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滨游记之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三国之行 (2003年3月12日至18日)

(2022-04-08 04:18:16) 下一个

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三国之行
 
我们现在旅行有了固定的程式,要去一个国家,先是借书买书和看有关电影了解情况。比较所有出版社出的旅游书籍,还没有能够打倒DK出的旅游书,所以DK的书一定要有一本在手。然后是在网上找旅馆,绝对不能住开会的旅馆,因其往往是五星级,二百元一天。在开会旅馆的附近,可步行距离内找个小点的,三、四星级就足够了。按照这个格式,我们在意大利、雅典、巴黎和这次的维也纳都找到了很满意的旅馆。
 
这次住的是叫红房子旅馆(Rathaus Hotel)。一住下来就忙着去开会的地方登记,当天晚上参加维也纳市长代表的宴会。去参加宴会的大队人马是步行到市政府大楼,幸亏我穿了双舒服的鞋和裤子,看着别人光着腿,穿着细高跟鞋走走停停,咱们暗自庆幸。步行虽冷,但可以观赏夜景。市府大楼坐落在一个广场上,正面看上去像教堂,对面是维也纳歌剧院,灯光从地上打上去很漂亮。广场两边是花园、草地,周围用长椅子圈了起来,想必天暖时一定坐满了人。我们从后门进市府大楼,里面仍然保持旧宫殿风格,楼梯很宽,一层层走上去,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大吊灯、红地毯。
 
在市政府大厅里晚宴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书上介绍,奥地利没什么东西可吃的,我们怕在宴会上吃不饱,来之前就先找个餐馆垫底。维也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咖啡馆,所有街角的房子都是咖啡馆占着,我们进去想喝碗汤,一进门就被熏出来,很多人在里面抽烟,看报纸,看书的,有伴的就聊天,喝一杯咖啡可以坐上几个小时,咖啡馆个个人满为患。最后我们找了一家很大的餐馆,有无烟区。不到欧洲来真是忘了烟的味道。这家餐馆的汤很好喝,就是太咸了。以后几天吃东西都有味道太咸的感觉。当地人说因为这是内陆地区,有盐矿,人的口味都很重。他们吃中餐不管什么味道的都要往饭里倒酱油。我们只好用面包和水来解咸。除了汤以外,我们还要了一个当地人视为上品的菜,不仅是奥地利,在欧洲、东欧几个靠近的国家也是国宴佳品,让我们一形容就一钱不值了,就是面粉和肝、肉,高级点的是虾捏成团,像面疙瘩,有点肉味道,在牛肉汤里泡着,我们吃一次,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再也不吃了。
 
我们是酒足饭饱了以后去赴宴的,丫丫吃了一会儿就困了。我们第一个出来,感觉上我们的旅馆很近,但是天黑,又不认识路标,就按来的路走回去,丫丫是梦华一路抱着回去的。第二天早上一出旅馆才发现市府大楼离我们住处只有两个路口远,市府大楼的名字就叫红房子(Rethaus),我们昨晚多走了十五分钟的路。
 
第二天我们去朝拜一个市内公园,里面最有名的是小斯特劳斯拉提琴的塑像。这天飘着雪花,气温在0度左右,雪花不停地飘,但是地上积不起来,公园里基本上没有人,中央的人工湖上有几只不怕冷的野鸭子。人物塑像很多,多数我们都没有听说过,只有一个人的塑像比较特殊,像是近几年刚竖立的,就是电影“辛德名单”中的辛德。他是希特勒时代的党卫军官,曾救过许多犹太人。大概是犹太人出钱给他立了碑。但是整个塑像都用铁丝网罩起来,可见不可及。大概是因为这里的反犹太人的势力还是很大,若不罩着,可能会被砸碎或涂抹。据说1938年以前维也纳有十七万犹太人,现在只有五,六千人,多数还是近几年从东欧移民来的。现在他们的居住区还要警察专门保护。
 
辛德的塑像被保护起来
 
小斯特劳斯的塑像是镀金的,这和他的人生、音乐都吻合。他的父亲不让他搞音乐,让他去银行工作,那时能在银行工作的是有家底的标志,他的音乐也多少反映出他的生活背景。隔几条街就是贝多芬的塑像,样子完全不同,沉重,愤怒,像是在与命运挣扎搏斗。附近街道里有许多著名音乐家曾住过的地方,贝多芬的有四十多处,特别是后期他耳聋了以后,自己听不到声音了,总是制造噪音,被他的房东驱赶。最可怜的是莫扎特,死后连墓地都没有,与别的穷人合葬在一穴里。他仅仅活了短短的三十五年,就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多不朽的作品,设想他如果多活三十年,今天的古典音乐不都是他的天下了吗!
 
斯特劳斯的金像
 
在贝多芬塑像前
 
下午,与表妹俞萍和她的女儿倩倩会面,我们想看看莫扎特纪念像、歌剧院、和多瑙河。她领我们从住处步行十分钟就到了莫扎特的纪念像了。其实莫扎特是德国人,而希特勒是奥地利人。希特勒在维也纳还进了一所艺术学校,没有混出来,去了德国,希特勒的画还很有点抽象派的风格。莫扎特在维也纳出了名,现在被视为国宝,没有人在乎他是从哪来的。而德国至今仍然背着希特勒的黑锅。
 
莫扎特的塑像
 
走出莫扎特公园就是过去的皇家宫殿,现在是政府工作部门和博物馆。广场的对面是奥地利著名女皇玛丽亚特丽萨(Maria Theresa)塑像,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和俄国的凯瑟琳大帝相提并论,在她执政的四十年里,奥地利相对稳定,维也纳成为吸引各国音乐家的中心。女人不成功则已,一旦成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在玛丽亚特丽萨像两边是维也纳的自然博物馆和艺术馆,两幢建筑一模一样,只有顶尖上的两个塑像稍有不同,一个穿衣服,一个不穿衣服,谁是自然,谁是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与俞萍和女儿倩倩在议会广场上
 
博物馆旁边是议会大厦,议会大厦对面就是歌剧院,可惜我们错过了参观时间,只能在外面留影。歌剧院旁边的街就是维也纳的王府井,步行街,这里我们与俞萍的丈夫胡一军汇合。胡一军是一家中餐馆的老板之一,餐馆就在步行街里,是这条街上唯一的中餐馆叫“福仁”。我们在餐馆里饮茶小歇一下,又继续逛街。这里有个教堂叫圣史蒂文森(St. Stephenson)是最著名的,房顶是用小磁砖拼成的,拼成很多好看的图案。教堂内部的结构都差不多,有的华丽,有的陈旧。我们住处旁的Votivkirche教堂还有别的用处 ---- 开音乐会。把椅子都挪开,中间搭个台,音响器材都摆出来,不像是宗教意义的音乐会,更像是摇滚乐,因为门口还摆了酒和可乐等饮料。 步行街中有一个塑像是纪念1629年鼠疫死亡者的,据说那年维也纳死了三十多万人。
 
圣斯蒂文森大教堂
 
从步行街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家咖啡馆。书上介绍是到维也纳的游客必去的地方,叫中央咖啡(Central Coffee),房子很高大,更像家舞厅,里面桌子摆得满满的,中间一架三角钢琴。若天气暖和,人们更爱坐在露天。店里出售名目繁多的咖啡,甜点糕饼,我们为了体验一下维也纳的风情,也要坐在里面,给已经很饱和的身体加点卡路里。店里琴声不断,除了职业琴师以外,好像更多的是客人即兴演奏,到底是音乐之都,人才济济,说不定哪位就是音乐名人的后裔呢。
 
玛丽亚特丽萨女皇像(丫丫摄)
 
出了咖啡馆我们乘地铁去慕名已久的多瑙河。丫丫来到维也纳就把蓝色的多瑙河(Blue Danube)挂在嘴边。实际上多瑙河并不蓝,以前还经常发洪水,直到1890年修了运河和闸门,洪水才得到治理。运河穿过老城区,河里有游船,两岸修了林木花圃,对城市很有装点作用。真正的多瑙河很宽,河心岛是个公园,地铁在河心岛有一站。河的对岸是新维也纳,像新巴黎一样,高楼大厦都盖造在新维也纳,可以看到联合国组织的大楼。水虽然不蓝,但很干净,天已近黄昏,气温下降,加上河风凛冽,站在河边摆姿势照相都冻得哆嗦。尽管如此,还是设想,春暖花开时这里一定很漂亮,想到这里,我心跳的节奏都是3/4拍的,脚步是圆舞曲的狐步。
 
晚上俞萍又请我们在维也纳最好的一家中餐馆吃饭,既有广东的点心,又有正餐,很配胃口,倩倩最喜爱的是凤爪,还是中国人的口味。两个小孩边吃边玩(餐馆有一间供孩子们玩的房间),满身大汗。吃完饭回旅馆已经快十一点了,倩倩还想和丫丫玩,我们考虑丫丫若不休息明天就起不来床了,所以没有让。正像俞萍说的,在国外生活感觉孤单,小孩没有玩伴。丫丫也是兴奋得难以入眠,上了床还要写日记。(注:所写日记如今尚未找到。目前找到的日记,最早一天的是2003年5月1日)
 
在胡一军的餐馆门口
 
第三天一早我们去逛维也纳的早市,食品、蔬菜、鱼肉都很新鲜,在市场上卖东西的多数是土耳其人。俞萍说他们之所以把小孩送到私立学校读书,因为公立学校多数是新移民的后代,有的小孩在学校里没学会德语,却会了土耳其语。
 
下午梦华作报告,我和丫丫上街。维也纳的市内交通极为发达,几百年来市区城市结构不变,老城区有轨电车环绕,此外还有汽车。七种颜色的地铁线。我们刚到时上公交车就到自动售票机上去买票,拿着票也没人收,没人查。地铁也是,没有收票的门。我们这才领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举一例说明维也纳的老城有多小,我们乘坐环城有轨电车围着城转一圈,才整整半个小时,车开得很慢,丫丫一上车就睡着了。公共交通如此方便,开车的人就不多,空气污染也不严重,旅游区城区都很干净,保持老城风貌是下了功夫的。除了二战炸毁的建筑,所有老建筑在外形上要求恢复原形。
 
维也纳森林餐馆
 
当天晚上的活动我们是寄予厚望的,收费也高,一个人60美元,叫维也纳森林晚餐,据说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田园”就是在森林里徘徊出来的。我们集体乘着大轿车来到郊区,走进饭馆,里面的开间很大,都一间间隔开,外表装修和布置都刻意表现出老的痕迹,木头的门,木头的桌椅,老油灯。服务员身穿奥地利民族服装。一对乐手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弹吉它,在桌边转来转去,见日本人就拉日本歌,见俄国人拉俄国歌,且拉且唱,闹得我们不敢照相,怕他们过来站在我们旁边唱歌,让我们吃得不舒服。葡萄酒管够,借着酒劲别的房间的人就唱起来了,脸红脖子粗的,很有点老电影上的样子。除此以外,食品非常一般,几片香肠,一盘生菜。我们三个人占一张桌子,吃了四盘生菜。主食,甜点加在一起,同去的一个葡萄牙人算了一下只值17美元。更令人失望的是没有森林!外面天黑,梦华还特别出去走了一遭,没有树木,哪见森林。可能天暖时有葡萄架,这个地方显然是骗旅游人的。我们因为有丫丫,不能等到11点的大轿车,就自己乘有轨电车回来了。
 
A.-维也纳, B-萨格勒布(Zagreb )
 
第四天一早租了车就从维也纳往南开去。奥地利是个高原国家,整个国家人口不到九百万,三分之一的人住在维也纳,大部分国土面积被山脉覆盖,从维也纳往南走要穿过山区,前几天飘的雪花在市区没有积起来,而在山区积起来了,出奇的好看,白白的雪和墨綠的森林,中间点缀着红砖瓦房,使人不得不停车照相。
 
高速公路旁雪景(丫丫摄)
 
从维也纳往南不到三小时就出了奥地利,进了斯洛文尼亚国(Slovenia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省),这个省比较富,以溶洞著名,原来就是旅游区。我们停在路上的一个城市玛丽堡(Maribor)吃午饭,以庆祝梦华的生日。结果在市中心找到的两个开门的餐馆都满座,一个被过生日的包了,一个被结婚的包了,其他的店全关门,因为是星期天。我们只好在麦当劳解决了午餐。出来上路之前回首望一眼小城,河上横跨一座大桥,桥下的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几只天鹅,沿河是红瓦白墙的房子一层层,很有特色的欧洲小城。
 
斯洛文尼亚市区街景
 
从小城出来开了半个小时又出国了,来到克罗地亚国(Croatia)原南斯拉夫的另一个省,我们的目的地是克罗地亚国的首都萨格勒布(Zagrab )。我的同学马拉顿毕业以后回到那里,他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人很热情,毕业以后多少年,每次到美国来都与我联系,我是第二个到他家访问的同学。出了奥地利的山区,天气就越来越暖和,高速公路越走越窄,从三条线到一条线,路况也越来越差。克罗地亚是租车公司允许去的最南边的国家,再往下是塞尔维亚(Serb)和波斯尼亚(Bosnia),前两天总理刚被刺杀,很不安定,租车公司都不允许去。近百年来,巴尔干半岛一直是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别看这些国家小,但是政治、历史、民族问题纠缠在一起,正像丘吉尔所说的“它有太多的历史去承受”。铁托能奇迹般地把这几个民族捏在一起,一是铁托的威信高,二是东西方冷战的格局,南斯拉夫地处中间。
 
萨格勒布市中心
 
来之前我们在网上找旅馆,马拉顿说地点不好,他给我们找的旅馆网上没有,自己来很难找到。旅馆是在山上,树林中间,还是四星级的,在维也纳没见到的森林在克罗地亚见到了。克罗地亚与意大利一海之隔,海岸线很长,有数以千计的岛屿,夏季欧洲和意大利来度假的人很多。萨格勒布地处北部山区,小城市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有特色。老城的中心还保留着一千年前就建起的修道院城墙,石头铺的路。山下河的对面则是大面积的共产党时代建筑的公寓楼。当晚在马拉顿家吃饭,他家离旅馆很近,也在山上,祖上传下来的大房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知道他的父亲是哈佛毕业的,我们同学时他的父亲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现已退休。从房前往山下望去,一片灯光的海洋,夜景很漂亮。马拉顿第一个老婆是意大利人,现在还是他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离婚以后又娶了个阿根廷人,现有一儿一女幸福家庭。现在的老婆是职业厨师,烤的鸡,菜非常好吃,丫丫一个鸡腿不够吃,吃完了说爸爸的盘子里怎么堆这么多肉啊,吃了又添,把盘子吃得干干净净,这在她真是第一次。
 
老同学千里来相会,不亦乐乎
 
第五天一早起来在旅馆早餐,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这么偏僻寂静的地方还有我们东方人,几个韩国人,也像是旅游的。上午马拉顿陪我们逛了市场,市中心广场,所到之处人都挺多,有游客,也有当地人。从市场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地区人的生活水平,这个国家看来生活不错,丰衣足食。我们还去看了墓地,墓地像个大公园,有人管理,各种宗教信仰的都埋在这里,有犹太人、基督徒、天主教、穆斯林,还有一家信两种教的,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马拉顿介绍老城时也说到,几种宗教门对门,相隔一条街,在外国侵略时,相安无事, 土耳其来时,共同抗土,但没有外国侵略时不同宗教之间就打起来了,相隔的街叫“血街”,血流成河。二战时克罗地亚成立了亲德政府, 铁托是克罗地亚人,他借助苏联的力量反法西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都支持大南斯拉夫国家。铁托政府里塞尔维亚的势力很大,四十年中克罗地亚想搞民族独立的人都被镇压了,这么多年不许有党派、报刊, 铁托的铁腕也是很硬的,但是他很会搞平衡。
 
印有克罗地亚国旗的教堂屋顶
 
最后马拉顿一家请我们在一家海鲜馆吃了午餐,我们就告别这个巴尔干半岛美丽的城市回维也纳来了。丫丫上车就睡,一觉醒来已经越过两个海关,三个国家了。这次旅行我们感到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像我们去过的希腊、意大利、埃及、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有很多相像之处,马拉顿一语点破,是橄榄油。这一带最早的贸易就是橄榄油的交易,早年的海船不能远航,就沿着岸边码头一站一站地运输,随着橄榄油,文明、文化、民主就传播开来。这些国家尽管语言不同,各有各的历史,但饮食结构接近,都离不开橄榄油。肤色和个头都差不多,头发的颜色也比较深。
 
回到维也纳,我们在离机场很近的一个小城住一夜,第六天一早就离开奥地利,当天下午到达华盛顿。第二天美国攻打伊拉克。一路上反战声不断,维也纳的出租车司机是土耳其人反战,在维也纳还看到了反战游行。
 
顺便提一句,我们这次乘的是瑞士航空公司的飞机,有74年的历史,到三月份就宣布破产,我们是最后一次乘他的飞机。服务很好,每个椅子背上都有电视,可以自选电影看,和玩电子游戏,吃的也好,小孩有小孩餐。苏黎世是它的中转站,由于瑞士没有加入欧盟,物价贵得出奇。
 
丫丫到底是个六岁的孩子,懂事多了。时差害得她早晨爬不起来,但事先跟她讲好道理,早晨再弄醒她时,她眼睛睁不开,但脸上还是笑咪咪的。在大庭广众下知道不好意思让爸爸抱,但一到背人的地方就挡住爸爸的路,表示要抱。在车上也知道欣赏风景,时不时地拿笔画一张风景画,或者要拍照。写日记也使她有意识地收集门票、机票、旅馆介绍、往她的日记本上贴。(注:希望能找到她当年写的日记。)
 
两个女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