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人体组成学研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20多年。近日偶然以“人体组成学”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中文文章。有一篇排在很前面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其题目为《人体组成学研究近况》,作者是山东滨州医学院的陈强谱、傅廷亮、管清海三人,刊登在《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29卷第1期。
出于对中国人体组成学研究近况的关心,我设法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全文(下称陈文)。不看则已,一看吃了一大惊:这篇陈文竟怎么看怎么像是我11年前发表的综述文章(下称王文)的翻版。我的那篇旧文题为《人体组成学:历史、现况和未来》,发表在《生理科学进展》2000年第31卷第2期185-192页。
对比之后,我可以断定,发表于2006年的陈文就是抄袭了发表于2000年的王文。两篇文章的PDF文件请见附件。从下面的例子,不难看出两篇文章的相似度是出奇地高。例1为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只有个别单词的差异。
2000年的王文:“人体组成学(Human Body Composition Studies)是人体生物学的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内诸多组份之间的数量规律,体内外各种因素对组分间数量关系的影响,以及活体测定人体组份的方法。”
2006年的陈文:“人体组成学(human body composition)是人体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数量规律、体内外各种因素对组分间数量关系的影响以及活体测定人体组分的方法。”
如果说不同作者对同一学科的定义可能雷同,那么请看例2对古代研究的陈述,两篇文章几乎完全一样。
2000年的王文:“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组成奥秘。公元前440年,被后人称之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学者Hippocrates就认为,人体由四种要素即血液、粘液质、黄胆质和黑胆汁所组成。古代中国学者则认为人体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组份,并认为这五种组份的平衡维系着人体的健康,平衡破坏则会导致疾病。”
2006年的陈文:“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组成的奥秘。公元前440年,古希腊医生Hippocrates就认为,人体由四种要素即血液、粘液质、黄胆质和黑胆汁所组成。古代中国学者则认为人体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组分,并认为这种组分的平衡维系着人体的健康。”
如果说例2的雷同也是偶然,那么请看例3,对人体组成学起始的陈述。2000年的王文:“人体组成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一般认为始于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 (1803 - 1873)的工作。1850年,Liebig以化学分析为手段,发现人体组织含有高浓度的钾和低浓度的钠;反之,体液则含有低浓度的钾和高浓度的钠。”
2006年的陈文:“人体组成学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通常认为始于德国化学家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1850年,Liebig采用化学分析的手段,发现人体中许多成分在食物中也同样存在。同时还发现人体组织中含有高浓度的钾和低浓度的钠,而体液中则含有低浓度的钾和高浓度的钠。”
接下来可比较例4关于尸体研究的陈述,两篇文章如出一辙。
2000年的王文:“由于无法在活体上测定人体组份,早期的研究者们不得不主要依靠尸体研究,来探讨体内组份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尸体研究,积累了大量人体组成的基本数据,这对探索组份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规律起了重大的作用。”
2006年的陈文:“1900年以前,由于不能在活体上测定人体组分,所以人们主要依靠尸体研究来探讨体内组分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尸体研究,积累了大量人体组成的基本数据,这对探索人体组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规律起了重大的作用。”
再看两篇文章对分子层次组成的陈述,又是几乎一字不差。
2000年的王文:“在分子层次上,人体由超过100,000种化合物所组成。这些化合物的复杂性与分子量有着极大的差异,最简单者如水,最复杂者如核糖核酸。人体组成学将这些化合物分类为若干组份,主要有水、蛋白质、脂、矿物质以及糖类。身体的质量等于所有这些组份的总和。”
2006年的陈文:“在分子层次上,人体由超过100000种化合物所组成。这些化合物的复杂性与分子量有着极大的差异,最简单者如水,最复杂者如核糖核酸。人体组成学将这些化合物分为若干类,主要有水、蛋白质、脂、矿物质及糖类。身体的质量等于所有这些化合物的总和。”
两篇文章中,这样的极高相似度的的句子和段落太多了,可以说俯拾皆是,没有必要再逐一列举了。更有甚者,陈文就连参考文献,也是照抄王文的参考文献不误。
近年来,中国大陆学术界抄袭、伪造的歪风愈演愈烈。对此,网上已有许多报道与揭露文章。我离开中国大陆已有20多年,发表论文都是以英文来写的。只是为了促进中国的人体组成学研究,才用中文写过几篇综述。没想到第一篇文章即中招,被人抄袭,实在令我惊讶不已。
惊讶之余,我不禁对陈文的第一作者陈强谱先生起了点好奇:他是何方神圣,竟不惜宝贵时间,把我的文章再抄(炒)一遍?由百度百科搜索得知,这位陈强谱先生并非等闲之辈,头衔与光环一大堆:他是滨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滨州医学院教学名师、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临床营养支持中心主任、山东省临床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肝胆外科主任;近年他又荣升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除了上述职务,陈强谱先生还有大大小小的学术头衔十余个。
按说陈强谱先生混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也该小心谨慎、收敛点了。如果实在是手痒到非抄不可,也该抄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档次文章,再不济也该抄抄中国的院士们的文章,真的犯不上抄我这样一个普通科学工作者的文章,丢在水里也冒不起几个泡。为陈强谱先生感到不值之余,又不禁想到,陈教授在台面上是滨州医学院的“教学名师”,又身兼五、六本学术刊物的编委或特约编委,暗地里却是“文抄公”的干活,他还能为人师表吗?还好意思审查、反对他人的学术不正之风吗?
陈强谱先生会因为抄袭我的文章被我揭发,就像在美国的类似事件那样,赔上他的“半世英名”、身败名裂吗?我可以有把握地说:99.99%是不会的,因为陈强谱先生有幸不是生活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大陆。陈强谱先生的教授、名师、院长还将会当得好好的。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朋友问我:“既然如此,你还写这么一篇无用的文章做甚?”
我无语。
活跃一下气氛,再分享一网友聊说抄袭时一雷言:“中国文字的原创者是仓颉,若要说抄袭,只要是用到文字的,自仓颉外都属抄袭!”。大家当个笑话,笑笑吧。
第二步,我觉得应该写信到他所属的学校和系里去投诉。
第三步,也许可以参考下面建议去中纪委投诉,也许院士委员会。这个过程我不太熟悉。对这种事情不能听之任之。
她粗粗看了一下CV,博士刚毕业就发表了这么多论文,好厉害。再仔细一看,那人做的工作和她以前做的很像,她做过的那人也都做过。
于是她去把那人发表的文章找来看,结果越看越不对,怎么这么眼熟,再找来自己写的一对,怎么这么像,基本上就是改头换面一大半都是抄她的。
最后她把那个人CV上的论文干脆全找来,结果发现有五篇都是抄她的。
我跟她打趣说,这人真是你的大粉丝啊,要不为什么不抄别人,光抄你的?
古人云“天下文章一大抄”, 毛主席说过“抄一遍也是好的(原文记不很清了)”。
发表评论
我不敢苟同您的看法。综述文章就能随心所欲地抄吗?再说,一篇优秀的综述文章,不但可以启发后来学者,甚至可以开启新的研究方向。
这在美国必然会丢工作,身败名裂的。但在中国不好说。
您说他有那么一大堆头衔。看来是一个很忙的人。他哪里有时间查资料,写文章。弄不好是枪手写的。枪手写东西是为了挣钱。有现成的抄袭。干嘛还费劲。反正将来被查出来,也不敢枪手什麽事。他敢起诉枪手没有好好完成交易吗?
国内存在这么多的抄袭事件。源于目前国情。听说现在连高中老师提职称都需要发表学术论文。没办法呀。僧多粥少。七个副教授来竞争一个教授位置的时候,以什么来比出差距呢?还有就是,某些评级考英语。尽管这些人的工作一辈子都用不上英语。
根本根源呢。就是好攀比。别人是教授,你要是不是,回家老婆孩子兴许都不给好脸色。民族劣根性。
我以前见过一个人的抄袭是明目张胆的。她年长我没几岁。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和同学有事去找她。她正在粘贴东西。她把一本书,一本铅字印刷的书,用剪刀剪开段落或句子。然后用浆糊贴到一张空白纸上。一边张贴,一边告诉我们。中间留出的空白部分,她将写上自己的句子。也就是说,她把别人的书分解,然后,再用自己的句子把它们串联起来,就是一篇新的论文。现在连剪刀都不用了。对吧。我和同学都看傻了。后来那篇文章还真的发了。但是,我相信,这样抄袭的人,不会有太大成就。后来,我们的这个女老师虽然曾经窜的很高,最后真的是重重地摔了下来。摔得很出名。只得提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