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叶德成家谱并注—涵盖1776年至1926年》前言 叶梦华 2011年11月26日 这本家谱是我1997年去台湾访问时叶肇华给我的。肇华为我们爷爷叶文萃这一支的长子长孙。推断起来,这本家谱是由大伯伯即肇华的父亲叶桂馨1949年从大陆带到台湾去的。如果留在大陆,必定逃不了文革一劫。(家中原保留的爷爷写的信在文革时被抄家前全部烧掉了) 菊华和跃华说,他们家原也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叶德成后裔叶氏家谱-1840年至2012年》前言叶梦华2012年5月从时序上说,这本涵盖1840年到2012年共172年的家谱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11月份我编注完了叶德成编写的涵盖1776年至1926年共150年的家谱。如今藕断丝连,正好尚能续上。这本家谱在人员的界定范畴上是如下定义的:(1)凡叶德成后裔叶姓者,不分男女,每人设一专页;(2)凡叶德成直系后裔非叶姓者,均在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叶德成后裔癸巳大聚会始末叶梦华2013年6月1.起始本来,国有国史、家有家谱是件正常的好事。国史给家谱中每个成员的一生经历以历史的大背景,家谱中每个成员一生的经历则给国史提供个体微观的具体事实。名门望族可望通过家谱激励后代光大家庭传统。一般家庭也至少可以预防有血缘关系的后代通婚。无奈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里,历史成了可以任意按需编造和篡改的东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03-06 02:58:11)
癸巳寻根记 叶梦华 2013年7月 引言 我们这些南京叶德成的后代都从不同的人那里听说过我们的老家是苏州东山。叶菊华姐说,他们家从来填表时都填祖籍为苏州东山。叶振华叔叔和大表哥端木怡昇都说我们是从苏州东山来的。生活在台湾的大伯伯的儿女叶肇华哥、叶毓华姐从来没有怀疑过苏州东山是我们的老家。贵阳二伯伯一家也听到过苏州东山是老家的说法。父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03-05 02:41:17)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我们的菜园和香料圃叶梦华2014年10月说起菜园和香料圃,就难免联想到我最为喜爱的屈原的《离骚》。第一次接触《离骚》有可能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因为母亲喜欢读郭沫若30年代、40年代写的东西(也就是在他成为最无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之前),家中就偶有借来的郭沫若文集。读了郭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22-03-04 02:52:44)
从南京的什锦菜说起叶梦华2014年4月2日南京的炒什锦素菜简称什锦菜。老南京人称之为十样菜。十样者,很多样也,并非整整十样尔。因为是放凉了才吃的,美国出生长大的闺女就叫它“Nankinesemixedsalad(南京混合色拉);”因其美味无比且制做起来费时耗工,闺女又称之为“ultimatesalad(终极色拉)。”现在在南京的南京人恐怕已经看淡了南京传统上过春节时家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22-03-03 03:00:55)
我和“世和堂”的缘分
(此文发表于2016年12月的《东山莫里峰》之“莼菜卷”)叶梦华2016年6月世和堂简介周氏祖宅“世和堂”位于太湖之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洞庭东山镇,地址为陆巷村含山118号,亦为含山村寒山66号或寒山村含山66号(薛利华编著的《东山人文》中册,第986页列举之中有“世和堂”)。该古宅始建于明朝晚期,后于清朝末期翻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03-02 03:13:58)
一把小提琴的故事2016年7月这把小提琴的故事得从1962年秋说起。那时我是在南京十中高一年级,蓉姐刚刚从南大毕业,在物理系开始当助教。大概是苏州小提琴厂有一批小提琴直接到南大来销售,每把10来元人民币的样子,蓉姐就此买了一把。这把提琴比起市面上的小提琴要便宜很多,有可能是刚学做小提琴的人生产的次品。它比一般的小提琴要厚一点大一点,颜色也和一般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2-03-01 12:18:06)

家有蜡梅花 叶梦华 2016年11月 老婆成功地培育的素芯蜡梅,一旦花开,人见人爱。中国人当然是情有独钟,洋人也因大都没有见过,对此隆冬之时唯一绽放的花儿难免好奇。今把老婆培育之始末如实记录在案,附以相片,一则愉己,二则便于与亲朋好友分享。 蜡梅其质地如蜡,形如梅花,盛开于腊月;故虽非腊非梅,也就常被大家误称为腊梅了。 家中院子里的几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2-02-28 03:37:46)
丁酉与堂妹赴宁寻根记叶梦华2017年3月为了给我们家族的个体微观小历史再添砖瓦,丁酉(2017)年正月,堂妹叶霏与我赴南京在南京档案馆查询了民国档案并拜访了大表哥端木怡昇,目的是想弄清一些爷爷辈的事情。我们弄清了几件事,更留下了一些将来要进一步探求的事情。兹将该行之始末记录于本文第一节,并将几点收获和存疑代考之处分别罗列在本文的第二和第三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
[6]
[7]
[8]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