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鸣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个人资料
潘文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再致读者并答“刘海的爸”尊敬的读者,你们好!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我是一个60年代文科毕业的老大学生,已经70多岁。六四事件以后,心情不好,就找亲朋好友闲聊,回家就把聊天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半年的时间写了近20万字,准备死后供儿女和后人去处理。没想到,移民到加拿大以后,儿子给我开了一个博客,在上面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发表自己的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省剧协的“政治学习”星期五上午,在文明路办点事。办完之后,顺路走进文联大楼,想看看剧协的几个朋友。推开剧协办公室的门,只见剧协的八员大将正围在炉子旁烤火。“是来参加追悼会不是?”我还未坐在椅子上,爱开玩笑的老陈就注视着我,问了这么一句。我一时有点莫名其妙,就应付说:“还没看到讣告。”说完以后,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他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干部考察组的“传讯”省委派的干部考察组来我院已不少日子。据说主要是考察处以上干部在学潮和动乱期间的表现,特别是院级领导干部的表现。考察组的组长是工学院已退休的原党委书记,三个组员则分别来自省委组织部、高校工委,省教委。他们进院后,开了一系列小会之后,接着就是分别找人谈话。上周五,院清查小组派人通知我,说下周一上午八点,叫我准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徐馆长的回归自我在《徐馆长的心理变迁》(见《理想与信仰的破灭》第5节)一文里,我曾记述了徐馆长当时的恐惧心态。徐馆长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整人运动,深知一旦被整,那真是万劫不复,一个人似乎从人间一下子掉进地狱,人不人,鬼不鬼,连妻室儿女都要划清界限,那种痛苦谁能忍受?所以,毛泽东时代的知识分子,几乎都被毛的整人运动吓破了胆;即使那些高级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她为何想取消外国文学课朱晓丽是中文系的年轻女教师。她1955年生,初中毕业恰逢文革动乱年代,学校停课闹革命,没书可读,她只好进厂当工人。由于酷爱文学,工作之余,时间差不多都花在读文学作品上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报了名。没想到,一考便考进省内某著名综合性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到省外暨南大学进修两年,八四年开始给中文系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三位左派骨干的小组发言开学后,学院清查运动的部署已经通知到各部门(见《六四后的清查运动》第2节)。大会动员,中层干部座谈,看录像,听录音,然后是分小组讨论。显然,小组讨论怕大家沉默不发言,就布置由清查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发言。下面就是三位清查运动领导小组成员在政工组的发言介绍。在前面《偷盗和抢劫何以频频发生》一文里,提到组织部又高又瘦的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刘君山讲,清查是“外松内紧”上午,外面下起了小雨,秋天匆匆而去,寒冬就要来临了。我到教学楼下去搬单车,放到楼道里避雨。在楼门口恰巧碰到刘君山(刘君山情况见博客中已经发表《理想与信念的破灭》第7部分),想到有件事要请他帮忙,便约他到楼上我的办公室里来一趟。他说,他刚刚上完课,正准备回家。进了办公室,见外语系刘天开老师正在等我。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省文联清查运动中的插曲听说吴中英在五楼王本善家,我放下饭碗便登上五楼,敲开王本善家的门,见吴中英与王本善一家正在吃饭。吴中英在文联音乐家协会编刊物。吴中英和王本善都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吴中英是五十年代的音乐学院毕业生,而王本善则是六十年代中期走出校门。两个人不仅专业相同,而且又都是民盟成员,所以关系比较密切,来往自然要多些。还是在二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刘丕谈上海情况看样子,刘丕也就三十岁出头,他身材瘦高,皮肤白皙,眉目清秀。从外貌和举止来看,有几分女性的特征。凡读过伏尼契的小说《牛虻》的人,看到刘丕,很容易联想到书中的男主人公亚瑟,即意大利佛洛伦萨那位哲学系大学生,也就是后来宁死不屈的牛虻。刘丕从华东师大读研究生回来,这学期有他的课。他也许是中文系最有才气的青年教师,因为他这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02 05:25:32)
在周向阳家谈形势(1989年9月6日)(在《理想与信念的破灭》第7部分,有一篇笔者与人大教师周向阳对话记录,里面介绍了年轻学者、中共预备党员、博士生周向阳的情况。下面是第二次访谈记录。)上午,在门口遇到刘君山,他告诉我,周向阳回来了,他这次是接妻子去北京。周向阳与妻子结婚后,一直是两地分居,每年只有寒假和暑假夫妻才能相聚,比牛郎和织女每年多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