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情人夜尽欢,醒来日三竿,那感觉亦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人人都有陶然满足的时候。我觉得此句表明孔子也是人,绝非像宋儒所吹捧的那样,“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
阅读全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后儒解说都按同一思路,“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圣人尚且犹忧,一般人更应加倍努力。却无人问,圣人尚且忧虑做不到,一般人做不到就很正常,那么应该怎么办?即理想与现实如何协调?
孔子订了高标,罕言底线;孟子好高骛远,空言“仁者无敌&[
阅读全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故当教授正合适,当官儿则处处碰壁。尤其孔子以知礼出名,并一心要复旧礼。你自讲老礼儿也就罢了,又爱“诲人”;诲学生也就罢了,又在朝堂之上,做给别人看。官场之上,只知礼不懂潜规则,是吃不开的。
[
阅读全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总结过去已有的文化与思想,将其发展贯通为体系。仁义礼古已有之,他没有创建新的思想点,而是将已有的点连接起来成面,而且开放的,不是封闭的。
相对来讲耶教,佛教则是封闭的。耶教,只能信上帝,不能信别的;佛教,现实为幻,唯佛境才是真。上帝和佛境都是绝对的,没商量。
[
阅读全文]
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心说,有,才能施,没有,拿什么施?有多,才能济众。我将来一定多多挣钱,然后救济众人。不会像你这样,等着君王给你官儿当,你才能施;官儿当不上,就得靠学生施的学费糊口。颜渊死了,连个棺材钱都拿不出来,更不要说施济别人了。
[
阅读全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程、朱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为中,中就是正,再冠以“天下”二字,何其威乎高哉!自孟子以降儒人就以高大上自居,孟子——“舍我其谁也!”《大学》——“平天下。”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步一步[
阅读全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正门走不通,孔子也试一回走后门,结果回来就被子路当面诘问。孔子教人道德礼义,标准定的太高,见南子本自心虚,子路又让他下不了台,他不好承认自己迂回曲就,只好赌咒发誓。
后儒尊孔,解经总是高大上,一说,子见南子,不得已而见;一说,圣人大道德全,无可无不可。我愿意把孔[
阅读全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可以弗畔什么呢?程、朱认为是道。好好学习,动之以礼,就可不背于道。说得好,解得妙,问题是,什么是道?却虚在那里,没有定义。
说到“道”,有天道、地道、人道、君道、臣道,忠恕之道,中庸之道,道可道,非常道...等等,一大堆。那么,到底不背什么道呢?
有人说,你这是钻牛犄角尖[
阅读全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于陈蔡之间,可谓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谓罔。君子可逝,亦可陷;可欺,亦可罔,而且一般来说陷君子比陷小人容易。如,不击半渡,假道伐虢,都是君子可欺可罔之例。
[
阅读全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怀旧之心人皆有之,但问题是觚之变是不是合理?更进一步思考,大型祭祀之礼是不是必要?
怀旧之心人皆有之,旧路孰,新道险,很容易就想回头,如果说孔子之克己复礼如同想回到童年的话,那么,宋明儒人想回三王时代,就如同想回到娘肚子里去,一样可笑。
觚不觚,改进也,发展也;如果没有发展、开拓精神,就没有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