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和真相
——陈宏涛谈关于北大召开座谈会的假新闻和真实情况
了解袁木其人,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素。当时他作为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在学潮期间是中共用来和学生周旋的一个名人,世人称他为“老油条”,又有人说他是中共的戈贝尔。
在下面的谈话记录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六四镇压后,经过半年的时间,中共当局以为机枪坦克的威力,加上半年的清查和洗脑,北大的学生恐怕变老实了,再也不敢挑战政府。没想到,北大的学生仍然表现得勇敢无畏,他们让袁木一伙在北大碰了一鼻子灰。二、随行的新华社记者的任务原本是,报道袁木一行如何和北大的学生对话,如何受到学生的欢迎,袁木又是如何进行洗脑……然后发布新闻,让全国人民知道北大人已经屈服。此用心十分险恶。结果事实和中共这些人的愿望恰恰相反。
怎么办?只好编造假新闻,欺骗国人。网上传邓亚萍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从未发过假新闻,这个例子怎么解释?
年底,陈宏涛从北京回来探亲,晚饭后,我与妻子去探望他。(关于陈宏涛夫妻,分别见《理想与信念的破灭》第8节和《沉闷岁月里的众生》第2节)
敲开陈家门,见陈宏涛一家三口正在吃晚饭,六岁的独姑娘边吃饭边看电视。陈妻吴晓兰放下碗,为我们夫妻倒了两杯水,放在茶几上,问我们是否吃过饭。我赶忙讲,已经吃过,不要客气,我们是来看看陈宏涛。
吃了饭,陈宏涛喝了口水,坐在沙发上,问了问我半年来学院里的情况,然后问我:
“头几天国内各大报上都发了一条新华社的新闻稿,题目叫《袁木等同志与北大同学座谈国内外形势》,你看了没有?”
我说,没注意。现在很少看报纸、电视。
陈讲,这篇电讯稿讲,在热烈的气氛中,袁木同志首先发表了一小时的即席讲话,然后在稿子的结尾又说,袁木等同志又用了一个多小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坦诚的态度,根据他们个人的认识,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许多有关国内和国际形势问题。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和融洽。结束时,许多同学高兴地簇拥着袁木、汪家谬、袁立本等同志,热情地把他们送出会场…
陈说,报纸上完全是编造的谎言,实际情况恰恰和报纸上讲的相反。
我是研究生院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党总支委员,袁木他们没来之前,总支就开会通知,说要选四百名比较可靠,比较听话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去参加这次座谈会,并且发了入场券,我当时自然有一张。可是,袁木他们要来北大开座谈会的消息不胫而走,会还没召开,北大的学生和教师差不多都知道了。开会那天,把门收票的人根本没办法阻拦要进去的同学,不管有票没票,一下子涌入会场的,有六百多人,台上台下,挤得满满的,连袁木他们的脚下都坐着不少同学……
座谈会开始,主持人对着话筒刚刚讲了两句话,台下马上有人提出,你们是经过一定民主程序被罢免的原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的负责人,你们无权站在台上主持这个座谈会。这个抗议虽然不是针对袁木等人,但作为官方代表,坐在主席台上,亲眼看见北京血腥镇压之后,民主运动虽然失败了,而北大学生的民主理念和捍卫民主的勇气,却没有被摧毁。这是出乎袁木和袁立本等官方代表的意料的。我注意看了一下他们的脸色,他们个个面无表情,显得十分尴尬。
袁木讲话前,先来个老王卖瓜,说他很荣幸地收到北大政治系的邀请,邀请他担任北大的名誉教授。由于工作太忙,他已经谢绝了这个邀请。他的话刚刚讲到这里,校方领导马上当场指出,北大只授予外国著名专家学者名誉教授头衔,从未授予过国内任何人名誉教授的头衔,而且这种授予要经过校学术委员会全会讨论通过。至于我校个别系领导邀请某位校外知名人士来学校上课,或者口头以名誉教授相称,那是他个人意见,不能代表校方,更不能代表校学术委员会的集体决定。
校领导的话音一落,在场同学马上热烈鼓掌,袁木的脸立刻红起来。这掌声就像在打他的耳光,他讨了个没趣!
报上讲“会场气氛十分热烈”。的确,从会议开始,直到座谈会结束,倒一直是热烈的。但这种热烈,却是使几个官方代表感到难堪的热烈。除了会议开始和袁木开场白遇到的两个令他们很尴尬的插曲外,袁木讲话时,遇到的麻烦更大。袁木没讲几分钟,在场学生就不断向他递条子,不断地向他提问,也不断地对他的讲话发出嘘声,弄得袁木非常狼狈,有时甚至气急败坏地拍起了桌子——就是这种性质的“热烈”!
比如,在袁木讲话时,有的同学直截了当地问:
“按我国法律规定,拘捕人以后,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调查,就必须进行审判。为什么把王丹抓了半年时间,到现在还不审判?”
袁木说:“我对法律不太熟悉。”
“那么我们想去探望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的关押地点?”又有人问。
“王丹关在什么地方,我也不清楚。”袁木把脸转向北京市委秘书长袁立本,“不知立本同志是否清楚?”
“我也不太清楚。”袁立本冷冷地说。
袁木按着他的意图,想向北大学生介绍一下国内的经济形势,台下的大学生纷纷发出嘘声,有的则喊:
“不听,不听!”
学生递的条子一个接一个,一会儿就一大叠。袁木看了条子,合他意的,他想讲的,他就念一下条子,讲一讲;不合他意的,不想讲的,就放在一边。结果,他想讲的,大家不愿意听;大家感兴趣的,他不想讲。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再写条子,直接问:
“请问,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是不是个独裁者?”
袁木按中央指示精神,陈述了他的看法。又有人接着问:“是不是他下令向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两千多示威群众?”
没等袁木讲完,还有人问:“邓小平是不是独裁者?”
袁木说,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名符其实的总设计师,他是很有民主作风,能够倾听各种不同意见的……下面马上发出叫喊声,嘘声,嘲笑声……。弄得袁木脸色十分难看,一阵青,一阵白;副市长汪家谬一直板着面孔,一言不发;袁立本除了回答袁木那句问话以外,也是什么也没讲。
报上讲,袁木讲了一两个小时,实际上他讲话的时间加在一起,连四十分钟的时间都不到。临走时,他们也是在哄笑声中,嘲笑声中离开会场。根本不存在报上讲的,什么“许多同学高兴地簇拥着袁木等同志,热情地把他们送出会场”。这完全是颠倒黑暗白的胡编……
“莫非校领导没有在场?”我问。
“咋没在,”陈宏涛说,“校党委书记王学珍一直坐在主席台上,始终沉默不语。估计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袁木等人回去一汇报,大概王学珍的校党委书记的乌纱帽就保不住了。”我说。
“很有可能。”陈宏涛讲,“为了加强北大的领导力量,已经派来一个新校长。他一来北大,就邀请四十名知名教授开座谈会,结果到会的只有十四位。这位校长讲了一通以后,要求大家谈谈关于如何搞好北大的教书育人,培养四有新人的想法。与会者知道新校长是代表政府来做工作的,便一言不发。著名学者季羡林一直是仰头望天花板,谢冕平日不抽烟,那次会上斜着脸,嘴里叼颗烟,大家都装哑巴。”
我说,听说董学文、何兴都站出来表态写文章,支持当局的?
“这些人是想趁机在政治上捞点油水。可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他们都非常孤立:大家要么是不理他们;要么是见面拿他们开玩笑,说什么政治局决定要让你们去中宣部当副部长了;老姚文元入狱了,新姚文元该接班了,等等。”
我说,看来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并没有被吓倒。不过,听说北京抓了不少人?
陈宏涛说:“镇压后,据说北京抓了近四千人,现在已经放了四百多。被抓的人里,多数是阻拦解放军入城的。真正大学生并不多。”
我又问,对齐奥塞斯库被赶下台,学生有什么反映?
陈宏涛说,齐奥塞斯库下台,抓住很快判了死刑,这个消息传来,北大师生无不感到大快人心!那两天,北大校园里的啤酒销售一空,人们纷纷举杯庆贺。在食堂里,人们见面都喜笑颜开。有的说,“刽子手不会有好下场”;有的则说,“这是恶有恶报!”有几栋宿舍楼的同学则敲洗脸盆,敲碗,大喊大叫,有的则唱崔键那首《一无所有》,或者是唱《国际歌》……一些便衣在学生宿舍楼附近走来走去。总之,大家心中太压抑了,遇到这个机会,就用各种方式来发泄。据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学生则自发地在校园内举行了游行……
我说,真不知道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
陈说,从北大来说,学生都在拼命学外语,千方百计想出国。
“控制这么严,出得去吗?”我再次提出这个问题。
“反正各有各的路子,人们对共产党已经彻底不抱希望,只有出国一条路。据我所知,已经出去不少了。连乔石的女儿都出去了。”
陈宏涛接着说,当然,多数知识分子只能留在国内,他们中除少部分仍然死心踏地为共产党效力外,多数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觉悟的工人,特别是走上街头支持过学生运动的工人,他们的不满情绪仍然存在;参加民主运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被分到穷乡僻壤,有的充军发配到边疆。当局也清楚,以上这些措施,目的是惩罚参加学潮的学生,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他们当权者自己也相当不利。但他们掌握了国家机器,手中握有枪杆子,不管是知识分子,或是青年学生,以及一部分有觉悟的工人,都没办法动摇他们的独裁统治。看来,只有中国广大群众的觉悟进一步提高,像苏联和东欧那样,一些掌握军权的军官也觉悟起来,关键时刻能站在人民一边,才有可能改变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民主政治。
我说,如果党内出现戈尔巴乔夫式的领导人,也可能有希望。
陈说,那也要有多数人的觉醒,不然,悲剧仍然会照样发生……
看看表,已快十一点了,我们夫妻告辞。
( 1989年12月31日)
谎言和真相
——袁木等去北大开座谈会的实况
了解袁木其人,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素。当时他作为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在学潮期间是中共用来和学生周旋的一个名人,世人称他为“老油条”,又有人说他是中共的戈贝尔。
在下面的谈话记录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六四镇压后,经过半年的时间,中共当局以为机枪坦克的威力,加上半年的清查和洗脑,北大的学生恐怕变老实了,再也不敢挑战政府。没想到,北大的学生仍然表现得勇敢无畏,他们让袁木一伙在北大碰了一鼻子灰。二、随行的新华社记者的任务原本是,报道袁木一行如何和北大的学生对话,如何受到学生的欢迎,袁木又是如何进行洗脑……然后发布新闻,让全国人民知道北大人已经屈服。此用心十分险恶。结果事实和中共这些人的愿望恰恰相反。
怎么办?只好编造假新闻,欺骗国人。网上传邓亚萍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从未发过假新闻,这个例子怎么解释?
年底,陈宏涛从北京回来探亲,晚饭后,我与妻子去探望他。(关于陈宏涛夫妻,分别见《理想与信念的破灭》第8节和《沉闷岁月里的众生》第2节)
敲开陈家门,见陈宏涛一家三口正在吃晚饭,六岁的独姑娘边吃饭边看电视。陈妻吴晓兰放下碗,为我们夫妻倒了两杯水,放在茶几上,问我们是否吃过饭。我赶忙讲,已经吃过,不要客气,我们是来看看陈宏涛。
吃了饭,陈宏涛喝了口水,坐在沙发上,问了问我半年来学院里的情况,然后问我:
“头几天国内各大报上都发了一条新华社的新闻稿,题目叫《袁木等同志与北大同学座谈国内外形势》,你看了没有?”
我说,没注意。现在很少看报纸、电视。
陈讲,这篇电讯稿讲,在热烈的气氛中,袁木同志首先发表了一小时的即席讲话,然后在稿子的结尾又说,袁木等同志又用了一个多小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坦诚的态度,根据他们个人的认识,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许多有关国内和国际形势问题。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和融洽。结束时,许多同学高兴地簇拥着袁木、汪家谬、袁立本等同志,热情地把他们送出会场…
陈说,报纸上完全是编造的谎言,实际情况恰恰和报纸上讲的相反。
我是研究生院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党总支委员,袁木他们没来之前,总支就开会通知,说要选四百名比较可靠,比较听话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去参加这次座谈会,并且发了入场券,我当时自然有一张。可是,袁木他们要来北大开座谈会的消息不胫而走,会还没召开,北大的学生和教师差不多都知道了。开会那天,把门收票的人根本没办法阻拦要进去的同学,不管有票没票,一下子涌入会场的,有六百多人,台上台下,挤得满满的,连袁木他们的脚下都坐着不少同学……
座谈会开始,主持人对着话筒刚刚讲了两句话,台下马上有人提出,你们是经过一定民主程序被罢免的原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的负责人,你们无权站在台上主持这个座谈会。这个抗议虽然不是针对袁木等人,但作为官方代表,坐在主席台上,亲眼看见北京血腥镇压之后,民主运动虽然失败了,而北大学生的民主理念和捍卫民主的勇气,却没有被摧毁。这是出乎袁木和袁立本等官方代表的意料的。我注意看了一下他们的脸色,他们个个面无表情,显得十分尴尬。
袁木讲话前,先来个老王卖瓜,说他很荣幸地收到北大政治系的邀请,邀请他担任北大的名誉教授。由于工作太忙,他已经谢绝了这个邀请。他的话刚刚讲到这里,校方领导马上当场指出,北大只授予外国著名专家学者名誉教授头衔,从未授予过国内任何人名誉教授的头衔,而且这种授予要经过校学术委员会全会讨论通过。至于我校个别系领导邀请某位校外知名人士来学校上课,或者口头以名誉教授相称,那是他个人意见,不能代表校方,更不能代表校学术委员会的集体决定。
校领导的话音一落,在场同学马上热烈鼓掌,袁木的脸立刻红起来。这掌声就像在打他的耳光,他讨了个没趣!
报上讲“会场气氛十分热烈”。的确,从会议开始,直到座谈会结束,倒一直是热烈的。但这种热烈,却是使几个官方代表感到难堪的热烈。除了会议开始和袁木开场白遇到的两个令他们很尴尬的插曲外,袁木讲话时,遇到的麻烦更大。袁木没讲几分钟,在场学生就不断向他递条子,不断地向他提问,也不断地对他的讲话发出嘘声,弄得袁木非常狼狈,有时甚至气急败坏地拍起了桌子——就是这种性质的“热烈”!
比如,在袁木讲话时,有的同学直截了当地问:
“按我国法律规定,拘捕人以后,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调查,就必须进行审判。为什么把王丹抓了半年时间,到现在还不审判?”
袁木说:“我对法律不太熟悉。”
“那么我们想去探望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的关押地点?”又有人问。
“王丹关在什么地方,我也不清楚。”袁木把脸转向北京市委秘书长袁立本,“不知立本同志是否清楚?”
“我也不太清楚。”袁立本冷冷地说。
袁木按着他的意图,想向北大学生介绍一下国内的经济形势,台下的大学生纷纷发出嘘声,有的则喊:
“不听,不听!”
学生递的条子一个接一个,一会儿就一大叠。袁木看了条子,合他意的,他想讲的,他就念一下条子,讲一讲;不合他意的,不想讲的,就放在一边。结果,他想讲的,大家不愿意听;大家感兴趣的,他不想讲。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再写条子,直接问:
“请问,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是不是个独裁者?”
袁木按中央指示精神,陈述了他的看法。又有人接着问:“是不是他下令向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两千多示威群众?”
没等袁木讲完,还有人问:“邓小平是不是独裁者?”
袁木说,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名符其实的总设计师,他是很有民主作风,能够倾听各种不同意见的……下面马上发出叫喊声,嘘声,嘲笑声……。弄得袁木脸色十分难看,一阵青,一阵白;副市长汪家谬一直板着面孔,一言不发;袁立本除了回答袁木那句问话以外,也是什么也没讲。
报上讲,袁木讲了一两个小时,实际上他讲话的时间加在一起,连四十分钟的时间都不到。临走时,他们也是在哄笑声中,嘲笑声中离开会场。根本不存在报上讲的,什么“许多同学高兴地簇拥着袁木等同志,热情地把他们送出会场”。这完全是颠倒黑暗白的胡编……
“莫非校领导没有在场?”我问。
“咋没在,”陈宏涛说,“校党委书记王学珍一直坐在主席台上,始终沉默不语。估计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袁木等人回去一汇报,大概王学珍的校党委书记的乌纱帽就保不住了。”我说。
“很有可能。”陈宏涛讲,“为了加强北大的领导力量,已经派来一个新校长。他一来北大,就邀请四十名知名教授开座谈会,结果到会的只有十四位。这位校长讲了一通以后,要求大家谈谈关于如何搞好北大的教书育人,培养四有新人的想法。与会者知道新校长是代表政府来做工作的,便一言不发。著名学者季羡林一直是仰头望天花板,谢冕平日不抽烟,那次会上斜着脸,嘴里叼颗烟,大家都装哑巴。”
我说,听说董学文、何兴都站出来表态写文章,支持当局的?
“这些人是想趁机在政治上捞点油水。可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他们都非常孤立:大家要么是不理他们;要么是见面拿他们开玩笑,说什么政治局决定要让你们去中宣部当副部长了;老姚文元入狱了,新姚文元该接班了,等等。”
我说,看来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并没有被吓倒。不过,听说北京抓了不少人?
陈宏涛说:“镇压后,据说北京抓了近四千人,现在已经放了四百多。被抓的人里,多数是阻拦解放军入城的。真正大学生并不多。”
我又问,对齐奥塞斯库被赶下台,学生有什么反映?
陈宏涛说,齐奥塞斯库下台,抓住很快判了死刑,这个消息传来,北大师生无不感到大快人心!那两天,北大校园里的啤酒销售一空,人们纷纷举杯庆贺。在食堂里,人们见面都喜笑颜开。有的说,“刽子手不会有好下场”;有的则说,“这是恶有恶报!”有几栋宿舍楼的同学则敲洗脸盆,敲碗,大喊大叫,有的则唱崔键那首《一无所有》,或者是唱《国际歌》……一些便衣在学生宿舍楼附近走来走去。总之,大家心中太压抑了,遇到这个机会,就用各种方式来发泄。据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学生则自发地在校园内举行了游行……
我说,真不知道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
陈说,从北大来说,学生都在拼命学外语,千方百计想出国。
“控制这么严,出得去吗?”我再次提出这个问题。
“反正各有各的路子,人们对共产党已经彻底不抱希望,只有出国一条路。据我所知,已经出去不少了。连乔石的女儿都出去了。”
陈宏涛接着说,当然,多数知识分子只能留在国内,他们中除少部分仍然死心踏地为共产党效力外,多数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觉悟的工人,特别是走上街头支持过学生运动的工人,他们的不满情绪仍然存在;参加民主运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被分到穷乡僻壤,有的充军发配到边疆。当局也清楚,以上这些措施,目的是惩罚参加学潮的学生,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他们当权者自己也相当不利。但他们掌握了国家机器,手中握有枪杆子,不管是知识分子,或是青年学生,以及一部分有觉悟的工人,都没办法动摇他们的独裁统治。看来,只有中国广大群众的觉悟进一步提高,像苏联和东欧那样,一些掌握军权的军官也觉悟起来,关键时刻能站在人民一边,才有可能改变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民主政治。
我说,如果党内出现戈尔巴乔夫式的领导人,也可能有希望。
陈说,那也要有多数人的觉醒,不然,悲剧仍然会照样发生……
看看表,已快十一点了,我们夫妻告辞。
( 1989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