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博文
(接上)第六節毛澤東時代的“先工作後生活”價值觀也許60-70年代國家真的沒有錢,也許毛澤東時代真的是人定勝天“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思想指引,感覺全國各地的新項目,大工程,無一不是先上馬,先投產,再生活的。我就拿我隨父母下放時期參與籌建的國家項目建設的步驟,足以反映全國的情況是差不多的。我記得,當年70年代初,我父母參與籌建的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接上)第五節毛澤東時代的國人的座右銘60-70年代,聽大人們說是國家比較困難的時期,“凡事以工作為重,無條件服從”,相信是父母一代人的座右銘。我記得70年代初,大概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便隨父母來到一個偏遠的大三線企業(三線廠)參加籌建工作,也有很多人選擇了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所謂的“下放”。聽我父親說,當時組織上找他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接上)第四節無產階級感情大過親人感情的荒唐年代自我懂事開始,特別是小學時期的60年代後期,毛澤東思想瀰漫於社會每個層面,不要說大人白天工作積極,晚上政治學習,忙得不得了,即便是小孩,去學校讀書,每天背誦毛澤東語錄是少不了的,到處都充滿著濃厚的政治氣氛。我記得,我母親60年代中期就加入了共產黨,而我父親還是非黨員幹部,政治地位明顯比我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接上)第三節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家庭的育兒經在我的記憶中,60年代甚至70年代的中國家庭,好像家家都有4-5個孩子。好像越是普通幹部和工人家庭,越是喜歡生兒育女,當年的父母都說,生多個孩子就是加雙筷子而已,這似乎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相信是國家的政策。唯獨知識分子家庭是不大一樣的,至多也是2個孩子,很多是一個孩子。我家五個孩子,中間夭折了一個,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接上)第二節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家庭的社會地位與今天社會生產力水平高帶來的物質豐富不同,60年代初的毛澤東時代,相信生產力是落後的。由於國家物質比較匱乏,實行計劃經濟,以及嚴格的戶籍制度管理。我感覺,當年社會是有序的,人身是比較安全的。由於我父母都是國家幹部,享受著計劃經濟的好處,工資雖然不高,但單位裡都有公共食堂,一天兩餐都在單位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接上)第一節毛澤東時代的國家幹部子弟的優越感按照人類成長的科學規律,3-6歲的幼稚園時期,人的記憶是稀里糊塗的,或是根本記不了的,只有到了小學,才有一些兒時的記憶。在我懵懂的小學時期,我記得最清楚的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就讀的小學是一所幹部子弟學校,當時叫八一小學,現在改成了育新小學。我記得,從家裡到學校,每天都要經過一個人民公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接上)我認為只有兩點:一來毛澤東的確有烏托邦社會的理想和抱負,想持續保持共產黨艱苦樸素的本色,希望大家繼續保持在野黨時的工作熱情,實現他心目中的共產主義理想。這應該是毛澤東的本來願望。但毛澤東殊不知,他的理想和抱負,還停留在戰爭時期的革命黨的玩法,如今和平年代,早已不是這樣的玩法了。但毛澤東深信這樣玩法有市場,有機會,可以成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人往高處走:小人物的人生與中國記憶(回憶錄連載3)自序(接上)我是一個受過中華傳統教育長大的中國人(一個從中國大陸移民到香港的新移民)。小的時候,規規矩矩,老實厚道,很聽父母的話,總想著努力讀書,為父母爭氣;後來長大成家立業,做了人家的丈夫,成為了父親,又想著努力賺錢,養家糊口;後來不安分,又下海到廣東發展,然後陰差陽錯碾轉到了香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往高處走:小人物的人生與中國記憶(回憶錄連載2)自序(接上)我們說人體需要平衡。因為失眠的情況,大多都是肝腎和三焦方面出了一點問題,改善下就沒事了。睡不好覺,便容易東思西想,帶來很多負面情緒,時間一長當然是疾病。睡不好覺這種事情,冷靜應對,綜合下藥,及時搞定還是很重要的。我覺得,今天的時代,過了60歲的人,只要抓住三樣東西,生活質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個人回憶錄連載1》 人往高處走:小人物的人生與中國記憶 自序 為何我的回憶錄用“人往高處走”作為題目?因為,“人往高處走”是普世道理。 這個世上,只要是正常人,沒有人不想過好日子;沒有人不想從灰姑娘變成白天鵝;沒有人不想既有錢又有自由自在的生活。“人往高處走”,應該不存在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問題,或許是人類生活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