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lein蓝和Warhol的三个女人
YvesKlein(1928-1962)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之一,以自主调制出的蓝色,后被命名为Klein蓝而享誉后世。
他作画用的是刷墙用的滚筒刷,蘸上颜料,刷在画布上。把尺寸相同的画布刷上同样的蓝色,挂在展室墙上,就是一次画展。一模一样的蓝bloc画作,价格标的还不同。
也曾办过主题为“空”(levide)展:把租来的展室四壁全刷白,每个角落[
阅读全文]

浮光掠影之克里特
四月春假的第二周我们来到了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的克里特岛。本意只是换个地方轻松随意地过一周,行程上也就没有了任何规划:通常是在面朝大海、功能设施齐全、娱乐活动丰富的酒店过得百无聊赖之时,出门转转。在此,记下浮光掠影之点滴。
克里特是东西伸展狭长的岛,北边沿海旅游业开发的早,南部相对要迟缓些。我们去到的是地[
阅读全文]

电影“生命无法承受之轻”中的三个时刻
“布拉格之春”后,托马斯和特蕾莎移居瑞士苏黎世。特蕾莎像株连根拔起的玫瑰,精神日渐枯萎。某一日给托马斯留下封信就坐上了回布拉格的列车。托马斯下班回家,发现了桌上的信。空荡荡的房间,还有特蕾莎养的仙人掌。电影里除了托马斯那深而有力的眼神,看不出他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小说里这[
阅读全文]

“诉讼“开篇第一句本来是这样的:“人们必须给JosephK.定罪,因为什么坏事也没干,一天早上,他成为了囚徒。”这是手稿上的句子。手稿如今存于Marbach文学档案馆,市值数百万欧元。
涂擦后,卡夫卡最后写下了:“他被抓了起来。”很有可能是因为先前那句提到监禁,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刚刚爆发的战争。尤其是如果第一句就说K坐牢了,那么那种幽[
阅读全文]

另一个卡夫卡
模范员工与享受生活的人(一)
【卡夫卡绝对不是他作品所传达出的那个孤独灰暗、脱离物质世界的梦想家。他是公认的保险专家,热爱生活,爱运动,爱酒和女人,喜欢旅行。陶醉于大众娱乐并为新科技着迷。写作的焦虑属于他的第二重生活。】
1914年8月初。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巴黎到处都隆笼罩着骚动与狂躁。举国热血沸腾,迎来被称之为战争[
阅读全文]

另一个卡夫卡(序)
ReinerStach在2002年至2014年间连续出版了“卡夫卡传记三部曲”。作者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写出了最详实努力还原历史真相的卡夫卡。在2000多页的篇幅中,我们将看到颠覆老生常谈的,另一个卡夫卡。
卡夫卡不单纯是个作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概念,一个形容词(“卡夫卡式的”)。他的人已经消失在谜团之后了。最新[
阅读全文]
记忆力与超级记忆
1986年8月6日下午5点30你在干什么?你妈妈那晚烧的什么菜?你爸爸那晚喝酒后都说了些啥?下午6点的广播里都播了些啥?不要跟我说你是80、90后,即便是60后,70后,你记得那一刻吗?那些埋藏在时光里的任一刻?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没有超级记忆。也别沮丧,拥有超级记忆的全球也不过30来人。
美国人JillPrice今年52岁,能够告诉你自8岁以来每餐吃了[
阅读全文]

挣不脱的死循环
圣诞节后我们去伦敦闲逛了几日。漫步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桥”,南岸就是伦敦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TATEModern。建筑硕大,似塔亦似烟囱的方立柱直冲云霄,不把脖子仰短是断然望不到其顶的。
现代作品的展厅大而空旷。通常一个篮球场般大的厅只能展一件作品,例如:大大小小的土黄色面口袋趴一地,也不知道里面塞的什么。相反,现[
阅读全文]

Popart作品是MuséeMaillol从纽约的WhitneymuseumofAmericanart借来的20世界最具代表性的popartist代表性作品。整场展展品不能拍照,只能照文字说明。但是通过文字与作品,展览达到了概述20世纪popart(主要是绘画)发展的脉络及主要的创作思想。20世纪技术飞速发展,媒体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生活节奏变快,信息铺天盖地。这个世纪的艺术家再也不可能像慢节奏[
阅读全文]

绝美性爱之—“失乐园”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讲的是床上的故事。外遇,婚外恋只是为简单的故事提供现实世界中合理的框架。性,人之根本。渡边在此书中把它写的自然,坦荡又优美,是男女性心理情感体验真实细致描述之集大成者。
正如书页上的宣传口号所说“他和她,触摸到男欢女爱的顶点;她和他,突破了两性关系的极限”。而她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