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鸣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个人资料
潘文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五七干校生活散记(上)

(2025-04-07 13:35:08) 下一个

五七干校生活散记(上)

 

一、黄龙坝“五七干校”
      1968年六七月份,我进了省“五七干校”,地点是在贵州湄潭县虾子区一个叫黄龙坝的地方。人们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其实,在黔北遵义地区、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地区,还是县有不少平坦的坝子,一马平川,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大山,适宜种植庄稼。湄潭的虾子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过,这里是以种茶为主,其它农作物较少。

     何为“五七干校”?当代人可能不太了解;就是我们这些当年进过“五七干校”的人,对于它的来历,也很模糊,只知道是文化大革命中办的一种农场,让党政机关和一些事业单位的干部到那里去劳动锻炼和改造思想。至于一般老百姓,则把“五七干校”看成是犯错误干部去的地方。
      网上介绍,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信里提到要办一种大学校,让进这种学校的学员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联系起来。这封信被称为“五七指示”。
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全国各省市已经基本完成造反派夺权的任务,党政机关中那些没有被选到新政权工作班子的干部,怎么安排?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个农场,把500多名原省直机关干部放到那里去劳动锻炼和改造思想。同年《人民日报》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经验》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在配发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的“最新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于是,全国各地就纷纷办起了“五七干校”。那些在文革中被夺权和无法安排工作的党政机关干部,还有一些科研、高校和文化艺术单位的专家学者,统统被送进“五七干校”。直到林彪事件发生和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些干校才陆续撤销。
      具体到贵州省当时办了几个“五七干校”,笔者不太清楚。反正省委、市委和省政府、市政府的党政机关的干部加起来有数千人,连同一些科研、高校和文化艺术单位的专家学者进“五七干校”的干部,人数自然相当庞大。
我们这批到黄龙坝的干校学员,是以原省文化局的干部为主体,其中包括省属一些剧团的领导干部,如省京剧团的副团长刘瑞亭和省歌舞团的副团长吴保安等。整个学员大约有四五十人,被称为省五七干校一大队四连。其中还包括文革中被揪出的“走资派”及一些审查对象。
        四连的学员都是男性,住在离公路很近的一个类似大工棚里。在这个大工棚里,中间是过道,而过道两边就是用木板搭起来供学员睡觉的大通铺。就是说,四五十人晚上像民工一样,一个挨着一个睡在这个大工棚的大通铺上。至于每天的三餐,也像民工和部队战士一样,由食堂供应大锅饭菜。而省文化局机关被揪出来的几个“走资派”和审查的人,则被安排在附近一间小屋单独居住,与我们这些学员互相隔离,只有在吃饭的时间,大家才在一个木桶里盛饭,一个盆里舀菜。

二、“早请示”和“晚汇报”
       五七干校四连安顿好以后,干校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当时我们自称是“五七战士”,每天早晨也像部队战士一样,听到连值班员一吹哨子,大家就迅速起床,把被子叠好,然后每个人拿上洗脸盆、毛巾、牙膏、牙刷,到附近一个自流井去洗漱。这个自流井有清水从地下涌出来,然后顺着一个人工修筑的小水渠向东流去。几十号人站在水渠边漱口洗脸,也算方便。
大家洗漱完毕,回到住地,就开始在住地大工棚前集合。大工棚前是块很大的空地,类似一个小广场,可以容纳成百甚至上千人。大家集合站好,开始“早请示”。所谓“早请示”,就是大家站好队,面向北京方向——那里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住的地方,我们要向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表忠心。首先是集体高唱革命歌曲。
       第一首《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忽而咳幺,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歌词通俗质朴,曲调庄重严肃,一下子把大家带进一种神圣的气氛之中。
       接着,大家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这首革命歌曲情绪高昂,振奋人心,把毛泽东思想比作不落的太阳,自然给人印象深刻。
     第三首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几首革命歌曲唱完以后,在连值班员带领下,大家手挥“小红书”——文革期间人手一册的《毛主席语录》,高喊“祝伟大领袖、伟大舵手、伟大统帅、伟大导师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四五十人满脸严肃,一本正经地齐声歌唱和高声呐喊,打破了农村早晨的寂静。好在我们居住的地方离农民住地较远,这个“早请示”活动,也就没什么人来观看。
早请示活动结束,大家开始吃早餐。
      在晚饭前,进行“晚汇报”。如同“早请示”一样,也是整个队伍面向首都北京,所唱的革命歌曲和“早请示”唱的那几首大同小异,有时略有变化,如三首中,有时换成《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有时也唱《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等等
总之,唱的这些革命歌曲的曲调要么庄严,表现出对领袖的热爱;要么雄壮,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要么欢快,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文革期间官方提倡的时代精神,也就是当代所说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文革结束以后,大家提起当年的“早请示”和“晚汇报”,有的说,无非是开心好玩;有的说,就当作是自娱自乐吧;也有人说,很无聊……实际上,应该说这是搞个人崇拜和神化毛的一种洗脑仪式。
      多年以后,我来到加拿大,参加基督教教会“查经小组”的《圣经》学习活动,以及教会组织的礼拜活动。无论是一二十人的小组学习,还是上百人的礼拜活动,每次活动开始,也都是先唱圣歌。在钢琴伴奏下,大家齐声合唱赞美上帝的圣歌。这些圣歌的歌词和曲调,也是一下子能把大家带进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之中。如一首叫《金色的黎明》的圣歌:“清早起来看,红日出东方。雄壮像勇士,美好如新郎。天高飞鸟过,地阔野花香。照我勤工作,天父有恩光。”这里就把上帝天父比作红太阳。还有一首赞美上帝耶稣的歌:“感谢上帝,你为我而死。为了爱我们,你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把我们由黑暗引向光明,让我睁开了眼睛。……”显然,文革中的“早请示”和“晚汇报”,实质上就是一种宗教的敬拜活动。
       另外,在干校期间,提出传达毛主席的最高最新指示应该不过夜。因此,我们曾经在一个人们已经入睡的夜里,把中央广播电台广播的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新指示,连夜去传达给农民。
深更半夜,我们排成队,敲锣打鼓,去敲农民家的门,农民本来干了一天活,正在熟睡中,听到锣鼓声和敲门声,他们从熟睡中醒来,穿上衣裤,好半天他们才睡眼惺忪开了门。领队人高声说道,特大喜讯,我们伟大领袖和伟大统帅发表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听我们宣读毛的最新指示以后,从面部表情来看,他们似乎感到如坠五里雾中,很是莫名其妙。事后我想,这些睡梦中的农民夜里无端被骚扰,他们一定很反感。他们会不会想,这些五七干校的干部白天不劳动,睡足了觉,是不是夜里发神经病?还是吃饱了撑的?

                      三、学习“老三篇”
   所谓“老三篇”是指毛选中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学习“老三篇”,如同“早请示”和“晚汇报”一样,也是上级领导给五七干校学员规定的必修课。
     每天早饭后,几个所谓“走资派”和审查对象都去茶园劳动,我们这些所谓“五七战士”的任务不是劳动,而是集中学习“老三篇”。
干校没有教室和课堂,学习地点就是大家睡觉的大工棚门前,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马扎小凳上。如果遇到雨天,大家就坐在工棚里的木板床上。当时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毛选的精装袖珍合订本,这种袖珍合订本比一般书要小,但所用的纸张非常薄,能够把毛选四卷的内容全部收进去,印刷和装订质量也非常高。这种合订本用的是红色塑料封皮,十分精美,而且可以放在上衣口袋里携带。当时为了搞个人崇拜,在国家经济状况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印制毛泽东著作方面却不惜血本,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学习方法是先集体阅读 ,大家打开毛选翻到老三篇,齐声朗读。集体朗读结束以后,主持大家学习的京剧团副团长刘瑞亭就询问,谁来背诵?按领导要求,老三篇不仅天天读,而且要求每个人都会背。能把老三篇背下来,就算完成任务。四连的五七战士都是文化人,多数人背功都没问题,经过一段时间,陆陆续续有将近一半人能够当众把老三篇背下来。
      我当时想,学习老三篇的目的,是让我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及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生观,学习愚公那种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但在学习方法上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文章中一些感到不太清楚的地方,进行讨论,这样才会印象深刻。现在这种和尚念经式的集体朗读和死记硬背,莫非不是一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吗? 
       具体来说,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我就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后来我读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时,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另外,有学者指出,人性中的自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第二,“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回事吗?二者的含义显然不是一回事。第三,文章中要求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什么是“一个纯粹的人”?
       还有,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可是,在1957年一些高校右派的发言材料中,我看其中很多高校师生不是为个人得失而是为人民的利益仗义执言,为什么把他们都打成右派?另外,1959年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信提意见,他也不是为个人说话,而是为了改进工作,为什么把彭德怀和支持他意见的人都打成“反党集团”?
另外,在《愚公移山》里,愚公为什么不采用绕山修路的办法?而非要挖山不止?并且用子子孙孙若干代人的精力来干这件事?智叟的意见难道没有可取之处?……
       面对这些问题,我当时很想找人进行交流。但心里也清楚,在当时的环境中,如果提出这些问题,弄不好就会说你怀疑毛泽东思想,是为右派和彭德怀反党集团翻案,甚至打成“现行反革命”……所以,这些问题一直埋在心里。

 

注:据网上胡星斗 2015-07-09 《沽名钓誉的毛泽东选集真相》一文中称:“1992年初,胡乔木在重病期间,曾对来探望的杨尚昆、乔石、温家宝提出︰关于毛泽东著作,党内一直有分歧,应当做出全面审核,哪些是毛泽东亲自著作的,哪些是以毛泽东名义发表的,哪些是中央其他同志著作的,哪些是在编辑过程中被牵强地肯定下来的。 胡乔木提出︰毛泽东著作中三篇名作(俗称《老三篇》)——《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甚至毛泽东诗词中最有代表性的《沁园春雪》,即那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并要求恢复用他胡乔木的名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