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好多事情,我挺認可民間的一句話“不要看他怎麼說,關鍵看他怎麼做”。這句話說得很到位的。
的確也是如此。“面子害死人,身體最誠實”。嘴上說一套,背地又是另一套。所謂高手過招,招招見血。打痛了,或打到要害了,都感覺到的。但今天的人就喜歡這樣的玩法。
昨天(香港時間5月24日),我又看到特朗普幹了一件很多人認為愚蠢的大事。說是美國即將向歐盟征收五成的關稅。歐盟隨即做出強硬反應,說要捍衛利益。明眼人都知道:特朗普學會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坦白說,特朗普這樣做,應該是一個精明商人的極限施壓的高招:
我從谷歌的資料看到:
從2022-2024年,歐盟銷往美國市場的商品(包括受美國上流社會歡迎的德國BMW和大眾汽車在內),以及大眾藥品,出口量竟然達到驚人的5320億美元。但卻是實打實的東西;
而美國2024年賣給歐盟的商品,大多數是服務貿易商品(如高科技之類的如芯片,以及遍佈全球的知識產品),也有驚人的3000億美元。而天然氣、石油冶煉以及大豆等農產品,其實只佔全部出口的很小一部分。
毋庸置疑,歐盟的商品是好的。尤其是汽車和食物,我相信都很有競爭力。質量上乘是肯定的。不然,美國上流社會包括絕大多數中產家庭,他們不會傻到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歐盟的商品。
所謂外行看熱鬧。美國與歐盟之間,看似美國有著2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國家虧大了。但不要忘了:歐盟的商品基本上是製造業商品,件件貨真價實;而美國的商品,更多的是高科技產品,比如芯片、波音飛機和高端軍工產業等知識產品。
兩者相比,誰的附加值更大,利潤更厚,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特朗普向歐盟再征收五成關稅,誰受不了,誰賺到了,應該是一目了然。相信歐洲人知道怎麼回事。
但內行總是看門道的。美國出口商都知道,美國的一般商品是嚴重缺乏競爭力的。尤其是汽車和大豆等產品的出口。原因是美國的一般產品,受質量控制以及製造成本因素,自然無法和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抗衡。
歷來,商業和製造行業,都流行一句通俗的話:“什麼好賣賣什麼。什麼賺錢做什麼”,美國也逃不出這個規律。
其實,美國人最大的能耐,有本事形成全球獨一無二的消費大市場,還是美元發行,全球買單的這個硬通貨幣機制,可能是其他國家很難超越的硬實力。
一句話:
美元一直以來,和石油、天然氣掛鉤的穩定性,匯率風險,以及美國在全球的軍事佈局和世界警察的地位,決定了全世界的買家和賣家,在交易時,都會首選美元作為結算貨幣。
很多事情,你再怎麼叫,再怎麼吹,買賣雙方希望減少匯率和貿易風險,總是基本認知。也是最樸素的硬道理。
試想:
其他任何基礎貨幣能替代美元嗎?比如歐元,日元,以及瑞士法郎。別逗了。
為何一個美聯儲在世界金融地位如此之高,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打一個噴嚏,或宣佈一個加息,或一個減息,都令全球黃金、股市和期貨市場震動而緊張兮兮。美元的霸主地位可見一斑。
我聽說美元的國際結算佔比,2024年竟然達到驚人的58%。這樣的美元一股獨大,真的非常恐怖。
所以,我認為:美國的世界消費大國的歷史地位,跟美元的霸主地位有直接的關係。說得不好聽,美元一天不倒,美國的消費大國的世界一哥地位,絕對不會易主別的國家。這是肯定的。
我相信,平日非常關心國際時事的人,可能還記得,2025年初,金磚國家會議在南非舉行,即將發表聲明的時候,有人動議在金磚國家範圍內的所有貿易往來,全部使用金磚國家貨幣,大家都“去美元化”。
結果特朗普一上台,就威脅金磚國家如果搞金磚國家貨幣,美國將會下重手高壓打擊,最後動議不了了之。
可見,美元的全球使用量的多少,對美國大市場的制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看很多專家學者出來說,手上有貨,不怕賣不掉。“不買東家買西家”。但買方與賣方市場的經濟規律又告訴我們:手上有錢可能更厲害,“不買東家買西家”。這可能是商家們都知道靠譜的不二法則。
歸根結底:
要想打造一個有競爭力的消費大市場,不能靠意識形態,不能靠關起門來搞建設,還要靠貨幣的國際化,以及發行量和使用量。
所以,人民幣的國際化要加油。道路是漫長的,可謂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