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同时也是他追求的目标。正如“道”是老庄思想的基础,也是道家追求的目标。老子明言,“远曰反。”“反者道之动。”
孔子、老子都不重视“用”。心怀“道法自然”思想的老子不重“用”是可以理解的。而儒家为入世哲学,“巧言令色,鲜矣仁[
阅读全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孔子把他希望看到的理想人格说成古人有之,君子有之,不愿看到的说成时人或小人有之。就人性本身来讲,“性相近,习相远。”古今一也。和平时期社会安定,有序竞争,人心纯朴,这是“习”的作用。孔子之时,社[
阅读全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我是君子,跟那些患得患失的小人没法处,此君子之傲也。然,不处,怎么办?
一,当然可以隐,如长沮、桀溺,后来的刘禹锡周敦颐亦属此类。
二,可以收拾鄙夫,如杀少正卯,大快人心,但小人多多,最终往往君子反被排挤。
三,明哲保身。
以上做法[
阅读全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我是君子,跟那些患得患失的小人没法处,此君子之傲也。然,不处,怎么办?
一,当然可以隐,如长沮、桀溺,后来的刘禹锡周敦颐亦属此类。
二,可以收拾鄙夫,如杀少正卯,大快人心,但小人多多,最终往往君子反被排挤。
三,明哲保身。
以上做法[
阅读全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为学要认真考证,道听不足信,听来就乱说,更不好。不但自己可能失言,还会有损于人,故是德之弃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清儒以此为训,考据足徵,为学态度可谓认真,但以钻研文字音韵为学,拾贝壳而不见大海,是学之弃也[
阅读全文]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孔子待人以礼,文质彬彬,本以为会大受欢迎,众人随之如木铎,众星共之如北辰,不想去卫灵公,遭桓司马,困于陈蔡,“累累若丧家之狗。”心里嫉妒那些能说会道,上下吃香者,他自己又做不来,就对他们嗤之以鼻。嫉妒之心人皆有之。
圣人以知礼得名,以拘礼为骄——“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rdquo[
阅读全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色厉。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内荏。
圣人也是人!色厉、内荏是人的动物本能,生存之道。色厉——威吓也,使入侵者知难而退;内荏——提防也,打不过就跑。
[
阅读全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乐也不都是好的。如,“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郑声淫。”
他推崇周礼,就为之辩解,“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他不喜欢郑声,就说,“放郑声”。
治在人,不在礼乐,人用礼乐治国,非礼乐治国。礼崩乐坏之后,想恢复礼乐之治,非礼乐自身能为也,须[
阅读全文]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自己从《诗》中悟出人生大道理,便说人不学《诗》,就会处处碰壁。这种推己及人法用于就低行,追高则不行。比如,达摩面壁十年有所悟,不能要求别人也都面壁十年,这是一;他人面壁十年可能一无所悟,这是二;还会有人不面壁,不用十年就大彻大悟[
阅读全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以真情自然为上品——即所谓“不隔”。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与孔子言诗如出一辙,看起来似乎比孔子对诗的认识还要高些。其实,不然!
孔子以知礼得名,靠“礼”发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