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所美国大学 影响近代中国(作者:韩杰)
中国留学生来美留学已逾百年,早期留美学生毕业后返回中国后,推动新文化运动,创办美式学校,设立新型科学学科和实验室,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前在纽约圣若望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的“留美与近代中国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从与会学者专家提出的报告可以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就读的美国大学较多,但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和卫斯理学院等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中国影响最大。例如,哥大毕业的胡适直接推动了1917年的白话文运动。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师范学院院长有30多人出自哥大。密西根大学从1905年建立巴布尔奖学金(Barbour Scholarship),专门为亚洲女性提供留学机会,其毕业生中就有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明贞、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吴贻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王世静。中华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出身于卫斯理学院。哈佛大学培养的留学生更是群星灿烂,如哈佛博士竺可桢创建新型地学系,胡刚复建立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直接把中国的相关研究与国际接轨。
留美与近代中国教育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韩杰/摄影)
校长积极 哥大广招中国学生
最近,中国大陆媒体发起一个“寻找丁龙”的运动。丁龙(Dean Long)1857年出生于广东,18岁时来到美国,在一个美国人家里帮佣。美国主人感念他做事忠诚,问他有愿望。他说捐款在哥大建立中国研究所。1902年,哥大建立以普通华工丁龙命名的中国讲座教授。后来,丁龙回国,从此渺无音讯。于是,媒体想找到这位为中美关系作出贡献的丁龙的后裔,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美联社)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王成志表示,当时的哥大校长是赛斯?罗(Seth Low),其任期是1890年至1902年。罗校长家族是19世纪后期纽约最大的中国贸易商,主要从中国进口商品,其爷爷辈和父亲辈多人参加创办和管理旗昌洋行(Russell & Co.)。1901年,哥大开始筹划建立以普通华工命名的丁龙中国讲座教授,创建中文系和中文图书馆。他曾经想创建中国博物馆,但是没有建成。从此,哥大中文系、中文教授职位及中文图书馆,成为吸引和保留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因素。
20世纪初,美国国家政策鼓励招收国际学生,特别是中国留学生。例如,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Edmund J. James,1904年至1920年期间任校长),在1906年建议向中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特别支持庚子赔款用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他表示:哪个国家能够培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个国家就能在精神的商业的影响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我们现在一定能够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也就是说,使用那种从认知上和精神上影响中国领袖的方式。”
哥大的巴特勒(Nicholas Butler)校长的任期为1902年至1945年,长达43年。在他的任内,哥大更重视外国留学生。哥大对中国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单独的考试。因此中国留学生大增,成为校内最多的国际学生群体。以亚洲学生来说,中国留学生超过日本留学生。例如,1910年,哥大国际学生有147人,其中加拿大最多,中国留学生24人、日本留学生是15人。1920年,国际学生477人,其中中国学生144人、日本学生85人。1930年,国际学生320人,中国学生48人、日本学生16人。1940年,国际学生只有4人,但未列出国别。1946年,国际学生大增,共有1390人,其中中国学生168人,而日本则无。
不仅大量接受中国留学生,哥大还帮助中国学生在中国进行美式改造。例如,哥大的教授杜威(John Dewey)、孟禄(Paul Monroe)和基派崔克(William Heard Kilpatrick)等在1919、1921、1927年访华,被特聘为访问教授,在中国讲学、教学和做教育调查等,支持哥大教育学院毕业生推动中国新教育运动。1924年,哥大举行大规模的中国艺术展和中国文化展,增加东西方的互相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1928年,哥大董事会投票通过,决定于建校175周年之际设立“大学卓越奖章”(University Medal for Excellence),每年颁发给在学术、公共服务领域和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1929年,首届获奖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哥大国际校友,共有48人,其中中国就有16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有孙科、胡适、郭秉文等人,每位获奖者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校友获奖者1949年大多离开大陆,少数留在大陆的,包括1958年担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的侯德榜在内,都因各种政治运动而经历坎坷。例如,社会学家陈达(1892-1975)回国任教清华,担任“清华学报”主编、社会学系主任,1957年初“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还称赞他,但是下半年就对他口诛笔伐。直至去世,他都没有工作,只能做一点个人研究。
1943年,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哥大新闻学院与国民政府在重庆合作创办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葛乐士(Harold L. Cross)担任教授兼任教务长,六位哥大美籍教授和毕业生担任教员,为国民政府培养一大批优秀新闻人才。
南京大学教授沈卫威说,哥大的哲学与教育学科,对中华民国的大学影响最大。除了哥大毕业的胡适引领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外,还有30多位大学校长和师范学院院长出自哥大。此时,中国最好的两所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分别由哥大出身的蒋梦麟和郭秉文担任校长。1932年至1941年,是中央大学最好的九年,是在有过哥大学习经历的罗家伦任上。
密西根大学 设奖学金吸引中国女生
今年是密西根大学巴布尔奖学金设立100周年。正是靠着这个奖学金,许多中国女生来到密西根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的栋梁,这也是早期中国女生来美留学的主要渠道。不过与过去相比,它现在对中国女生的资助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雁说,州立的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创立于1817年,是最早接收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1880年,该校校长安奇尔(James B. Angell)被派往中国担任驻华特使,他在华一年中大力宣传密西根大学,使得该校在中国名声大噪。1905年,清政府访美代表团把密西根大学与哈佛、耶鲁、康乃尔和哥大并列为美国顶尖五所大学,并向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留学生推荐密西根大学。
1892年,中国女生康爱德和石美玉进入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就读,1896年毕业,回国从事医学和传教工作。他们在江西九江创办的但福德医院名声大噪,并同时成为女布道家。她们的成就吸引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女留学生申请密西根大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密西根大学毕业生到中国服务。时任密西根大学校董的巴布尔(Levil L. Barbour)来到中国,结识了康爱德和石美玉两人,受到她们的启发,他返回美国后向母校捐赠10万元,命名为巴布尔奖学金,专门面对亚洲妇女,资助他们来密西根留学,但是要求学成之后必须回国。
从1917年至1955年中,282名亚洲妇女获得巴布尔奖学金进入密西根大学学习,而中国的女留学生为130人,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从资料上看,修读医学、自然科学、化学和物理的理科学科比例较高。可以说,巴布尔奖学金资助了一批中国的女物理学家,其中就有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明贞。
王明贞(1906-2010)是燕京大学的物理硕士,1937年获得巴布尔奖学金的资助,来到该校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G. E. Uhlenbeck),成绩优异。1942年,她完成博士论文“玻耳兹曼方程不同解法的研究”。1945年,她和导师在美国“近代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布朗运动的理论”(On the Theory of the Brownian Motion II),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协振子的布朗运动,震动学界。这篇文章一直被认为是研究布朗运动的最主要的文章之一,被广泛引用,至今仍然如此。
巴布尔奖学金成为中国女生赴美的重要渠道之一。例如,1922年,赴美的49位中国女性就有6名获得巴布尔奖学金,而到了1937年,赴美人数为38人,共有14人获得巴布尔奖学金资助。获得巴布尔奖学金的中国女生后来有两位成为中国的大学校长,分别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吴贻芳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王世静。
1938年9月,“底特律新闻报”(The Detroit News)刊发了题为“八名前密西根大学女生活跃在中日战争中”的报导,还配发这八人当年5月与宋美龄召集的庐山妇女谈话会上与宋美龄的合影。宋美龄邀请52名各界妇女代表在庐山讨论女界抗日,有八人是密西根大学校友,其中七人是巴布尔奖学金得主。
但是,在1940年代末,巴布尔奖学金的中国得主比例开始下降,到了1950年代更是大幅减少。其下降的原因,在每年125至150名申请人中很少有中国学生符合条件,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女孩是为了永久居留美国,而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位。因此,在1950年至1955年中,仅有一名中国女生获得该奖。
时至今日,密西根大学的巴布尔奖学金仍然是该校的最重要的奖学金之一,资助的对象以研究生为主,而中国女生又重新占据半壁江山。据密西根大学的2016年统计数字,该校秋季学生共有4万860人,其国际学生有5754人,而中国大陆留学生有2444名,占留学生总数的42%。
卫斯理学院 培养一批杰出中国女性
2017年是宋美龄从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毕业100周年。1907年,宋美龄赴美留学,1913年入读麻州的卫斯理学院,1917年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在卫斯理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给她带来深远的影响。毕业后,卫斯理学院毕业生的身分成为宋美龄最重要的标志,也因为她后来的身分、地位和成就,宋美龄成为卫斯理学院最杰出的校友之一。
宋美龄是学者们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因此有大陆和台湾两位学者在这次研讨会提交论文。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副研究员宋时娟介绍,宋美龄是跟着国家公派生入读卫斯理的。1906年1月,清政府委派端方率领33人赴美考察政治,顺道考察几所美国大学,如耶鲁、卫斯理等。而卫斯理学院校长允诺给中国学生三个名额,免膳食、住宿和学费。由此,卫斯理学院成为第一所接受中国官费留学生的女子大学。
1907年8月,第一批四名中国官费女生抵达美国,宋美龄的二姐宋庆龄进入新泽西州的Miss Clara Potwin School。宋美龄作为自费生,跟随她们来到美国,同年9月和宋庆龄入读同一所学校。1908年9月,她去乔治亚州的卫斯理阳女子学院(Wesleyan Female College)就读,因为年龄太小由该校老师特别授课。1913年6月,宋美龄从该校毕业。当年9月,宋美龄去卫斯理学院读大学一年级。
从宋美龄在该校大学二年级选修的课程中可以看到,英语写作课是辩论和考论,而演讲和朗诵课是肢体和声音的训练。这些课程,训练了宋美龄的演讲和写作能力。回国后,她还怀念辩论课程,让她保持了思维的活跃。大学最后一年,她获得该校最高荣誉“杜兰特学者”(Durant Scholar)的称号,是首批获得此殊荣的东方学生,说明其成绩很优秀。
从1907年到1950年,共有77位中国女生进入卫斯理学院就读,其中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她们有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冰心、中国女子体育教育第一人陈英梅、中国近代“妇女杂志”出版人和社会活动家胡彬夏、对岭南大学女子教育和抗战时期妇女运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廖奉献等人。而宋美龄因为中华民国第一夫人的身分和地位,在该校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记。
提出书面报告的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陈文立指出,撰写“宋美龄与新生活运动”这篇论文,起因于近两年来研究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深感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合之后,将她的生活方式与信仰模式,经年累月地与蒋介石分享,在蒋的身上结合了儒家与耶稣的精神,传统与西化的思想。十分的有意思,因此想以新生活运动,来探讨宋美龄如何结合西方文化与宗教去改造中国。
哈佛大学 培养众多著名中国学者
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吸引众多中国学子前来求学,为中国的许多学科建设培养一流人才。许多留学生回国后,在中国许多机构和学校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例如,竺可桢在哈佛大学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应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前身)校长郭秉文之邀,在该校创建新型的地学系,培养了众多的中国地理和气象学家。
胡刚复191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创建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20年创建了物理学系。他是把实验物理引进中国的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建立也是留美学生从哈佛、哥大学成回国后逐步完善的。例如,比较政治著名学者钱端升1919年毕业于清华,然后留美,在哈佛大学师从美国政治学大师何尔康(A. N. Holcombe)教授,在比较政府和行政研究方面获益良多,回国后编撰“德国的政府”、“法国的政府”、“民国政制史”、“战后世界之改造”和“中国政府与政治”(英文版)。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哈佛大学留学生甚至对中国兵工学校的建设也产生影响。李待琛1906年赴日留学,191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造兵科专业,获工学学士。1920年9月,他被公派赴美考察留学,先在伯利恒钢厂(Bethlehem)、砲厂实习三个月。考察结束后,他先后入读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研习金属材料学。1923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经担任湖南大学校长。1928年起,他担任军政部兵工署设计科科长,主持武器研发工作。1933年,兵工署改组,增设资源司,李待琛担任该司司长,从1934年9月开始,他兼任兵工专门学校校长。
更多精彩文章 请见 世界周刊 (周日出刊,随报附赠)
马进隆, 广东台山人。“进隆”的台山话发音是 Dean Lung。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人误打误撞把他的中文名叫成 丁龙。其实广东台山根本没有姓丁的。
本月28日是丁龙寄支票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119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报道,经过多年追寻,终于在广东台山找到丁龙的身世,他原名叫马进隆。因为方言发音和其他因素,在美国的名字改叫丁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560429022312832&wfr=spider&for=pc
不过有几所美国大学确实对近代中国影响很大,指出这一点,才是我转载此文的目的。排名不分先后,哈哈!
您母女俩都是大才啊,赞!
再说清华的校长,公认影响最大的是梅贻琦先生,可他是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WPI)毕业滴。;)对中国20世纪历史影响最大的孙蒋毛邓,没有一个是“名校”毕业的。所以名校情结,适可而止,无需随时挂在嘴边。
========================
哈哈,这个不敢苟同!伙食质量差,是学生们多年的抱怨。。。 另外,没有空调的老宿舍,夏天也不是太舒适。不过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很不错。学校奖学金也非常慷慨
1。清华创校校长和前五位校长中的四位是耶鲁人;
2。复旦和北洋(现天津大学)的创校校长是耶鲁人;
3。耶鲁直接创办了湘雅医学院,雅礼中学,部分创办了华中大学(现华中师大);
4。耶鲁校友创办了上海医学院;
5。中山医学院的前身的医院是首位前往中国的19世纪中叶的耶鲁传教士创办的;所以中国现今的医学院,除了北京协和之外,湘雅、上医和中山医都是耶鲁人创办的;
6。中国留美学生第一位取得学位的是在耶鲁大学,为容闳。而容闳后来回中国,一手创办的留美幼童计划,有20多位学童入耶鲁读书,这里面包括为中国修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同期哈佛只接受了2-3人留美幼童。
7。近代中国音乐的奠基人为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的黄自,也是耶鲁人。他培养出“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等近代音乐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