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史记》记伯夷叔齐三事,1.让位;2.劝武王,“以臣弑君可谓仁乎?”3.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放着王位不继承,你推我让,哥俩都不当,“国人立其中子”,结果弄得国破家亡,双双恶死首阳山。子贡为此问孔子,他们后悔不?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两位“怨是用希”个人得[
阅读全文]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轲是也,嘴上无敌,自以为是。
[
阅读全文]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朱子解说,“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闲,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朱熹如此解释,一下把武子、孔子都抬得很高。真可谓,智者见智仁[
阅读全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赞同孔子!遇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不是什么好事,悬而不决是最难受的。
日三省吾身,如曾子,思之“过犹不及”也。想得过多,关键时候缩手缩脚,往往坐失机会。
[
阅读全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rdqu[
阅读全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重德和礼,在他眼里,故臧文仲虽然能干,但不如柳下惠贤。这就好比诸葛亮与鲁肃二选一,按孔子的标准,选鲁肃不选诸葛亮。后儒紧跟孔孟,他们看不起商鞅、曹操,吹捧孟子、文天祥;蔑事功,崇道德,过分夸大仁、孝,此儒家思想之偏[
阅读全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从晏婴和孔子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能人与哲人的区别。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哲人说大原则,如何实行,还得靠晏婴这样的能人。
为政,孔子堕三桓城墙不成,晏婴二桃杀三士。可见知之,未必能行之。
孔孟都[
阅读全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有这样的君子治国,郑并没有富强起来,更没有像孔子所想象的那样,百姓从四方八方来投奔。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也不低,但[
阅读全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名圉,卫国大夫,死后谥号“文”。据此人的生平功过,子贡认为他不配“文”,故有此问。孔子依礼,自然不肯说卫国国君给孔圉的谥号订高了,就找辙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是够了,但人品、行为如何?孔子就不说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
阅读全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所闻未必知,闻知未必行,多闻慎行是为正道。
“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愚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