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题目:7篇完全一样的学术文章,学术剽窃还能更狠点吗?作者:段黎萍原载《科学网》
这两天一直在批量读医药类的文献,偶尔发现了7篇完全一样的学术文章,心情很不爽。这样赤裸裸地直接COPY,连一点点修改都没有的情况,我也是头一次见到。学术剽窃还能更狠点吗?
[
阅读全文]

今年初我在《世界周刊》刊出一篇文章,题为《老年人谨防吞咽性晕厥》。日前,《世界周刊》刊出了一篇读者回应(见下)。看到自己的文章能切切实实地有益于读者,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为了能帮助更多的文学城读者或读者的父母,我将这篇回应文章转载于下。
......................................
6原則防老年人吞嚥性暈厥
作者:薛剑童
我有「吞嚥性暈厥[
阅读全文]
我从事人体组成学研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20多年。近日偶然以“人体组成学”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中文文章。有一篇排在很前面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其题目为《人体组成学研究近况》,作者是山东滨州医学院的陈强谱、傅廷亮、管清海三人,刊登在《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29卷第1期。
出于对中国人体组成学研究近况的关心,我设法找[
阅读全文]

1
勤奋做注的人生履历:营养学泰斗+生物化学开拓者
郑集(1900年5月6日—2010年7月29日),号礼宾,四川南溪刘家镇人。他不仅是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长寿教授。郑集于1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生物系,1930年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专攻生物化学,并于耶鲁大学、印[
阅读全文]

微信閱讀,見美國無國界教育主席燕先生在東南大學與希望子女留學的家長交流,提出:「讓金鍍得再厚一點。」他主張中國留學生要有三個up:showup、standup、followup,參加五個「會」(當地組織),提高綜合素質。燕先生的建議是對的,但我覺得,無論三還是五,皆屬於「技術」層面。留學生為什麼要到美國來?這是一個「大哉問」,應該在更高的層次尋求解答。
回顧[
阅读全文]

作者:资中筠
谈到国家,中国人最讲爱国主义,我不喜欢主义两个字,我喜欢爱国,我觉得我非常爱国,但是一加上主义呢,就有一种强制和功利性。爱国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感情,就和爱家乡,爱父母爱自己的亲人一样,是没有人能够强迫的。
我们谈到国家的时候,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自然的国家,即故土,就是你生于斯长于斯,也许你不一定[
阅读全文]
1978年,包括我在内的15名学子,有幸考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当时文革刚过,我们是第一届研究生。说百里挑一是夸张,但说几十个挑一是实情。以我就读的专业为例,只招一人,竟有32人报考。我们被文革耽误了十年,个个加倍努力,要把被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我们15名研究生,除了一人中途退学,14人于1981年完成学业通过答辩,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理学硕士[
阅读全文]

汤蔚:搭伙夫妻
秋菊是我母親選中的保母。母親臨回中國前,我們面試了三個應徵者,母親說秋菊好。
秋菊豐滿身材,圓紅臉蛋,笑起來腮邊漾起兩個淺淺的酒窩。來我家的第二天,秋菊就和麵擀皮做了一頓三鮮水餃,我們全家都說好吃,她聽了咧嘴直笑。
我們相處融洽,唯有一事讓我納悶,秋菊一到星期五便魂不守舍,催促我們吃晚飯,背著包在我面前晃悠,晃[
阅读全文]

在中国的舆论环境里,金正恩这三个字就代表着笑话。形象是个笑话,发型是个笑话,政策是个笑话,表情也是个笑话。除了残酷的独裁者印象外,就只剩下与牡丹峰女郎们的一些花边。
可能是我们常常能从朝鲜的身上看到我们的背影,所以我们本能的拒绝对朝鲜做更深入的探讨,以避免有物伤其类的旧痛。
后果就是我们容易简单化的去理解金正恩和他的朝[
阅读全文]

八十年前的今天,即1937年8月13日,中日在上海开战。这次战役不像七七事变那样,由日本侵略者挑起;而是由中国军队主动发起的。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战役,而是决定了中日战争整个战略胜负的战役。这场战役,中国军队虽然失败了,却赢得了战略的胜利。反之,日军虽然胜利了,战略上却失败了。
下面是我就此写的一篇文章。
东西vs南北:中日战略大对决
中华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