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今天,即1937年8月13日,中日在上海开战。这次战役不像七七事变那样,由日本侵略者挑起;而是由中国军队主动发起的。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战役,而是决定了中日战争整个战略胜负的战役。这场战役,中国军队虽然失败了,却赢得了战略的胜利。反之,日军虽然胜利了,战略上却失败了。
下面是我就此写的一篇文章。
东 西 vs 南 北:中 日 战 略 大 对 决
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亲历者的凋零,许多史实已被逐渐淡忘。现今,就连花甲老人,都只能通过书本,来暸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了。中日战略大对决,是八年抗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虽然发生在抗战之初的1937年,却决定了战争的整个进程。
什么是战略?简言之,就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军力的准备和运用,特别是基本作战方向的确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连占我北平、天津、上海三大都市和首都南京。日寇虽然取得了一时的局部胜利,然而从战略上看,日本却失败了。反之,我军由于战略正确,虽然在若干战役中失利,仍然取得了最终胜利。
下面就回顾一下发生在八十年前的这场中日战略大对决。
日军战略:由北向南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华北的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蓄意挑起事端,在芦沟桥附近同我29军37师219团激战。打了八年的中日战争就此全面展开。
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军方按捺不住地狂欢:他们蓄谋已久的挑衅,终于惹得中国军队奋起自卫了。七七事变后短短一周内,日本政府接连召开五相联络会议和紧急内阁会议,决定全国总动员,向华北增派兵力,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日军的战略是,集中主力于华北大平原,首先击破29军,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挥师南下,速战速决,消灭中国军队之精锐中央军。同时,以一部兵力,在海军的配合下于华东担任牵制任务。依据这个战略,日本好战派断言,中国军队支撑不了三个月,中国的中央政权就会被摧毁。
战争开始,我29军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由于武器装备太差,无法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短短十几天内,北平和天津相继失守,日军南下的门户被打开。在此严重形势下,中央军精锐两个军,于8月初驰援华北,从八达岭和南口方向,从背后对南下的日军展开攻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日军不得不调集主力,回过头来对付南口地区的中国军队。我军的英勇作战,暂时阻滞了日军实现南下的战略企图。
战争开始时,我方是针锋相对、“水来土掩”。面对气势汹汹的敌军,我统帅部决定调集100个师,另以80个师为预备兵力,与日军决战于华北。同时,统帅部命令我军一部先发制人,于8月13日,主动攻击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此举是为了扫除上海之敌,防止日军牵制我北上决战的主力。不料,六千兵力的驻沪日军十分凶悍,在海军和空军的支持下顽强抵抗。我军没能一举消灭上海之敌,却陷入了痛苦的拉锯战。我军的本意是避免南北两面作战,结果恰恰陷入了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
我军战略:由东往西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还真应当“感谢”上海日军的负隅顽抗。若是上海日军被我军消灭,或从海上逃走,那么我军主力势必大举北上,同日寇决战于华北。如果是这样,那么抗战的历史就要改写,我国军民的牺牲,肯定会更大更重。
为什么这样说呢?上海敌军的顽抗,使我军不得不作全盘检讨。8月中旬,在蒋介石的主持下,我军高级将领在南京开会,决定抗战的战略。会议开始时,许多将领主张,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应立即停止上海战事,集中兵力,与敌人决战于华北。
然而,经过对敌我双方的全面分析,统帅部作出了相反的决策:上海之仗绝非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必须打,而且必须大打。
统帅部认为,中日战争的扩大已无可避免。日本妄图以速决战灭亡中国;而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必然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取时间,以实现最后的胜利。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可能是华北,也可能是华东。比较起来,敌人从华北打来对我军更为危险。其原因是,日本侵占我东三省已经多年,可为华北日军提供物质支持。华北日军有关东军和驻朝鲜方面军为后盾,调动方便,进出畅通,随时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长驱直入。华北千里平原,地势平坦,便于日军机械化大部队运动。我军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我军如在此时同日寇决战于华北,料难取胜。若日军在华北得手,可能分三路南下。其东路沿津浦铁路,直扑南京和上海;其中路沿平汉铁路,直取武汉;其西路则沿平绥铁路入山西,攻取西安,而铁路将大大加快日军进攻的速度。如日寇由北向南进攻的战略得逞,我军主力部队将被津浦、平汉铁路所分割,既无险可守,又无路可退,有被日军一举歼灭的危险。
决战华北被否定,那么该如何制定我军的战略?统帅部认为,日军既然不肯放弃上海,我军不如将计就计,扩大上海战事,把华北日军吸引到华东来。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日军改变主要进攻方向,诱使它沿长江,从东向西仰攻。长江两岸广大地区,既有山脉丘陵,又有水网纵横,敌人从这个方向来,机械化部队展开困难,其锋芒必将顿锉,而我军则可充分发挥地利的优势。日寇好比是一头疯牛,冲进了我们的家园。凭实力,我们无法立刻置它于死地,我们只能不断地同它周旋,消耗其体力。我军统帅部的战略,就是把这头疯牛从一马平川引到山地丘陵和水乡沼泽,叫它举步维艰。
据此,统帅部决定,我军尽快向上海增加兵力,特别是精锐主力,造成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上海之敌的态势,以便把敌人主力,从华北吸引到华东来。正确的战略在这场打了8年的战争中的重要性,完全表现出来了。
日本战略大转变
日军当然不会自动按照我方的战略意图来行事。那么,我统帅部是怎样把日寇从华北调动到上海来的呢?
8月20日,我国实行总动员。我军一部于华北,沿津浦,平汉和平绥三条铁路节节抵抗。同时,我军主力集中于上海,兵力由最初的两个师迅速增加到30万人,并频频发动攻势,造成在上海决战的态势。
上海前线的我军将士,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和坦克的冲击,誓死寸土不让。许多阵地被敌人的炮火摧毁,他们就将牺牲战友的尸体垒成工事,与日军血战。这惊人的守土血战精神,连用武士道精神训练出来的日军,也为之惊恐失色。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最高统帅蒋介石,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经常出现在上海前线督战。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亲赴上海慰劳前线将士,车行途中,突遭敌机扫射轰炸,汽车翻覆,宋美龄被撞得血肉模糊,肋骨折断了好几根,昏死过去。
日军当然掌握了这些情报。面对这些新情况,一心想从北向南进攻的日军统帅部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中国军队不再向华北增援,反而在上海大量集结兵力?为什么蒋氏单单到上海,而不去华北督战?
眼看着优势中国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并给上海日军以越来越沉重的打击,日本天皇和统帅部终于被激怒了。骄横的日寇极为恼怒,日本政府声明“中国方面侮辱了日本帝国,帝国隐忍已达极限,皇军决心采取断然措施,严惩中国军队。”
日军统帅部判断中国军队是要在上海进行决战,如果不在上海集结重兵,就难以达到政府声明的目的。为此,日本决定将主战场由华北转到华东,首先攻取上海。于是,日军把向华北增兵改为向上海增兵,并从华北抽调兵力到上海。9月中旬,日军在上海的兵力达10万人,重炮300门,坦克200辆,飞机300架,军舰70艘。10月,日军统帅部下令在上海编成第10军,所辖兵力大部分由华北调来。11月,日军更在上海编成华中方面军。至此,在狭小的上海战场,日军竟集中了30万兵力,包括陆军9个主力师团,海军第3第4舰队及部份空军。而在广阔的华北战场,此时仅配置了7个师团兵力。
这样,从7月至11月,日军统帅部完成了战略大转变。日军集重兵于上海,摆开大决战的架势,要在上海以陆海空军与我军进行立体总决战,然后沿长江从东向西进攻。
然而,日军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我军根本就没有打算在上海进行总决战。我军在上海作战的目的,在于把日军主力从华北吸引过来;同时嬴得时间,将东南沿海一带的重要工业和物资向大西南持久抗战基地转移。这一目的实现之后,我军就主动撤出了上海战场。然而,由于组织得不好,撤退演变成溃退,我军在苏南一带遭受了严重损失。
11月20日,日军在付出死伤6万余人的代价后占领了上海,接着又攻占了南京,我30万军民惨遭屠杀。首都的失陷当然是极其痛苦悲壮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的失败。相反,日军主力被我军调动到华东,战略上已经失败。接下去,他们就要大吃苦头了。
日寇在长江吃尽苦头
占领南京后,日寇于1938年兵分三路,沿长江继续向西进攻。三路敌军的锋芒,直指我军大本营所在地武汉。但是,中了我军统帅部的计谋,从东向西仰攻的日军,吃足了长江沿岸的水乡泽国和山地丘陵的苦头。
中间一路日军,包括120艘海军舰艇,从长江水路进攻。我国海军比起日本海军来,弱小得不成比例,但仍冒着日本空军和海军的强大立体攻势,把航道标志全部轰毁,使日本海军成了瞎子。我军又沿江设置了数座火力强大的炮台,封锁了江面。我海军更冒死在江中布下数千颗水雷。日本海军寸步难移,异常恼火,只好派出大批兵力下江“摸雷”。日军花了四个多月,付出了重大伤亡,好不容易才攻到了武汉江面。
江北日军沿大别山进攻,企图从北面包围武汉。然而,我军早就占据了有利的山地阵地。大别山易守难攻,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以施展;而步兵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军各部队按照作战部署依次接敌,步步重创敌人。单单在富金山,日军统帅部就承认死伤了二万一千多人。
从江南向西推进的日军更惨。我军早已将重兵埋伏在庐山的山岳丛林地带,摆下了反八字阵势,单等敌人来钻。日军几个师团先后落入我军的重重包围,我军依托有利的山地地形,向敌人发动了强大攻势。每个战场都笼罩在激烈的炮火硝烟之中,每个山头和村庄都展开了惨烈的拼杀。此次战役,我军全歼日军4个联队和其它部队共三万余人。
为了贯彻我统帅部的战略,我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我陆军部队的伤亡几倍于日军。我空军仅有300架作战飞机,海军仅有不到100艘中小舰艇,也在长江作战中损失殆尽。滚滚长江,日夜不停地向东奔流,记录了我国军民的光辉战绩,也永远呼唤着以身殉国的将士们的英灵。
东西 vs 南北
综观中日战争的全过程,多数重要战役都是在长江流域进行的。由东向西仰攻的日军,在占领了武汉和宜昌之后,已是精疲力竭。日军距我国的战时首都重庆虽已不远,但面对着长江三峡的悬崖陡壁,再也无力向西前进一步。日军由东向西进攻的战略,至此完全破产。日军到这时,才想起重拾由北向南进攻的老战略。然而此时,整个中国战场和欧洲、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早已不利于法西斯阵营。在我军的顽强抵抗下,直到1944年底,日军才勉强打通了北起北平,中经武汉,南至广州的南北走廊。但是此时的战争形势早已与七年前大不相同,南北向打通中国大陆的战略意义,已不复存在。日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通了南北走廊,却无力控制,不久后就被迫从许多地方撤退。
中日战争打了8年,双方投入兵力几百万,战线长达数千里。然而双方的战略,分析起来竟是出奇的明暸,原来就是东西向与南北向的对决。
军事家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他们也常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前一句话是指局部的战役战斗,后一句话则是指战略举措。战略是影响全局和长时期的,绝不能出错。日军虽然取得了不少战役和战斗的胜利,但就更高层次的战略布局而言,却完全为我方所制约。直到8年苦战之后,日军统帅部才明白过来,他们在战争刚开始的1937年,把由北向南进攻改成由东向西进攻,乃是一大战略败笔,他们从此陷进长江流域的山地丘陵和水乡泽国,吃尽了苦头而最终一败涂地。
只不过,日本人比那些野蛮屠杀中国人的蒙古满族游民更有心计。更大的可能是中国人都讲日语。是二等公民。就像现在,实质上俄共汉奸在殖民中国。不同的是,这些人已经自成一个ruling class.
史料翔实,语言简洁生动,栩栩如生,读来如身临其境。
评论中肯,准确,发人深思。
谢谢前辈好文章!
楼下的这位 “Armweak" 是典型的 mind weak,是一个典型的深受毛主席剧毒人文理论所害,无力自拔,以致于民族自卑感达到民族败类程度。在海外生活这么多年,还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是个人过于愚钝所致。
很明显,论实力,当时中国打不过日本,但中国地大人多,用中国的地盘,屁民的血肉之躯和屁民的生命,可以拖垮日本军队,至少可以抵挡一阵子。俺的问题是,如果国民党换成二战时期的法国和很多其它欧洲国家政府,会不会向日本投降?
投降以后,中国老百姓在做了清朝三百年子民以后,开始转向日本做大和子民,仅此区别而已。事情过后近一百年了,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投降,中国人还可避免后来血流成河的内战,毛匪统治中国三十年的黑暗世界。但是投降对于蒋介石和宋美龄,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江山失去一切,并要流亡国外。国民政府的各要员将永远失去当官发财鱼肉百姓的机会。所以,权贵们利益的权衡和驱使,让他们做出的决定当然是誓死抗战! 当然,在几千年酱缸文化下演变而来、人人接受的漂亮口号是: 捍卫中华!
生活在那块叫“中国”的土地上的人民,几千年以来遭受过无数次的蹂躏,有来自本族的,有来自外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