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国人立孔子为圣,亦如西人立耶稣为主,然圣与主根本不同在于,圣,诲人于生前;主救人于死后。救人于死后,无证,说12门徒到底上了天堂也行,说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化成了尘土也行,皆死无对证;诲人于生前,有证,弟子3000,贤人72,无一出类[
阅读全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文,有实可见;而君子是一种具有理想人格的理想人,传说有之——如尧舜禹,实际未之有也,跟我们今天说包公差不多,铁面无私已经被理想化了。理想的君子未之有也;思想的“仁者无敌”亦不可得也。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想行,做不来,想与做不同也。王阳明“致良知&rd[
阅读全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朱熹注曰:“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已知“一事之微”,还是要说些“圣人气象”之类的大道理,实为心中成见在先。
歌本心之所发,情之所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挚;“风萧萧[
阅读全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知孔子知礼重礼,故意挖坑儿陷孔子;孔子心知肚明,说君的坏话不是好事,所以来了一个难得糊涂,牺牲虚名,保全自身。此“[
阅读全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想,当然可以,想与做是两码事。一旦付诸行动,就会从周围有所反馈。做好事,有人夸(不一定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好事),就会越做越起劲;做好人,吃了哑巴亏,就不甘心;做了小坏事,没人管,得了便宜,就接着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逆反心理,这是人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此时有棒打的,有纵容的,皆反馈也。经[
阅读全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所谓“大人不记小人过”,这里边既含优越感也含虚荣心。虚荣之心人皆有之,而且我看,虚荣心比“四端”更近心之端,因为善恶之心中的善恶标准与是非之心中的是非之标准,都是后天人定,然后灌输到大脑中去的。岂能称之为“端&rd[
阅读全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出头,不落后,路走中庸,位居中上,儒家教育出来的中产阶级之“知”也。长期教育形成守旧文化,当“真知”次也,旧势力群起卫道,如严复译《天演论》,士绅者流对其切齿痛恨。新文化运动就是对旧势力的反抗。
[
阅读全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鱼可谓一种爱好,更有太公钓鱼之典,撒网、截流则渔夫矣,孔子岂能为之。君子“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这才是孔子心目中的射道。夫子以知礼成名,喜欢端架子,秀君子范。掉价的事就干过一回(记入论语的)即子见南子,回来被子路当面诘问,弄得好没面子。
后儒解经,“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阅读全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世上根本没有圣人存在。以孔子为例,撇看后儒吹颂,单看《论语》,孔子喜怒哀乐亦如常人,唯知识见解超过当时之人。如,“是可忍熟不可忍!”嘴上怒极,却无行动,还是忍了;“子[
阅读全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人做好人,教好人做君子,教君子做仁者。万世师表当之无愧!
孟子把孔子的思想发展为,当好人、做君子,成仁者,成了仁者便可无敌。后儒基本上都是按孟子的思路说事。但“仁者无敌”其实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而“小人得志”倒是常有的事。儒家脱离实际的问题就在于此。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