在拿到今天来(而只能把昨天的财富留到今天)。也就是说,有人超前消费,就有人存隔夜粮。小不是刚上台就大砍所得税,民主党的攻击口号是:百分之七十的减税,流入了百分之一的口袋。而共和党反击道:没错。可是,百分之七十的税收,是从百分之一的口袋里掏出来的。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财富分布状况。
百分之一资本家拿他的隔夜粮让百分之六十,七十,八十的工薪族吃明天,后天,大后天。这样,你就不允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否则,你那多年积累下来的5%都会被百分之一毫不客气地用手指夹起来塞进他们的口袋。这大概就是资本主义的柔性统治,平民有选择享受自由和享受物质的权利。实际上,绝大部分选择了后者,当然还是存在选择了前者的,如流浪汉,街头艺术家。

说明一哈。真正的财富预估原比上面讲的复杂,要不然,国际商业机器(IBM)就不会如此成功火旺了。这里只是引入观念,对更深入概念、方法、细节感兴趣的,可以网上查,看书,或私下讨论(zhuangwenya@yahoo.com)。


2004-04-0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虔谦 回复 悄悄话 庄主多写啊.
常想着, 问候, 节日平安快乐!
Ji.Q.Zhang 回复 悄悄话 来看看,问个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