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续6)三在新不列颠岛的苦工生涯(续3)3、被迫冒着盟军空袭炮火做工 在遭受非人的待遇及残酷繁重劳役之外,亚包的中国战俘劳工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盟军的空袭和例行轰炸。 1943年10月开始,美军就对亚包进行了持续性的有规模的空袭。11月5日,上百架美军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对亚包进行了大[
阅读全文]
第三章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续5)三在新不列颠岛的苦工生涯(续2)2、粮食供应短缺 此外,吴棪中校还证实,当时所有中国战俘的粮食理应都由日军第八方面军所属的第26兵站负责供应。但实际上,不仅仅是直接在该兵站管辖下做苦工的那829名中国军人战俘的粮食无法得到保障,余下的那些分散到其它地方的675名中国战俘的口粮就更是难以获得;即使有时能发给[
阅读全文]
第三章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续4)三在新不列颠岛的苦工生涯(续1)1、残酷劳役,非人待遇日前热播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血战太平洋》(ThePacific)[1],其第四集主要反映的是盟军1943年12月底开始的新不列颠岛登陆战。当然,大批盟军登陆的地点,不是在新不列颠岛的东部亚包地区,而是该岛的西部,即与新几内亚岛隔海相望的格罗切斯特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盟军登上的这座[
阅读全文]
第三章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续3)三在新不列颠岛的苦工生涯中国战俘劳工在亚包所做的苦役及经受的苦难,与日军在当地的战争态势密切相关。早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就已计划要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亚裔战俘,以应其战时之需。因此,在战争初期俘获大批的盟军战俘之后,日军便将他们分别送往日本、台湾、朝鲜、满洲、海南岛等地关押做苦工,而仍留[
阅读全文]
第三章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续2)二地狱般的航行据澳大利亚研究者披露,日军从新加坡押送英军战俘前往亚包的航行中,条件恶劣,战俘们像牲口一样,被赶入舱底,几乎密不透风,食物不足,淡水稀缺,几百人麋集一处,大小便也只有几只环绕在他们周围的木桶,恶臭难掩。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这些英军战俘度过了24天之久。[1]实际上,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尤其[
阅读全文]
第三章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续1)一从上海船运亚包(续)4、运输船只在搜寻中国战俘被押送往新不列颠岛的日期过程中,可以发现,几位幸存者的回忆,多提到了运送他们的船只的类别,但其提法却有所差别。如前所述,田际钿直言搭乘的是日本军舰,而鞠巧生的回忆则是“日军运输舰”;[1]施方舟却指出,运送他们的是“劳工船”,[2]但没有说明这是军方的船只还是商船[
阅读全文]
第三章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一从上海船运亚包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困苦的一年。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于该年上半年迅速攻占了南洋地区原英属、美属和荷属殖民地,打败英、荷、美等国在这一地区的军队,最后占领缅甸,切断了中国唯一的海外补给线,使中国完全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而在中国国内战场,当时抗日军队节节败退,大量国土[
阅读全文]
1942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眼中的桂林镜像(续)战时桂林民众的生活,也是福尔曼的镜头所极力关注的。首先,桂林临水,有漓江之便,放排,便是当地人的一项生计。福尔曼对漓江的竹排极感兴趣,拍了下列一组照片:
停靠在桂林漓江东岸——东江边的竹排。
船上也是满载竹子。
竹排和艇家之一。
竹排和艇家之二。
东江的竹排和艇家之一。
东江的竹排[
阅读全文]
1942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眼中的桂林镜像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来自美国驻华的记者中,如果说,埃德加·斯诺(EdgarSnow)以报道红色中国而著称,那么,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Forman)则以其大量的图片报道而闻名。 哈里森·福尔曼1904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1929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主修东方语言。1930年来华,为寻找小说[
阅读全文]
老照片: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园的神韵
中国的高等教育直接照搬西方模式,肇始于清末民初。当位于北京的清华学堂还在致力于培养大批留美预备生之时,在上海由美国教会主办的圣约翰大学,则已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高校之一。
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IsaacJosephSchereschewsky)将圣公会在上海原来开办的两所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取名圣约翰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