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7-07-05 17:29:42)
我還發現前幾年曾讀過的一篇論文已經從香港中文大學的网站上消失了,搜索結果爲“很抱歉,我們未能提供你所找尋的路徑。該路徑也許不正確或已被移除。”而我讀到的幾篇關於中朝邊界綫索的文章都是國内人冩的,但全都是發表在香港或境外的,這様我對這個《條約》所能説的就不是太多,因爲現在我提供不了原始來源,無出處是不能証明其爲眞話。有興趣者可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7-04 16:16:42)
在此對話中王之使臣數次提到的“很滿意”之“中朝邊界劃分”到底如何?關於中朝邊界問題至今在大陆仍未公開。顯然此仍是“禁區”,可前兩天我查百度,突然發現网上對此有新的補充,何時補上的,我不清楚,但前兩年還沒有。其内容如下:“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屡屡要求中国将长白山和天池的一部份割予朝鲜。1962年,周恩来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7-02 12:51:11)
紅朝十六年《中朝邊界議定書》簽署後,太祖接見王之使臣時有下列記録:太祖:“你們的土地,不是我佔的,是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你們的邊界是在遼河以東,是封建主義把朝鮮人趕到鴨綠江邊。”朴金哲(時任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副委員長):“我們不想要遼河以東了。對現在的邊界,我們很滿意。”太祖:“所以我們要把整個東北作為你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6-30 20:19:28)
太祖早年曾豪氣表露:“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爲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歷來之評語以浪漫主義爲主。而我認爲這是太祖思想中對國家疆界和民族利益概念之表述,也是其登極後的實踐冩照。如紅朝十年中印邊界衝突正緊張之時,太祖於十一月接見印共總書記AjoyK.Ghosh及代表團時稱:一旦印度人民掌握了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實際上中朝聯合考古僅是太祖與王反修合作之一箇環節,其它尙有“累累”成果。紅朝十二年七月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同年九月十日生效,經兩次自動續期,若無變故此條約有效期至少尙存四年多。該條約全文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961年7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朝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今有學者提出:“進行國際合作必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整个工作的主动權應掌握在我們手中,從計劃的制訂、發掘過程的具體操作及資料的整理必須體現出‘以我为主’的精神。特别是要保証考古發掘工作的科學性,資料的完整性。一定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唯上、不媚外’。要運用馬列主義的理論、立塲、觀點和方法解决好歷史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考古完成後紅朝與金家王朝簽訂協議書,明確規定考古發掘報告爲初稿,是未定稿,僅供雙方内部研究時參考,不得公開发表。此初稿紅朝亦承認雖然皆爲配合朝方之意見,但中方確是主筆,且文稿以中文冩就亦是事實。但金家不久即單獨以“朝中共同考古學發掘隊”名義公開发表之,對報告内容作了删改,以配合其“成果”,但其結論皆以中朝雙方共識爲証,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現今紅朝談及東北史多采証一九五五年遼西凌源出土之十六件商周青銅器及一九七三年喀左县北洞出土之“?侯”青铜器方鼎及其它六件青銅器,少有其它實物,六十年代之大量挖墓掘坟和民間收集竟成空白。而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科學出版社之《雙砣子與崗上:遼東史前文化的發現和研究》及一九九七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之《六頂山与渤海鎮——唐代渤海國的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當時中方的結論是:“中朝考古隊的工作自始至終是在中央的直接領導和親切關懷下進行的。同時,也得到了東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區有關的各級黨政領導和瀋陽軍區領導的大力支持。中方成員排除了干撓,團結一致,嚴格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辦,使這一工作取得了圓滿成功。中央对此也給予充分肯定,並專門作了批示:‘合作取得圓滿成功,但情况复雑,今後不宜再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献載“根據朝方再三要求並經有關部門批准”,朝方人員歸國時,贈其發掘及采集之完整和可复原物品爲二千多件(不包括陶片、泥塑殘片等),主要爲陶器、銅器、鐵器、骨器、蚌器、珠類、釘類和磚瓦類。而隨其帶走的殘器、陶片、瓦片及其它物品未記録。但提及贈品尙有三十余件复製品,我之理解,聯合考古兩年,中方的收獲爲此三十余件物品。這三十余件物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