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我记得刚出国的时候,还是买电话卡到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一分钟一分钱。20年过去,人在物也在,哪里隔了什么悠悠岁月的距离,不过是在镜子前眼一闭再一睁的差别。不同的是当年的电话亭,变身今天的公共书架。我每次路过,都会进去看一下,有喜欢的就拿走——也把孩子们不再看的童书放进去过不少(有时候看完了的想起来也会放回去)。能记得的,是拿过一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出国的第一站,是哥廷根(Göttingen),一个德国的北方小城。当时差不多就是这个季节,终日阴雨绵绵——又不是正经的雨,打伞就有点没必要,而且雨丝飘啊飘的,也不是一把伞能挡住的。挡不住的,还有老城市特别的历史感——你站在那里,看到古人看到的,感到古人感到的,听到古人听到的。如果多留意一点,还能发现的,是古人留下的痕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那个视频,我都没看完——看两句就知道,这不是我做的——还不如我自个上树呢 我不炒中国菜的,不会,也炒不好。我最害怕中国那种葱花炝锅一类的,菜一倒进去那一声巨响能给我吓得飞出去。 而且我们孩子不吃炒熟的菜,生的吃。不过孩子们吃我做的本地菜。 第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有人说是土豆泥,我觉得不是,我们叫Kartoffelkas。为什么我觉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本书是土豆提起来,他给的中文翻译是,铁皮鼓,那想来中文是这样译的,不过我肯定德语直译应该是“锡皮鼓”。发表于1959年,作者GünterGrass是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同名电影,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必须老实承认,电影和小说,都不是“好看”的那种,很闷。特别电影,是我当年学德语时被硬塞给的第一部德语故事片(之前都看简单的说明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原来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每星期会拿出一个晚上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翻遍新到的各类报纸杂志。当然,说翻遍夸张了一点,因为有些题目我是从来不会碰的。记得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天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我回,我正好相反,能吸引我多看一眼的真是少到不能再少,别人再说好也是别人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一份报纸,我一定会自己买——南方周末。那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好的电影,我想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令人代入感非常强的,你坐在影院,银幕亮了演员开始动开始说话开始做事,你的思路也跟着说话跟着动跟着做事,仿佛打在主角头顶的那盏灯,它到哪里你到哪里,电影完了灯灭了你的思路也跟着重新归位,皆大欢喜(或者怅然不已),回家——该干嘛干嘛。另一类呢,电影尽管已经放完了灯灭了,人也回家了,然而思路仿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跟朋友聊天说到度假,我开玩笑说,如果想不好去哪里,有两个地方永远是上上选——第一是意大利,第二是克罗地亚。随便走随便看,闭着眼睛挑都不会失望,特别是对有小孩子的家庭——吃得好,有阳光沙滩,也不需要再多追求了。夏天去的是Lignano——订旅馆的时候才发现广播里形容的“欧洲人民今年度假异常狂热”毫不夸张。因为带孩子,只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这两天因为和大家讨论判断和观点的问题,不由想起这本书。作者DanielKahneman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特别要说明一下的,这个奖的全称是是Gedaechtnispreisfür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翻译成英文,是MemorialPrizeinEconomicsSciences,官方的叫法是,SverigesRiksbankPrizeinEconomicSciencesinMemoryofAlfredNobel,再通俗一点,才是我们中文里说的经济奖。不同于其他5项自1895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08-24 23:46:27)
看到有人提,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很是想了一下。我因为看书拉拉杂杂,随心的时候多,刻意的时候少,随看随忘,所以很难说哪本影响最大。真被问到的话,我会把这套HARRYPOTTER排在前面。 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看孩子们上学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吵吵闹闹,开心欢笑,就像自己跟着又长了一遍一样——特别现在融融穿着我的衣服大叫着扑过来,简直就是看到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爸爸不烟不酒,唯一的不良嗜好,就是没原则地,宠我。搞得我自幼顽劣异常,尤其不讨人喜,各种古古怪怪爱好层出不穷,比如,曾经一度很喜欢闻新鲜的烟草味。 后来听人唱,想念你白色袜子,和身上淡淡烟草味道,尴尬地哭笑不得——我怎么会俗成这样?! 站在路的这一端看年少时候的自己,总是又亲切又陌生,甚至会掩面想逃。 ————&m[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