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鸣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个人资料
潘文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悼念廖善友教授

(2025-02-25 03:52:14) 下一个

悼念廖善友教授

     看到我院发的讣告,称廖善友先生于2025年2月10日去世,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元月初他发给我的微信中说,小区邻居都说他的“精气神还可以,比去年好。”没想到他竟然突然离世,在心情不安和沉重中,我不禁回忆起往日的和廖先生的接触相处,以及他不平凡的经历。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家和廖善友家都住在教院内的职工宿舍里,我们是邻居——他家住4楼,我家住3楼。楼上楼下,经常碰面。廖先生高大魁梧,仪表堂堂,有将军风度。每次碰面,他都是点头微笑,十分有礼。当时他是学院图书馆负责人,我是学院学报编辑部负责人。

       有一次,在学院内花台乘凉,我们坐在一起闲聊几句,知道他的家乡是四川,在重庆读书长大。谈到彼此的工作,我说,你这个图书馆长不好当:一方面要搞好图书馆一二十人的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关心学院各科系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把图书馆办好,让学院广大师生满意……他马上说,你们学报的编辑工作也不简单:社科版要把文、史、哲、经、教等学科的来稿处理好,自然科学版要受理自然科学方面的来稿,经你们把关,选择够发表水平的稿件编辑加工,这对你们的专业水平要求相当高。看来,廖先生虽然学的地质专业,但他对人文学科也并不陌生;而且谈吐间表现得文雅有礼,对同事谦虚尊重,给人印象十分友善。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廖先生和我两个家庭都遇到不幸:我的妻子和廖先生的夫人叶老师先后中风偏瘫。这对我们两个家庭的打击都十分沉重!但我们两个当时都在上班,必须一方面照顾老伴,一方面坚持工作。其中心酸甘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鉴于老伴上下楼十分艰难,我的儿子儿媳便想方设法凑钱在贵阳南郊买了一套电梯房,我与老伴1999年搬家到小河,从此和廖先生一家分离。而在小河仅住了3年,我和老伴又移民到加拿大的多伦多。于是,远隔万里,我们和廖先生夫妻天各一方。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亲朋好友的音容笑貌仍魂牵梦绕,廖善友生气勃勃的样子,仍常常浮现在眼前。拜科技发展所赐,有了微信以后,我和廖先生建立了微信联系,彼此开始经常用微信交流。廖先生是一个襟怀坦白的人,他把我视为可信赖的朋友,通过微信,他把自己一生的经历,断断续续写给我,从而让我对廖先生的心路历程渐渐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

       廖先生在微信中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下中农成分。我爸9岁时,爷爷离世;我8岁半时,父亲去世。那是1949年的4月,(父亲)丢下我(母亲和)我的两个妹妹,一个遗腹子弟弟,5娘母孤苦无助,二妹妹在贫病交加中夭折。”在这种走投无路下,廖先生的母亲不得不把刚刚9岁的他送给大伯养育。廖先生的大伯住在重庆一个繁华的码头,经营一个小米店。年幼的廖先生从穷乡僻壤的农村,到了繁华的城市,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他命运的一次关键转折。但他大伯的米店生意在经历“三反五反运动”以后关门歇业,大伯被迫到码头当“棒棒”(即凭体力在码头上从事搬运货物的职业),于是大伯家经济状况陷入困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由于他的奶奶中风偏瘫,他不得不停学半年,护理偏瘫的奶奶。奶奶往往是靠好心邻居给碗饭吃,延活了半年,奶奶去世以后,他才继续上学读书。可见,廖先生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艰难困苦中走过来,对吃不饱的日子终生难忘。

       不过,同样令他难忘的,还有住在码头附近的三个说书馆和重庆街头的民间文艺表演。他在微信中讲,当时他对说书馆的说书十分迷恋,课余时间,几乎每晚他都去说书馆听说书人说书。人们熟悉的《说岳传》、《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都是他在课余时间从说书馆听来的。另外,当时“经常有人在街上表演金钱板、弹奏扬琴、说快板、演唱川剧中的折子戏……”。说书人讲的历史故事和介绍的古典文学名著,以及重庆街头这些民间文艺的表演,不仅丰富了他学生时代的精神生活,而且使他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并为他的人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微信中还讲:“我受这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很大,无形中养成了自己侠肝义胆和打抱不平的思想性格”。

       正由于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廖先生表现出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烈,大量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他在学校读书期间,文科成绩一直在班上表现突出。他在微信中讲:“我的作文课一直不错,从小学到高中,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我的作文常常当做班上的范文。”此外,初中时,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到黑板前讲一个故事,他当时讲的是《岳飞兵困牛头山》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他的演讲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和称赞,显露出他出色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廖先生说,他在中学期间文科明显强于理科,高中毕业前,“我想学中文和师范,班主任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她说,你太爱讲话,言多必失。你看到反右斗争了吗?你去学地质,和石头打交道,石头不会说话。”看来,这位班主任老师也许出于好心,但对廖先生的指导,未免过于主观武断,有误人前途之嫌。但廖先生听从了班主任的劝告,考进地质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读书期间廖先生认识了叶姓的同班女生,叶姓女生同样学习成绩优秀,两个人都是班上前几名的好学生,而叶姓同学的名次还排在廖先生之前。因此,叶姓女生对他的感情,让这个在艰难困苦中长大的年轻人十分珍惜,两个人经过五年相恋,毕业后终成眷属。

         两个人走出地质学院,踏入社会不久,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廖先生夫妻像不少人一样,度过轰轰烈烈的运动初期以后,就开始养儿育女和关心柴米油盐。不过,廖先生毕竟是一个不甘平庸之人,他在忙完家务之后,把时间都花在读书上。他在微信中说,除了地质学方面的著作以外,他还广泛涉猎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我自学了郑振铎的《插画中国文学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李约瑟的《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史》,还有司马迁的《史记》……”看来,廖先生选择的这些书籍,都是中国当代重要的名著,这些著作对于提高他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提高他的人文素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年文革结束,国家急需各类人才。廖先生说:“我本是调重庆计委国土整治处的。我不愿当官,让行政事务缠身,我到教院来是为了有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以便更好地培养3个女儿。女孩子手无缚鸡之力,长大要想谋生自立,必须读书学知识和学技术。……”像许多负责人的中国家长一样,廖先生夫妇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3个女儿也不负父母所望,走出校门以后,一个是中学高级教师;另外两个女儿则是国家机关里的中层干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廖先生夫妇退休以后,于2005年元月,妻子叶老师突然中风偏瘫,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这对廖先生夫妇,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这种艰难处境中,两个人度过13个年头以后,2018年5月,又发现叶老师颈部淋巴肿大,经检查为癌症。辗转几个医院,想方设法救治,叶老师却不治撒手人寰。

这次打击对于廖先生来说,可以说非常致命。廖先生在微信中说:“叶老师走后,我病了,住了几次院,都是重症监护,十分危险。”

         廖先生夫妻共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养儿育女和患难与共,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退休以后,3个女儿各自成家立业,两老本可以厮守度日,没想到叶老师却离廖先生而去,只剩廖先生一人,这种生离死别,心中悲痛,一般人很难体会。

丧妻之痛,廖先生难以承受!但经过中西医的治疗,在3个女儿的关怀和照顾下,廖先生慢慢从悲痛欲绝的低谷中渐渐走出来,但身体和精神已经大不如前,正所谓进入风烛残年,一旦风吹草动,生命的火焰便被吹息,廖先生就是这样离开了我们。

         回顾廖先生的人生历程,在我心目中,廖先生是一个逆境中能够顽强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人,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他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是一个好干部,成家以后是一个好丈夫,有了儿女以后是个好父亲。此外,他是非分明,谦虚待人。作为我和廖先生当年的顶头上司蒋南华院长,在我告知他廖先生离世的音信后,征求蒋院长对廖先生的看法,蒋院长是一个学者型领导,他对廖先生的道德人品用古人的智慧做了如下评价:“廖善友是堂堂一君子。”这个评价,应该说非常精准和中肯。

                                            廖先生安息!

                                                                                       2025/2/25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