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北上之前的《北上》

(2025-09-12 16:21:06) 下一个

北上之前的《北上》

我错过了新出炉的《北上》。三月份在追啥也不记得了,反正没有注意到《北上》。之所以这会儿返回去看,是因为追白鹿偶遇的。

近期看了白鹿主演的几个剧如《白月梵星》《临江仙》。这些剧都不太感兴趣,尤其是前者,脑.残的情节很多。但是,白鹿的长相和表演都还不错。皎白的面容,长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看着挺养眼。

不过,追到《北上》,却发现这里的白鹿不是前面的白鹿,脸涂得蜡黄蜡黄的,牙齿上戴箍(第一次看到演员箍牙演戏)。幸运的是,这个剧它本身却吸引了我一直往前看呀看,这会儿都已经看到童年一代长大成人走入社会了。但是的但是,走入社会的新一代如同邀约似的北漂了,偶尔几个老家镜头,也没有运河或花街。所以,我把北漂之前的观感写下来,集中谈谈北上之前的《北上》给我留下的感受。

北上之前的《北上》,让我把它跟《去有风的地方》比。二者都有淳朴的风土民情,缓慢的生活节奏。不过,《风》太、太、太平淡了,我不懂为什么受欢迎度那么高。据说《风》有治愈功能,为卷得喘不过气来的年青一代提供暂时疗养院、避难所。但我总是进入不了戏,仅仅因为高分和如潮好评才勉强看完。《北上》则不一样,看着就喜欢,很容易跳到戏里。

说起来,我在大城市生活的时间比农村长很多了,但让我更亲近的画面仍然是农村和少年可以偶尔一见的小镇。麻石铺就的凹凸不平的街道,临河的房子被水浪拍打。蜿蜒的河道,河心来往的货轮,客轮,似动不动的渔船。最难忘的是炸糕、油煎粑粑,面店的肉勺子,食品店的糕点飘满空中的香味。电视里溢不出香气,但当妈妈奶奶架起锅灶时,各种香味从心底深处袅袅升起。

和所有的静好岁月一样,外界眼里的祥和宁静生活,走进去会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家的难处,有的折射时代的烙印,有的是上苍赐予的,有的是人为的。但不管起因为何,结果总是,一家有难,几家支援。有评论说,电视剧把邻居之间的友谊亲情抬得太高,不真实,我不认同。

不说他们祖上的百年渊源,就算一代人几十年处得顺,这样的友谊亲情也完全可以这么好。小镇之所以迷人,除了小桥流水、小巷幽径,更因和睦善良朴实,相互帮助、扶持,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不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观念改变很大,很多这样的朴实情感渐渐消失了。但是,它们仍残留在一些些角落,譬如运河边的花街。

我希望这个剧始终以运河花街为背景,而不是北京,更不是大都市里的血腥竞争。送餐企业间的残酷竞争是正发生在今天的事,不知为什么嫁接到十多年前。难道那时送餐就有这么激烈的竞争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