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多个短篇中写过我的外婆—刘家的二小姐华玉。
我很少提及姨婆刘碧玉,但这并不代表她在我的心中份量不足。我只是对她的经历没有那么熟知罢了。碧玉和华玉是一对出色的姊妹花,旧社会贵族小姐的楷模。她们的胸怀和气魄非一般男子能及。
碧玉感性,情感丰富,爱对着月亮流泪,又充满政治智慧,擅交际。
华玉理性,沉着冷静,几分憨直,有高[
阅读全文]
1948年春,凤鸣的曾祖父以八十二岁高龄过世。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富人们人心惶惶,生怕共产党来了以后“共产共妻”,想跑的人很多。一谔仔细读了共产党的宣传,心潮澎湃,认为共产党的主张符合天主教义。日据期间做亡国奴的阴影在他的心头仍未散去,国民党的昏庸腐败又令他深恶痛绝。一谔是个开明的大地主,乐善好施惯了。几十年来,林氏家族花在慈善方面[
阅读全文]
林家到了我曾祖父一代一直是几代单传人丁不旺,我的外公一谔婚后九年才索得一女,我的高祖视自己的曾孙女凤鸣为掌上明珠。家族上上下下担心凤鸣是早产儿养不大,决定将她送到华玉的娘家长乐二刘娇养。二刘是长乐的风水宝地。自先贤朱熹踏足讲学之后,几百年来二刘村人才辈出。二刘子弟除了术业有专攻外,还以文思敏捷著称。二刘村绝对配得上“钟灵毓秀,人[
阅读全文]
一谔华玉感情和睦。两人的身家背景见识胆识相当。一谔十二岁起就帮祖父打理庞大的家族生意,见多识广。华玉做了三年的女当家,在商场上也是进退有度,长袖善舞了。新婚不久,华玉就帮着打理夫家在金峰镇的电厂,还自己开了虾油厂和纺织厂-这在当时的福州都是相当挣钱的行业。兵荒马乱的年代,正派商人办实业做生意,要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华玉虽是一介[
阅读全文]
就这样,二小姐华玉选择将婚期延迟三年。平时只知读书写诗绣花的她被赶鸭子上架,开始抛头露面做起女当家了。她的走马上任引起不少外界的嘲弄。他们纷纷说:“刘家没人了,让一个小女人掌权,酒厂不倒才怪。”
二小姐懒理这些闲言碎语。生性大方的她做起事来很干净利落。因为家族在长乐的经济中心金峰镇经营酒厂,二小姐从小在酒缸里泡大,一身好酒量[
阅读全文]
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朱熹诞生于尤溪的郑氏草堂,因此,尤溪有"朱子故里"之称,朱熹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尤溪县打着朱熹的招牌发展旅游经济,赚得盆满钵满,没有哪个福建人不知道尤溪是朱子故里的。可是,鲜少有人听说福建长乐的二刘村与朱熹也有莫大的渊源。庆元间,朱子避"伪学"之禁,流寓龙门,二刘,福湖,三溪[
阅读全文]
几年来,陆陆续续写了很多家族故事的片段,几乎篇篇上了《文学城》头版,唯独没写梅花女的传奇。
她是我内心深处最温柔最伤感的部分,我没有她生前的照片和录音,不见其人,不闻其声,动笔写她前,至少应该去她的故乡看看吧。我心里踌躇着,一直没有动笔。
去之前,我特地百度了一下,发现长乐梅花古城是明朝洪武年间为抗倭而建造的军事重镇,古时盛产梅[
阅读全文]
1997年,我去北欧留学。我在校园里唯一的小书店里发现了一本热卖的英文畅销小说,是旅英的中国女作家写的一本家族故事。那部小说在北欧非常流行,几乎到了人手一册的地步。我是MBA班唯一的中国女学生。欧洲的同学纷纷拿了小说里的情节来问我,我花了很多时间用英语给他们介绍中国的近代史。到最后,我干脆和他们讲了自己的家史。讲到土改运动这一段,欧洲同学们[
阅读全文]
1948年春,我的高祖过世,享年八十二岁,他的一生善始善终。后人们说起高祖时,十分庆幸他去世得早,躲过了解放后的家族劫难。此时,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土豪们人心惶惶,怕共产党来了没收他们的田产房产,“共产共妻”。外公林一谔仔细读了共产党的宣传主张,深受鼓舞,觉得共产党的信仰与天主教义非常一致,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幸福的。他心中热[
阅读全文]
天有不测风云。我的曾祖父二十九岁那年,急性阑尾炎发作,痛得满地打滚。家人将他抬到福州的协和医院,洋人医生建议马上动手术割掉阑尾。我的高祖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只信中医,听西医说要在儿子身上动刀子,吓得半死,赶紧叫人将儿子抬回家。儿子在家里疼了三天,活活疼死了。二十九岁的梅花女成了寡妇。长子一谔(我外公的别名)年方十二,已经是个眉清目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