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说三道四(105)“做课”“磨课”,说穿了就是弄虚作假谈到中小学教育,可以说一直是弄虚作假的重灾区。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时,还美其名曰“做课”,是为了把公开课“做”得更好;“磨课”是为了把公开课“磨”得更完美。其实,“磨课”或“做课”,“磨”的是在同一个班教过多次的同一篇课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独享不如分享好,众人拾柴火焰高1986年10月23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修改《作文·汉语》最后一次工作会议上,国正先生和张厚感副主任肯定第一册的修改,达到了预期目的。感谢大家,特别感谢来自一线的我们三位中学老师。同时宣布,后面五册的修改工作继续请我们三人参加,不过再不集中到北京来了。请王连云老师把修改的具体任务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说三道四(104)说说“讲礼仪”与“养成习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不仅有比较系统地关于“礼仪”的各种规定,而且还有在不同场合礼仪的具体要求。且不说国与国交往的礼仪。也不说一般民众社会生活之礼仪。就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须“讲礼仪”。传说《孟子休妻》,就是非常形象地讲古人家庭生活礼仪的故事。说有一天,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试教初步遇恩师,步步扶携上坦途1982年9月1日开始,在华中师大一附中,我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重点中学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1983年暑假之前,我遵照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的要求,写了一篇《试教初步》,总结了第一学年,执教《阅读》和《作文·汉语》的具体做法及初步效果。交给省教研室负责实验教材工作的张良谟老师。后来在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说三道四(103)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如今,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相当普及了。这也许是全国高中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2%的结果吧!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百度上有记录,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所以,孔子的这句话不必翻译,大家都懂。由此及彼,来说说我的看法,&ldqu[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蒲松龄真是说得太好了:“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1986年9月23日中午,到北京沙滩后街55号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报到。下午就去发小刘先旭家见面叙旧,约定国庆佳节与在京工作的中学同班同学、好朋友李小怀、郭进军相聚。10月2日下午,我们相约前往李小怀家聚会。一人一杯清茶,坐在小怀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说三道四(102)也说成功人生孔子《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孔子自述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人生,始于“不惑”之后。民间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有一说,这是人生的两个大坎;另一说,指的是后世达官贵人与布衣草民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54)在人教社修订教材,一个月胜读十年书1986年9月22日到10月23日,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招待所,参加初中分编型语文实验教材《作文·汉语》(第一册)的修订工作。整整一个月时间,不仅如期完成了修订任务,而且有幸拜访了语文教育家、老前辈张志公先生、叶至善先生。与责任编辑王连云,还有参加修订教材的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说三道四(101)语言·思维·思想我不懂英文,更不会说英语,我只有从日常的一些生活现象,试着比较一下东西方思维的异同,以及与思维密切相关的语言和思想。70后,甚至80后,应该或多或少写过几封信吧。当然,那个年代从中国给在美国的亲朋好友写信,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信封怎么写?中国通信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地址是从整体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人生(53)周正逵先生引领我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验1986年10月8日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阅读教材主编周正逵先生,与河北一中执教实验教材的董小平老师,一起来招待所,到我住的客房,讨论高二年级《文学读本》的试教工作。没有想到,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突然飞来人教社,在招待所住下后,就来参加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41]
[42]
[43]
[44]
[4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