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论语新得107

(2018-04-17 06:41:12) 下一个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忠、清皆是行,“仁”是心,是里;“忠”“清”“善”都是表。孟子言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后儒大为赞之。从表面看,孟子进一步挖掘出“仁义礼智”的内在根源,然而,细辨,则孟子将四端并列,则实质上有悖于孔子。除恻隐之心作为“仁”之根源,勉强可以;其他,“羞恶、辞让、是非”都受外在因素影响,不能作为根源。劳思光先生把四端说成心的四种能力,也难圆孟子之说,因为如果当能力说,那么四端可归于一种,即“判断能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