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我忽然接到一位上海朋友的微信语音通话。她说并无特别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很久未联系,想打个招呼。我告诉她我现在其实人在国内。这次回来没有安排去上海旅游,主要是为了探望年迈的父亲,同时安装去年十一月植入的牙齿牙冠。交谈中,她谈及自己的父母。她是复旦大学的教授,父母大约十几年前从四川成都搬到上海,目前已在黄浦区拥有一套公寓。虽[
阅读全文]

我第一次见到“爆炸盐”,是在YouTube上。当时讲解的是两个女士,她们用的是一个听起来更专业的词——“过碳酸钠”。后来我在淘宝上搜OxiClean,才发现爆炸盐这个说法,感觉这个词既通俗又带点噱头。所以干脆这篇文章里就用爆炸盐这个名字吧,也许能产生一点“爆炸”效果。(OxiClean,Bj's和Costco都有卖。大概8磅)YouTube上的那个视频展示了爆炸[
阅读全文]
昨天我参加了一个家庭生日聚会,宴会结束后叫了一辆网约车回家。路程大约二十分钟,正好给了我一个与司机交流、聊天的机会。司机戴着口罩,看上去年纪不大,刚上车时他沉默了近一分钟。我主动开口,打破了沉默。他告诉我,他每天大约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听上去是一整天连轴转的节奏,但他解释说,并不是连续的。他开的电动车,中间需要充电和吃饭,通常休息一[
阅读全文]
最近,懂王川普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又语出惊人。当主持人问道他的关税政策会造成物价上涨时,懂王淡定地说:“一个孩子不需要三十个洋娃娃,三个就够了。少买几个,多花点钱也没什么。”这句话表面上是育儿金句,实则暗藏玄机,听起来像是在关心普通家庭的消费习惯,细品之下,却散发出一股熟悉的“凡尔赛”异味。在现实生活中谁吃饱了撑得一次买30个[
阅读全文]
“山不就我,我必就山。”据说,这是一句源自伊斯兰教的谚语,英文原文是“Ifthemountainwon'tcometoMuhammad,thenMuhammadmustgotothemountain.”传说中,先知穆罕默德被要求显神迹,让山向他移动。但山丝毫未动,他便灵机一动,改口说:“既然山不来我这儿,那我就去山那儿。”话里有点无奈,也透露出一种聪明的变通之术。自从川普宣布解放日并向全世界开打关[
阅读全文]
一家人团聚,或是朋友聚会,围坐在桌边吃饭,是再寻常不过的情景了。这种围桌共食的方式,应当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一桌菜摆放在餐桌中央,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送入口中,吃完再继续夹。就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病菌可能悄然传播。可以说,许多传染性疾病都是在这种场合中扩散的。前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忽然看到屏幕上一则官方广告,倡导人们彻底摈[
阅读全文]
昨天发了一篇帖子,其中写了一句:“这次去中国,在回美国的时候要当一次背货客。”当时用“去中国”这个说法,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回”字,是出于修辞的考虑。然而,文章发出后,一位网友评论说,虽然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但还是很难用“去”这个字来说中国。这个点评确实让我陷入沉思。其实我当时写“去”的时候,[
阅读全文]
电视剧《绝密较量》自前期宣传阶段起,便因演员阵容而备受关注。张鲁一因在《红色》中的出色表现一举成名,成为谍战剧的当红人物;高圆圆则以其美貌吸引了大量粉丝。这样一部由谍战片专业户领衔、搭配一线女星的作品,自然引发了观众的高度期待。这部剧确有其独特之处,导演刘江显然用心颇深。剧集开场便充满紧张的行动场面,没有丝毫拖沓,血腥与高强度节奏[
阅读全文]

每次去中国,再返回美国时,总少不了带上一大堆中国货。有家人送的,也有自己买的,主要还是吃的——比如稻香村的糕点,纸皮核桃,新疆大枣等,每次都是必带。这次打算带些日用品。看新闻说,自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很多美国人纷纷下载了淘宝和DHGate(不好意思,没听说过后面这个),甚至有人专门利用中国十天免签的政策飞一趟中国,买些奢华又实惠的中国商[
阅读全文]

昨天我发了一个帖子,主要介绍了Kefir的神奇养生功效。相关细节请参见那个帖子(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461/202504/22744.html),此处不再赘述。有读者留言,希望我能简单介绍Kefir的购买与制作方法。我尝试在留言中作出回应,但发现若无图片辅助,很难说清楚。为此,我特地另写此篇,希望讲得更具体些,能帮到更多人。其实,我也是受网友的启发开始制作Kefir的。至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