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博文
  一、各人成就胥视其资质与发心
随吾学法者,人虽不少,各人成就胥视其资质与发心如何以为断。某某诚敬笃实,凡吾所言皆无纤毫犹豫,决然力行,故成就过人。反之,吾掬诚相告而彼多怀机心者,至今犹进三退二,乃至否定师、弟伦谊者,皆无进境可言。其中退失者,亦率由心行不正。可知正法难起者,缺乏做正人君子之风操,缺乏诚意正心之基础故耳。苟有诚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悟后起修~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三日讲于台北市
一、悟是禅的生命
  人有修行,才能开悟;开悟以后,应该是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修行?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认识清楚:“开悟以前的修行叫‘前方便’,开悟以后的修行才叫‘正行’。”
当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就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示吴生
  一、学道首求断惑
学道,首求断惑。然欲断惑,则必先证得大宇宙唯一真实,然后可以二执永断、二障永消。唯一途径辄曰:“明心见性”。此事语难,则明明拈出,犹自不悟;语易,但“存心养性”可也。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者存何心?但存无私、无愧光明坦荡之心,即是“养性”,即“可以事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四、学道须赖长远心及坚固道心
  此事乃成佛伟业、作圣奇功,岂可一蹴可几?然苟有“丈夫冲天志”,莫愁水到渠不成也。
学道固须赖长远不退转之坚固道心,然苟不秒秒观心,如古德所示“如炉炼丹,如鸡孵卵”,断难成就。且亦不坏世间法,如佛开示“治生产业不坏实相”。只须有暇不忘此事,静时观心,动时保持即可,别无奇特。若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谈心~一九八三年发表于台南市禅学研究会季刊
 一、知心
对于一个真实学道、行道的人来说,提到“心”字,总该会有些“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感喟吧?的确是知音难遇,知心难求。知心难吗?很难。何以那么难呢?难只难在太近、太简单、太平凡,反而让人“习焉而不察”而已。也正因为它太平凡,平凡到毫无内涵,才会让人觉得无开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三、学法贵诚敬信
  来函所述知解,全属多余,宜当扫除、扬弃,唯事观心,久久必自省悟。
学法贵诚,不诚则因地不真;贵敬,不敬则感应不交;贵信,不信则根株难植。能视佛如师(佛向你说过什么?)视师如佛(法从哪里来?)勤自忏悔,护心净意,应无难处。若是兴趣之一,直是轻忽招罪,不如不学为上。
公案只管看过,无须求解。苟非大悟,必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二、既存在又超越
  所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但能保持心的光明磊落,而能敬业乐群,便是正修行路。若轻忽世法,名为“边见”。于日常繁忙中保持心的安祥,于公余闲暇时稍稍思惟生命的基因、共相、原态,时至必能彻了。
若忽保任,即非心宗;倘忽做人,名为狂诞;总以留心人际调和、学术进修、心灵净化为要务。凡此皆为佛法之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耕云解惑录:《作者座谈会》解惑--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4MTk1MzE2.html
“作者座谈会”解惑~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日讲于台北市
 一、法身、报身、化身三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问:法、报、化三身有何不同?法身和本心有何关系?
答:佛法是不二法门,法、报、化是一个,不是两个。《六祖坛经》讲“三身本来是一身”,讲“三身&rdq[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一、把修行列为生活的唯一兴趣与目标
  此事只要成为生活的唯一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生命的唯一目标,而不是目标之一,则款款而行,不急不缓,不仅乐在其中,功德亦在其中矣。怕的是进退失据,迂曲迷惘,就不免费时徒劳了。
忧虑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应该以信心、安祥、喜悦贯注生活全程,让它成为生活的源头活水,活得才有力量。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人活着是为了心灵的净化
  人总是活在错误中的,因此生活便几乎成了对生命的惩罚——总是烦恼、不如意的时候居多。
当人决志扬弃错误,断除非分的欲求时,便开始少分心安的真正人生了。
人活着为什么?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因为“生命”是存在的唯一真实,是不可毁坏的。因此也必须朝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域前进,以达到与佛一体的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