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岛电子报专栏作家 <br><br>??两党政治格局更加坚实巩固 <br><br>??选前异常紧绷的台湾大选投票结果出炉,马英九以51.6%得票率、689万馀票打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45.63%得票率与609万馀票,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则雷大雨小仅获得2.77%得票率及36万多票的支持。显然这是一场堪称最温和、理性的“总统”大选结果,既反映出台湾的选民结构与蓝绿基本盘的政治生态,同时也是“宋楚瑜因素”不敌“中国因素”的选举情势,马英九应当选而当选,蔡英文有机会当选但虽败犹荣,而宋楚瑜所想创造的台湾第三势力政治空间的理想则随之幻灭,两党政治的台湾政局发展更加坚实巩固。 <br><br>??在立委选举方面,国民党在区域立委获得48.18%得票率、政党票是44.55%,共获得总数113席立委席次的64席,拥有56.64%的立委席次比,是属於脆弱过半的立委席次情势,比起上届获得3/4立委席次的绝对优势局面略嫌退步;民进党则在区域立委获得43.8%得票率、政党票则有34.62%得票率,共获得40席立委席次,拥有35.4%的席次率,比上届区域立委增加5.63%得票率,立委席次则大幅增加有13席之多,这是民进党在历届立委选举得票率最高的一次选举。虽然席次比率因为小选区选举制度的影响不是最高,但却是明显展现民进党政治基本盘实力的得票结果,已经逐渐俱备了未来挑战国会过半席次的政党实力。 <br><br>??相较而言,台湾的小党台联党与亲民党则因为突破政党得票率的5%法定门槛而分配到不分区立委席次,各自获得3席立委席次,在立法院成为可以组成党团参加立院朝野协商运作的“有牵制力量”的政党,对国、民两党多数掌控的立院运作拥有某种程度的制衡力量,“两大两小”的“国会”政治生态俨然成形。 <br><br>??蔡英文爲何败选 <br><br>??其实,蔡英文的败选结果并不让人感到太多的意外,但会输到近80万票的差距则比较让人跌破了眼镜。显然,蔡英文巩固了民进党该有的政治实力基本盘,但却是流失了中间选民与经济选票的支持力度,这是民进党跨越过半数选票门槛的执政危机,也是民进党还是不让人放心取得执政的政治瓶颈,台湾人民还是倾向让民进党继续扮演最大反对党的监督制衡角色! <br><br>??检讨其因,首先是蔡英文提出“十年政纲”的执政蓝图,但却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勉强以选後凝聚“台湾共识”的说法太过空洞、抽象无法获得大多数人民的信赖,导致民进党的两岸政治罩门在选战过程一直难以解套,最後终不敌台湾工商企业大老们出面力挺九二共识而呈现败象。这是“战略错误”的选战障碍,九二共识的政治魔咒既难以解套,终归让台湾人民对“台湾共识”的笼统内容感到失望,进而难以相信民进党执政能够继续维持两岸和平发展的推动,更难接受可能因此产生两岸关系与交流严重倒退的经济重创局面。因此,台湾大多数人民还是无法因为马英九无能主政的政治缺失而把选票“放心”交到民进党,他们只能选择再给马英九一个机会。 <br><br>??其次,民进党不分区立委名单“派系政治化”的结果也是一大败笔,这提供了国民党後来提出的不分区立委名单“绝地大反攻”的机会。仅以少数几个漂亮的弱势代表与专业学者的名单加以衬托便让国民党宛如脱胎换骨摆脱“派系政治”、“金权政治”与“黑金政治”的传统包袱与社会形象,高下立见的结果,民进党照顾弱势的社会改革政治形象因而幻灭,彷佛民进党开始“国民党化”,而国民党反而则获致从前民进党“理想型政党”的改革形象与美名。难怪最後民进党的不分区立委政党得票率会不升反降,被台联党瓜分了近9%的得票率。这笔账当然会算在全权掌握党内提名大权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身上,既丧失了制敌机先的政党形象,也赔掉了蔡英文考验领导能力与危机处理能力的政治形象,拖累了民进党立委与“总统”大选的选情,莫此为甚! <br><br>??最後,是选战策略的政治处理与判断问题。蔡英文的副手搭档人选从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前卫生署长詹啓贤,到党内的苏贞昌、苏嘉全,人选变来变去,不是他们拒绝搭档,就是他们变成最後不得已的後补人选,最後虽然是苏嘉全雀屏中选但却已遍体鳞伤。这是蔡英文政治判断能力令人质疑的地方,让人对她未来的治国与用人能力更啓疑窦,否则,为什麽会如此一波三折,到最後还是“回到原点”,让人看破手脚!当然,苏嘉全的豪华农舍风暴是後来副手人选决定後才爆发出来的政治事件,但蔡英文却在第一时间放任此问题的延烧而不能明快处置迅速“止血”,要嘛立即撤换副手搭档,要嘛立即听从党内从政同志中执委洪智坤、前立委郭正亮的建议,拆除或捐出农舍以杜争议,但竟然让此问题发酵一个半月後才“捐作公益”来加以疗伤止痛。显然,这又是蔡英文危机处理能力不足的弱点,事前忽视了农舍的政治杀伤力,事後又发生无法“壮士断腕”的解决问题毛病,当然就必须付出惨痛的政治代价。“宇昌生技案”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弊案,却被马英九政府与阵营政治炒作成蔡英文没有“利益回避”的政治伦理与道德问题。但蔡英文当时并未在第一时间主动站出来召开记者会加以澄清说明,而让其阵营的发言人数度出面回应,显然蔡英文过度轻忽宇昌案对中间选票可能会流失的政治冲击,也不愿意用负责任的心态正视并面对宇昌案来龙去脉“人民知情的权利”。蔡英文的人格与形象虽然未必受损或重创,但其所暴露的执政弱点就如同马英九四年执政的“权力傲慢”翻版一样,台湾人民怎麽肯相信且放心把“总统”的权力交到蔡英文手上呢?现任“总统”马英九至少在选战过程中愿意面对“与陈盈助密会”及“富邦鱼翅宴”的时间次数,虽不愿意清楚交待其事实内容,总是表面上作足“负责任”的政治形象,以杜攸攸之口的政治争议;可是蔡却不愿意有诚意地面对与其“家族利益”有关的政治道德话题,又如何期待中间选民会因此相信中研院前後任院长翁啓惠、李远哲与其他专家学者的“政治背书”呢? <br><br>??显然,蔡英文因为“非典型政治人物”的根本性格所致,并未完全做好准备担任“总统”,六百多万票的支持度,是民进党政治基本盘的政治实力与马英九无能主政流失选票的民意反应,蔡英文并没有真正发挥拓展中间选票的“政治潜力”。未来只要蔡英文愿意记取教训、检讨失误与失策的政治弱点,相信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毕竟,蔡英文冷静、沈著与理性的政治形象已经获得人民的认同与肯定,假以时日倘若能历经磨练补足该有的政治学分,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形象清新政治领袖,能够堪当大任。 <br><br>??未来台湾政治会如何发展 <br><br>??选後政局的变化,马英九政府还是“一党独大”的行政、立法政治体制,马英九胜选时承诺往後至少每半年会邀请在野领袖共商国是,找出对台湾人民有利的政策;对两岸关系,马英九认为“不急著讨论政治问题,现在时机没成熟”,两岸关系依目前速度发展是最好的,对两岸人民、区域稳定与世界和平都有帮助。其实,马英九既然已经顺利连任,对蔡英文在选前曾提出的国是会议、台湾共识与大联合政府主张也应该认真评估其可行性,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未必只停留在“九二共识”与事务性协商阶段。因此,马英九是否能够诚心面对台湾内部分裂、对抗的政局局面,强化民主程序的政治机制,建立朝野和解、合作的新政治发展局面,以凝聚“台湾共识”传承“九二共识”的精神,创造两岸更具深度的经贸、文化交流环境并适时开啓两岸政治谈判的准备与磋商机会,据以打造两岸可长可久的和平稳定互动关系,这应该才是马英九连任後“无缝接轨”的政治契机,也是台湾朝野各大政党能够放下彼此政治恩怨携手合作的历史新局,这应该会比上述马英九的胜选承诺更具时代意义与开创性,值得加以推动。 <br><br>??民进党虽然“总统”败选,或许面临蔡英文辞去党主席职位而有短暂的党权争霸内讧阵痛期必须渡过,但至少今年六月便会产生新的党主席与领导团队,去处理面对民进党的执政瓶颈与党的发展路线问题。这是民进党必须正视的政治现实与结构性问题,不单单是两岸关系、九二共识或世代交替的本质问题,还牵涉到民进党如何面对中国政策与北京当局的政治心态问题。民进党必须深刻了解唯有正确处理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让台湾人民信赖民进党有能力解决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才有机会取得执政的关键力量,这是民进党化危机为转机的政治蜕变。相信民进党的政治菁英是可以因为蔡英文在选前已经往中间路线靠拢的两岸政策宣示而据以转型,则民进党或许就能因此赢得人民的真正信任与信赖,与国民党的八年执政再相抗衡、竞争,否则选前说一套选後又做另一套的传统政治对抗思维或选举操作结果,更易引发人民的不安与疑虑,恐怕就是得不偿失的二度伤害了! <br><br>??(全文刊载於《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2月号,总第170期))
马英九胜选∶台湾人民放心
??中评社 题∶台湾大选的反省与未来的政治变局?作者∶陈淞山(台湾),美丽岛电子报专栏作家
??两党政治格局更加坚实巩固
??选前异常紧绷的台湾大选投票结果出炉,马英九以51.6%得票率、689万馀票打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45.63%得票率与609万馀票,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则雷大雨小仅获得2.77%得票率及36万多票的支持。显然这是一[
阅读全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br><br>??•奥巴马真正想要告诉人们的并非是战略东移事情本身,而是要让人们知道这一战略决策是他“深思熟虑”之後的决断。 <br><br>??•美国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并不“零和游戏”般地意味著为任何别的国家提供了战略扩张的机会;相反,这种估计有利於客观理解美国战略东移的巨大象徵性意义和有限的现实指标性意义,从而不至於对大势的发展产生误判,并导致过激反应。 <br><br>??•美国试图使用“赢得”冷战的思路和套路规划和塑造亚太地区的未来的意图日益明显。 <br><br>??•美国一再宣称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但其政策行为却指向了相反的方向,至少总是给人留下完全相反的印象。 <br><br>??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背後 <br><br>??2011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演说时宣布,他“已经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即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将通过坚持核心原则并与盟友密切合作,对塑造本地区及其未来发挥更大的和长期的作用。”奥巴马还声称“关於美国惧怕中国的观念是错误的,”同时他还宣布十年内将向澳大利亚部署多至2500人的军队,以帮助美在亚太地区发挥“领袖职责”。 <br><br>??显然,奥巴马的上述言行是要向亚太国家昭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决心已下,下一步在亚太扩大战略投入的承诺是可信的。然而自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国务卿克林顿已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过三次重要讲话和一篇专门论述;奥巴马自宣布自己为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来,已三次到访亚洲;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不久前更明确将亚太定位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枢纽”。如果考虑到上述一连串的动作和表态,美国将战略重心东移的决心已无需再度申明。但实际上,奥巴马真正想要告诉人们的并非是战略东移事情本身,而是要让人们知道这一战略决策是他“深思熟虑”之後的决断。在这里,“深思熟虑”一词尤其令人玩味,因为奥巴马本意当然是要表明他在作出这种重大战略决策时秉持了应有的战略审慎,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他似乎对於这一战略转移事实上是心存疑虑的。 <br><br>??首先,美国在目前阶段把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有“强行扭转”之嫌。十年反恐战争造成美国权势的过度伸张,目前已背上了超过15万亿美元的沉重债务负担,今年夏季美国还一度因政府面临债务违约而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再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直到在危机爆发已过三年的今天,美国经济仍近乎陷於停滞状态,平均失业率高达9%,社会矛盾激化,以至爆发了席卷美国全境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因此,对於奥巴马政府而言,其当务之急是实行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也就是在加速结束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尽快摆脱反恐战争导致的战略负担过重局面,从而把主要精力用於修复美国的经济实力。 <br><br>??事实上,奥巴马已於2011年上半年宣布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具体计划,即一年内从阿富汗撤出3.3万美军,至2014年底结束战斗任务并向阿富汗安全部队移交安全防务任务。但是,自从美国越境击毙本·拉登,及至目前北约空袭巴基斯坦边境安全检查站事件发生以来,美巴关系屡次受到冲击,使美国能否顺利结束在阿富汗的战斗任务出现了较大的变数。与此同时,今年春天以来的中东政治大变局也为中东今後较长时期的动荡拉开了序幕,美国对於伊朗“坐大”并彻底改变中东权力平衡的担忧也在一天大过一天。在此背景下,美国如果不能对中东、南亚秩序做出一个大致稳定的安排的话,其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必然受到极大牵制,而且贸然大幅度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则可能对冲掉美国为战略减负而做出的努力。这就是为什麽美国国内舆论一方面支持奥巴马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另一方面又奉劝美国不要在亚太“过度伸张”的原因所在。 <br><br>??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指出的美国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并不“零和游戏”般地意味著为任何别的国家提供了战略扩张的机会;相反,这种估计有利於客观理解美国战略东移的巨大象徵性意义和有限的现实指标性意义,从而不至於对大势的发展产生误判,并导致过激反应。<br><br>??用老思路处理新问题 <br><br>??其次,“新冷战”有可能在亚太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中美两国首脑确定致力於建设面向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但是随著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明晰化,美国试图使用“赢得”冷战的思路和套路规划和塑造亚太地区的未来的意图日益明显。 <br><br>??第一是仿照构建跨大西洋同盟的方式,提出以打造“跨太平洋体系”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总体目标。具体做法是在现有“轴辐式”同盟框架体系下,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构建美日韩、美日澳、美日印、美日与东盟等小三角合作框架,弥补“轴辐式”单一架构下多边协调不足的严重缺点。美国只要在安全上能够持久稳定其亚太同盟体系并不断强化其同盟间的多边协调,美国拼凑亚洲版“北约”的目标就基本实现。 <br><br>??第二是接受放任欧洲一体化进程,最终让欧盟在经济上形成与美国并立的独立一极的教训,决心防止亚洲出现排斥美国的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2009年日本鸠山政府因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构想曾引起美国方面的强烈不满,一再要求日本政府澄清提出该倡议的目的到底是什麽,并要求日本澄清该构想是否包含美国。“东亚共同体”虽然不了了之,但美国对亚洲区域主义发展的戒心明显加重,并随之确立了全面卷入亚洲各层次一体化合作框架的方针。美国相继宣布建立美国东盟“10+1”对话机制、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及东亚峰会,尤其是力推TPP扩大,欲使之最终成为以APEC为总体框架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美国还有意以高门槛的方式将中国排斥在TPP之外,表面上是要“倒逼”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但实际上是要长久保留分裂和分化亚洲的经济杠杆。由此,亚太区域主义自主发展并成为独立一极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br><br>??第三,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若隐若现。布什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失败曾令奥巴马政府一度在民主人权促进问题上格外低调,但今年“阿拉伯之春”的发生又让奥巴马政府重新找回了“自信”。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的演讲比以往具有更加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他在谈及经济增长与政府治理的关系时称,“从长远来看,民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缺乏自由的繁荣是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在谈到发展模式时称,除了西方发展模式,“由一个人或委员会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模式都已经得到过尝试并已经失败。”自视为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指路人,称“历史是站在自由一边的,即自由的社会、自由的政府和自由的人民。亚太地区及全世界的未来属於坚持这种理想的人们。” <br><br>??对华采两手策略 <br><br>??第四,树立假想敌,将中国确定为最大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长期处於霸权地位的美国,出於保证自身领导地位绝对安全的考虑,对後来崛起的大国具有天生的疑惧,尤其是在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之下。国防部长帕内塔在最近一次演说中曾说∶“我们面临来自新兴力量的威胁,如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我们一直都知道的国家。我们努力确保我们一直在太平洋地区拥有充足的军力,确保他们知道我们永远不可能离开此地。”众所周知,美国最近一直鼓吹美印是天然的同盟,但即便如此,美国仍对印度心存戒心,可见美国在审视其霸权地位的安全时,可谓已经达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 <br><br>??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实力受到重创,美经济复苏步伐过於缓慢,面对经济仍然蒸蒸日上的中国,尤其是一个意识形态、发展模式都与美国迥然不同的中国,美国的焦虑感明显加大,对中国进行打压的心理及战略需求同时上升。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国际规制打压,高调指责中国“玩弄制度”;无视美国自二战以来一直处於贸易赤字国地位的事实,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国失业问题生硬挂鈎,屡屡用作打压中国的大棒,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经济竞争力,改变其长期以来的贸易赤字国地位;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不断挑起事端,试图利用安全问题使中国陷於“孤立”。 <br><br>??美国一再宣称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但其政策行为却指向了相反的方向,至少总是给人留下完全相反的印象。希拉蕊一再声称“中美关系不能失败”,这话如果对著中国人说,人们自然联想到是中美合作,但是如果著重对著其盟国说,则无异於是说“我们一定要联手压住中国”。 <br><br>??结语 <br><br>??总之,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浸染了过多的冷战色彩,融合了过多的冷战元素,尽管它与真正的冷战仍有很大的区别,当今的国际环境也与以往迥然有异,但危险的是,美国近期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安全领域的一举一动,如“军事围堵”、“挑拨离间”以及“意识形态打压”等,都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它在冷战时期的所作所为。正如美国的一则谚语称∶“如果看起来像鸭子,走路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麽它就是鸭子了。”诚如此,“新冷战”在亚太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尽管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仍然很低。 <br><br>??(全文刊载於《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2月号,总第170期))
“战略东移”,奥巴马真的“深思熟虑”过了吗?
??中评社 题∶奥巴马“扭转”美国战略重心的潜在风险?作者∶刘飞涛(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奥巴马真正想要告诉人们的并非是战略东移事情本身,而是要让人们知道这一战略决策是他“深思熟虑”之後的决断。
??•美国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并不“零和游戏[
阅读全文]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院政治系博士候选人<br><br>??•《纽约时报》这篇看似独立的文章其实背後反映了近些年美国政界、学界一股“弃台论”的思潮动向,同时这种言论当下的出现,也契合美国政府现在推行的对华外交政策调整。另外,现有的维系美台关系的法律、机制都不足以制约美国政府实施这一政策。<br><br>??•历史上美国的对外政策向来是所谓“胡萝卜加大棒”并用,在向中国政府抛出“G2”的“胡萝卜”未能产生效果後,紧接著美国开始高调提出“重返亚洲”的战略。实际上,早在奥巴马当选之初,就已经定下了这一战略,而在2010年之後,这一进程有所提速。<br><br>??•评论今天美国政界出现的所谓“放弃台湾”的声音,其关键要看美国政府今後对台售武的态度和政策。<br><br>??•一旦美国政府作出“放弃台湾”的战略决定,从技术上讲,无论是《台湾关系法》还是後来对台的“六项保证”,都无法起到阻止美国实施这一新战略的作用。<br><br>??•随著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美国“放弃台湾”已是历史趋势,也是从根本上消除中美芥蒂,发展平等、互惠的国家关系的根本保证。<br><br>??2011年11月10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位名叫保罗·凯恩的研究员在《纽约时报》评论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拯救我们的经济,放弃台湾”的文章,一时间引起了中美关系观察者的关注。文章大意是建议美国政府拿放弃防御台湾及停止对台售武与中国政府做交易,以换得大陆放弃对美1.14万亿美元的债权。该主张的逻辑在於∶随著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两岸统一的大势不可逆转,美在台的利益已不足以为防御台湾而开罪大陆,反而给中国国内鹰派以美干涉其内政、伤害其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之口实,进而损害中美长远关系,应该主动出击尽早放弃台湾。文章发表後,各种议论纷纷,反对的声音主要基於以下几个理由∶1.出於道义,美国不能出卖“友邦。”甚至反问美国是否会出卖以色列、日本等国;2.同样出於国家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如果美国想要“遏制”中国崛起,放弃台湾显然是短视的行为;3.出於现实考量,既然两岸统一不可逆转,认为中国政府会接受美方条件,白白损失一万多亿债权只能是一厢情愿。4.出於法律,美国政府不可违背其法定的防御台湾及对台售武的义务与责任。<br><br>??本文以为,这篇看似独立的文章其实背後反映了近些年美国政界、学界一股“弃台论”的思潮动向,同时这种言论当下的出现,也契合美国政府现在推行的对华外交政策调整。另外,现有的维系美台关系的法律、机制都不足以制约美国政府实施这一政策。而美国在其历史上就曾有过类似的放弃“盟友”利益,而换取更大利益的前科。综上所述,无论美国出於何种战略考量在将来做出“放弃台湾”的决定,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将不会在国内遇到太大阻力,而海峡两岸政府都应为此种可能性提前做出准备。<br><br>??美国学界、政界的“放弃台湾”论<br><br>??美国国内的“放弃台湾”论由来已久,且其支持者不乏政界、学界重量级人物。1999年10月25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在日本《读卖新闻》发表一篇名为“防止对峙的方法”的文章,阐述美国不应阻止两岸统一,而应该施压於台湾使其承认为中国一部分,否则长远有可能导致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中美对抗的重演。②2011年,基辛格也曾重申这一观点。③此前的1998年3月8日,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著名国际关系教授约瑟夫·奈也曾在<br><br>??《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支持中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统一中国。④这一主张後来也被称为“奈主张”(Nye Proposal)。2010年1月,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季礼(Bruce Gilley)教授在《外交事务》季刊撰文提出台湾问题的“芬兰化”主张。提出美国应抓住历史机遇,不再为台湾的安全提供保障,避免因此与中国大陆为台湾问题产生兵戎相见的风险。<br><br>??由此可见,美国政界、学界关於“放弃台湾”战略的讨论已有时日。而近来的“放弃台湾”都是通过美国有政策影响力的报纸、杂?刊发,是否有为对台政策转变提前放风的意味呢?虽然美国政府的具体政策变化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却可以透过分析宏观上中美关系近年来的变化,微观上维持美中、美台关系的具体法律、协议,判断美国对台战略变化的可能性,来做出一个比较可靠的预测。<br><br>??近年来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br><br>??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对华政策就有两种思潮∶中国威胁论及中国合作论。在“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年代,透过向台湾售买武器,可以起到制约大陆的目的。特别在冷战结束的初期,“民主第三波”时期,台湾作为一个民主的榜样起到了地区的示范作用。然而,随著中国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利益的不断加深,“中国合作论”成了目前美国政坛对华政策的主流。特别是在小布什总统第二任後期2006年至2008年之间,中美两国互动频繁,美国称中国为其“利益相关者”。这里仅举一例,前布什政府财长亨利·保尔森在2008年10月号的《外交事务》杂?撰文,表示和中国合作是唯一可行的美国对华政策,并表示美中关系在布什时期内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最高水平。当时的中美关系之紧密,保尔森之後在其自传《危机边缘》中有所暗示。2006年时任高盛总裁的保尔森并无意答应在国内名望走低的布什总统的邀请接任内阁财长,但却在一次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单独会面之後,在周小川对其表示希望他考虑出任财长之後改变了主意,同意担当布什内阁财政部长。⑤同时对布什总统提出希望自己“帮助管理”对华经济政策,而布什当即表示同意,让其与时任国务卿的赖斯协商,而赖斯也无表示异议。⑥同年,在保尔森推动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论坛”成立,成为中美两国高级别官员直接、定时对话的一个主要渠道。这也可以解释为何2008年《外交事务》的那篇谈美中关系的文章不是按传统由国务卿撰写,而是由其财长“带劳”了。而美方也在那两年获得了数量可观的中方对美债的投资。<br><br>??而奥巴马上任总统之後,面临的是如何将中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後,中美之间的利益与矛盾变得更加复杂。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顺差、中国购买美债等经济安全问题更为双方政府所关注而成为政策主流。为了使两国更好的应对、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从2009年伊始,便开始公开倡导建立中美“跨太平洋战略夥伴关系”和“非正式两国集团”(G2)。其中G2提倡效仿以往“8国集团”的模式,建立中美两国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处理国际事务。然而,当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问中国时正式向中方提出这一理念,温家宝总理以中国“不结盟,国际事务不能以一两个国家的利益来决定”的主张,在事实上否定了美方的这一建议。<br><br>??历史上美国的对外政策向来是所谓“胡萝卜加大棒”并用,在向中国政府抛出“胡萝卜”未能产生效果後,紧接著美国开始高调提出“重返亚洲”的战略。实际上,早在奥巴马当选之初,就已经定下了这一战略,而在2010年之後,这一进程有所提速,由美国牵头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夥伴关系协定”(TPP)峰会,也似乎有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意味。另外在军事上,美国从2012年开始在澳大利亚驻军,高调介入南海问题等一系列的举措似乎都在宣誓其在亚洲的利益。<br><br>??在这一重大的美国亚洲战略转变的背景下,在不使美中关系倒退的前提下,如何能够保护美国的利益,“放弃台湾”的战略是否可以被当成送给中国大陆的“胡萝卜”而换取中国政府对其“重返亚洲”战略的容忍?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时,双方政府都表示美中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而中方也向美方表达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近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中国海军做出了“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指示。⑦相比其他因素,台湾因素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中的作用并不大,但对中国来讲,两岸的统一是其核心利益。笔者注意到,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克林顿在《外交政策》2011年11月刊中发表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详细阐述美国在今後10年里的亚洲政策,其中提到了与中国的关系至关重要,需要与中国合作共同面对诸如朝鲜、伊朗核问题,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问题及南中国海开发问题,却只字未提“台湾问题,”而且在其洋洋洒洒5千馀字的文章中“台湾”一词竟完全没有出现。这究竟是其疏漏,或是背後另有其他考量呢?面对现在中美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美国是否会照顾中国的“核心利益”,而换取今後在亚洲更大的利益,这应该是美国政府做出的一个战略选择。同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一方面做出对中国所谓“离岸制约”(offshore balancing)的政策,高调介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同时在国内放出“放弃台湾”的言论。<br><br>??那麽,如果美国政府果真有“放弃台湾”的考量,在具体实施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有,又该如何操作?是否像有的反对者所讲,美国基於政治道义,法律约束不会采取有损盟友利益的政策?下面笔者对美国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分析。<br><br>??《台湾关系法》中的玄机<br><br>??美国国会1979年通过并且施行的《台湾关系法》,是美国一直以来处理对台关系的准则。该法的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谋求维护台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二是试图在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後,继续保障美台各自的利益不受损害。而该法中保障台湾安全最实际的条款,便是通过提供防御性武器给台湾以达到防止中国大陆采用非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美国对台售武,也恰恰成为中国大陆一贯指责美方破坏中美关系最核心的因素。本文认为,评论今天美国政界出现的所谓“放弃台湾”的声音,其关键要看美国政府今後对台售武的态度和政策。<br><br>??首先,美国在遵守《台湾关系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通过逐步减少,进而最终完全停止对台军售,达到事实上的修正,甚至废除《台湾关系法》中对台售武的条款。《台湾关系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美国将使台湾能够获得数量足以使其维持足够的自卫能力的防御物资及技术服务”;然而,该条第二款却规定,提供防御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应当由“美国总统和国会依据他们对台湾防卫需要的判断”来决定,其中也包括美国军方提供的检讨报告。第三款还规定,当台湾安全受到威胁,“因而危及美国利益”时,总统及国会应该采取适当行动。综上条款,我们可以假设发生下列情况,看美国政府调整《台湾关系法》的可能性∶<br><br>??第一,如果军方报告指出台湾无法单方面维持自身防御,或是海峡两岸局势趋向好转,无需美国继续提供防御武器,美国政府是否可以因此减少,甚至叫停对台售武。<br><br>??第二,在台海局势趋向稳定的前提下,美国政府决定减少或者不再对台售武,是否可以自圆其说地认定自己并不违背《台湾关系法》。<br><br>??第三,即便台湾受到中国大陆威胁,但却不足以撼动美国的根本利益,或是美国在大陆有著更大的经济、安全利益,美国政府是否可以采取外交行动而非售武的手段来履行对台义务。<br><br>??其实,早在《台湾关系法》出台後,就一直有专家学者诟病该法多项条款的模糊性和可操作性。据此,笔者认为,假如美国政府作出战略判断和决策,逐步减少,最终停止对台军售,直至在事实上彻底放弃防御台湾,是完全有可能从《台湾关系法》中变相寻找出合适的法理依据。<br><br>??我们不妨历史地看《台湾关系法》出台的过程,鉴於当时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外交政策的矛盾性,其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历史的偶然性,而并不仅仅是出於对现时国际关系的考量。众所周知,1979年,美国议会制定并由卡特总统签署的《台湾关系法》取代了1954年签署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成为美国处理对台关系的准则。之所以取代,是因为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交公报中不再承认“中华民国”的主权国家地位,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只有终止主权国家之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用《台湾关系法》这样一部国内法加以替代,美台关系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延续。然而,关於《台湾关系法》具体的制定过程,长期以来却鲜有提及。笔者认为,深入剖析《台湾关系法》的立法史,有助於今天更好地理解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以及台湾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br><br>??事实上,今天的《台湾关系法》与时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最初设想的美台关系并不完全一致。1977年,卡特总统基於冷战时期东西方争霸的国际战略格局,已经试图打“中国牌”以抗衡苏联,致力於在其任期内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实现邦交化。而时任总统安全顾问的布尔津斯基尤其不看好维持与台湾关系的前景,认为与中国大陆建交应当成为卡特总统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当时,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与卡特总统的前任福特总统政府的谈判中,开出了中美建交的三项条件∶一是美国撤出一切在台驻军;二是废除与台签署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三是结束与台湾政府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政府在1978年9月接受了撤军和结束与台官方联系这两项条件,同时承诺在通知台方一年後再正式终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78年12月15日,卡特总统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美国正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与台湾断交,仅维持非官方的关系。而此前与“中华民国”签署的逾60项条约,在美国国务院随後向国会提交的关於对台关系的台湾《综合法案》草案(Omnibus bill)中,以国内法的形式承续。然而,卡特总统12月15日的建交宣言极大地震惊了美国国会。卡特总统曾在上年7月向国会做出的“在没有与国会磋商之前不会改变中美关系”的承诺,却趁国会休会期间做出此重大决策,加上该草案完全没有提及涉台安全的条文,更加火上浇油,使得国会议员们异常不满。⑧於是,民主、共和两党联合起来抵制并且驳回了国务院制定的台湾《综合法案》草案,重新制定了今天看到的《台湾关系法》。新法出台後,卡特总统也曾考虑过拒绝签署,但迫於众议院以339票对50票、参议院以84票对5票的压倒性支持而不得不选择妥协。不过,议会也顾及到总统的情绪,适度修改了其中关於保护台湾安全方面的措辞。例如对台售武条款,将原本“应该使台湾能够获得防御性武器”中的“应该”改成了“将使”等。这样一来,就把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词语变成了一种愿望。⑨<br><br>??由此可见,当初美国国务院提交给国会的台湾《综合法案》草案,原本是不包括《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中有关继续协防台湾条款的。但却在《台湾关系法》里强加了向一个不再与美国保持外交关系的非主权国家继续售武以防御台湾的权力。可以说,这部法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总统与议会的权力斗争,是一部议会强加给总统的法案。中国政府对该法愤懑情绪可想而知,但也无能为力。这也就解释了1982年中美两国旨在解决当时未能妥善处理的美对台售武问题的第三个联合公报(即《817公报》)出台的原因。这段历史在时任卡特政府国务院中国科科长,直接参与起草美国国务院《综合法案》的费浩伟(Harvey J.Feldman)日後的国会听政报告中有详细的陈述记录。⑩<br><br><img src=http://we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1202/27/102023639.jpg><br>随著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美国“放弃台湾”已是歴史趋势。<br><br>??《中美联合公报》的法律效应<br><br>??其次,美国政府可以选择切实履行中美两国1982年签署的《817公报》中有关美国对台售武的决议,逐步减少,甚至完全终止对台售武。《817公报》的核心内容除了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还在於美方承诺逐年减少对台售武,直至最终解决对台军售问题。但在过去的近30年,美方并没有严格遵守当初的承诺,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考量外,还因为美国在签署该公报前,应台湾的要求,对台做了所谓的“六项保证”。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规定了美方不设定对台军售的终止期限,不变动《台湾关系法》。显然,美国对台的“六项保证”与中美双方签署的《817公报》中的承诺产生了矛盾。美国政府若想停止对台售武,必须面对“六项保证”。这就必须分析两个截然不同的政策各自的法律效应了。<br><br>??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当年对台湾做出的“六项保证”,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并不像《台湾关系法》那样能够称其为美国国内的一部法律,甚至不属於在美国政治中只有总统才具有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权的范畴。充其量,它只是里根政府在其任期内制定的对台政策,而并非是其後历届美国政府必须墨守的成规。出於以台湾制衡中国的政治和外交原因,尽管里根之後的历届美国政府都重申并且奉行了对台湾做出的“六项保证”,但在法律上,美国政府并没有必须履行该项政策的责任与义务。换句话说,如果美国政府选择修改或者是放弃当年对台做出的“六项保证”,并不会存在法律上的限制。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D.Swaine)就曾在接受中国大陆《环球时报》的采访时明确表示,希望美国政府重新评估并且修改对台“六项保证”中的某些政策,使其更加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⑪<br><br>??最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作为维护中美双边关系的准则,作为美国在“一个中国”主权声明基础上处理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中国事务的原则,事实上可以起到两国条约(Treaties)的作用。长期以来,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约束力,但是,美国政府对此观点却一直予以否认,成为两国龃龉不断、争论不休的焦点。然而,按照1980年生效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精神,虽然它并没有对公报在国际法上的定义做出专门解释,但却明确规定两国签署的条约应当受到国际法的承认及保护。因为中美两国法系不同,长期以来学者就三个联合公报是否在事实上作为双边条约而具有法律约束力展开了论证。其实根据国际法中有关条约的原则,无论这种双边条约采用何种称谓甚至何种形式,只要双方有达成协议的意图(Intentions),这种条约就对双方的行为产生了法律上的效力。在著名的“东格陵兰地位案”中,领土争议双方丹麦、挪威上诉至国际常设法院。法院最终裁定承认丹麦对东格陵兰的主权,而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挪威的外交大臣爱赫伦在接见丹麦公使时曾口头声明表示挪威政府对丹麦拥有格陵兰的主权不予阻挠。根据爱赫伦外交大臣的职位,具有法律所规定的表见代理权(Apparent authority),进而法院认为其口头申明对挪威政府是具有拘束力的。<br><br>??可见在处理国家关系上,即便是口头的协议也被国际法所认可,因此美方即便否认“三个联合公报”具有法律约束力,从国际法上来讲是站不住脚的。另外,“三个联合公报”距成为两国正式条约而受到国际法、国内法双重保护保护其实仅有一步之遥,而且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美国政府决定减少、停止对台售武,只需将已经认可了近30年的三个联合公报,或是在与中方磋商之後以新的条约替代原有的三个公报,交由国会审议,正式进行立法。以此手法,可以间接的废除当初里根政府对台的“六项保证”。另外,根据法律的基本原则,当後法与之前的法律产生了矛盾时,应该以後法中的规定为准。很显然《817公报》的公布的要晚於《台湾关系法》,因而具有更强的法律主张。<br><br>??综上所述,一旦美国政府作出“放弃台湾”的战略决定,从技术上讲,无论是《台湾关系法》还是後来对台的“六项保证”,都无法起到阻止美国实施这一新战略的作用。外交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变化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平衡。也许早在美国制定这些法规,签署这些条约时,就已经想到了包含在其中的“奥妙”(tricks),为今後的脱身埋下了伏笔。其实早在美国法学兴起的初期,现实主义法学思潮(Legal realism)就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纽黑文学派(New Haven School)就以崇尚法律的工具主义而出名。该学派认为法律应该作为一种实现社会目标,平衡各种社会利益的工具,因为法律最终是由人来制定的,因此受制於人性的弱点及不完美。根据这种逻辑,如果美国政府作出本文以上设想的变更,其合理性也就不难理解了。<br><br>??美国外交史上的“慷人之慨”<br><br>??其实美国政府这种因为自身利益而舍弃他国家利益,甚至“慷人之慨”的行为,在其外交史上并非罕见。美国曾在1972年将原本应该在二次世界大战後归还给中国的冲绳群岛(也称琉球群岛)违背国际法而转交给日本,使其成为日本领土。了解这段历史,也就不难想像今天或者是未来美国会因自身利益而放弃台湾了。<br><br>??琉球群岛在19世纪末期遭日本武力吞并後而成为日本的一个县。在二战结束後,根据《波茨坦公告》中的第8条的补充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规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换句话说,其他一切日本历史上非法占领的他国领土,都将应该归还给被占领国。当时台湾就是根据《波茨坦公告》规定而交还给中华民国的。对於其他岛屿,联合国安理会特别因此在1947年做出《关於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授权将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被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交由美国政府暂时托管,并明确提出日本在这些岛屿的一切权力都将作废。而协定第六条也规定托管方,即美国政府,应该积极促进这些领土上的人民尽快成立自制政府或是成立独立的国家。而在1951年,经由美国推动,包括美国在内的48个国家签署了《旧金山和平条约》,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任何一方的参与下,正式将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几个群岛交由自己托管,并且开始在岛上建立军事基地。这一条约得到了当时的苏联政府强烈反对。其目的很显然,随著冷战的开始及中国内战的结束,美国原本想通过扶持国民党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无法再进行实施,於是转为开始扶持日本,进而对抗苏联及中国。1972年,美国与日本签订关於转让琉球群岛主权的协定,将美国代表联合国托管的琉球群岛在没有经过联合国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批准下,擅自将不属於自己主权的托管领土交还给曾以侵略战争形式获得该群岛的日本。⑫这种通过双边协定割让,转交不属於自己主权领土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国际法,在国际法上此种协定没有丝毫合法性可言。<br><br>??这类无效的协定在国际法上曾有过先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帕尔马斯岛案例(Island of Palmas Case)。1898年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之後,双方签署《巴黎合约》,西班牙将原殖民地菲律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美国。1906年美国发现其中一个名为帕尔马斯的岛屿为荷兰政府所管辖。在与荷兰政府协商无果後,美国将此纠纷递交给当时的海牙常设仲裁法庭裁决。美方提出根据与西班牙的条约,明确规定该岛应属美国。而法庭最後做出裁决驳回了美方的请求,其中的理由是荷兰政府拥有该岛事实上的管辖权并且常年在此行使主权,而西班牙政府无权处置不属於自己的领土,因此《巴黎合约》中关於该岛的条文无效。同样道理,美国在处理琉球群岛上的做法,与当时西班牙政府的行经如出一辙,同样无法得到国际法许可。<br><br>??因此可见,美国当年为了遏制所谓共产主义国家势力,违反国际法,出卖琉球、中国人民的利益来扶持日本崛起,那麽在今天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战略考量,做出牺牲以前盟友利益的行为,也就不会感到意外了。<br><br>??结语<br><br>??本文认为,随著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美国“放弃台湾”已是历史趋势,也是从根本上消除中美芥蒂,发展平等、互惠的国家关系的根本保证。而与此同时,两岸的关系也在不断改进,以非和平方式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的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如果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可以预见到未来的中美关系、美台关系趋势,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审时度势的做出判断,开创性的制定两岸政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来看都将是有益的。<br><br>??注释<br><br>??①作者就读於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政治系。纽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伦敦经济学院比较政治硕士。<br><br>??②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A31Ad04.html<br><br>??③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indepth/2011-07/19/c_13995210.htm<br><br>??④Joseph Nye, A Taiwan Deal, the Washington Post,March8,1998.<br><br>??⑤Paulson, Henry M. 2010. On the brink : inside the race to stop the collaps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NewYork : Business Plus.p.38.<br><br>??⑥Paulson, p.52-54.<br><br>??⑦http://mil.news.sohu.com/20111209/n328423153.shtml<br><br>??⑧见http://washingtonexaminer.com/opinion/columnists/2011/05/no-time-kowtowing-taiwans-defense<br><br>??⑨见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9/04_taiwan_bush.aspx<br><br>??⑩见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testimony/the-twentieth-anniversary-of-the-taiwan-relations-act<br>??http://www.wufi.org.tw/eng/feldman.htm<br><br>??⑪见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11/2183686.html<br><br>??⑫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ncerning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Daito Islands <br>??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docs/19710617.T1E.html <br><br>??(全文刊载於《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2月号,总第170期))
奥巴马上任後,面临的是如何将中美关系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中评社 题∶“弃台论”背後的美国对华政策分析?作者∶马博①(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院政治系博士候选人
??•《纽约时报》这篇看似独立的文章其实背後反映了近些年美国政界、学界一股“弃台论”的思潮动向,同时这种言论当下的出现,也契合美国政府现在推行的对华外交政策调整。[
阅读全文]

中国国产L-15猎鹰高级教练机侧身盘旋。
中评社北京2月24日电/中国青年报发表中国军事科学院王长勤的文章,2月19日,为期6天的新加坡航展落下帷幕。展览期间,从喷涂着巨大“龙”字的成龙私人飞机亮相,到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销售签约,再到多国代表团争相参观的“枭龙”战机、“翼龙”无人机,中国“龙旋风”在本届航展上劲刮,备受各方关注。
阅读全文]

公安部治安局有关负责人称,在《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下发后,各个地方政府会在文件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户籍政策。
中评社北京2月25日电/针对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昨日,公安部治安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该文件下发后,各个地方政府会在文件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户籍政策。作为[
阅读全文]
对于不少人担心美中两个大国将来有可能为了争夺能源而发生战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涂建军23日对中评社记者说:“美中有可能会为能源发生一些冲突,但说因此爆发战争绝对是危言耸听。”他认为,美中会就伊朗问题达成妥协和默契。 <br><br> 奥巴马谈能源提中国 <br><br> 美国总统奥巴马23日在迈阿密大学发表演讲,为其能源政策辩护。在美国国内汽油价格不断攀升,专家预计有可能在5月份国殇日之前突破每加仑4美元之际,奥巴马在他这个竞选色彩很浓的演讲中,批评共和党人“玩政治喜欢坏消息,对坏消息如此热情地欢呼。你付更多钱,他们在那里美滋滋地舔嘴唇”。 <br><br> 在这个演讲中,奥巴马两度提到中国。一次是讲石油价格长期而言必将不断上扬,因为中国、印度、巴西的需求增长。他说,中国道路上的汽车过去5年增加了两倍多,仅2010年一年就增加1000万辆。随着中国人、印度人、巴西人渴望像美国人那样买汽车,汽车数量只会越来越多。<br><br> 另一次是讲到美国发展清洁能源受制于华盛顿政客的不行动时,奥巴马说:“我不会让风能、太阳能或电池产业输给中国或德国。” <br><br> 如今美国高官谈起能源问题都不能不提到中国,美中能源合作似乎已经成了两国合作的新亮点,通过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两国元首峰会,美中已签署能源合作的十年框架,此次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两国又决定新开展若干生态经济合作项目。 <br><br> 美中新能源摩擦抬头 <br><br> 对此,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政策项目主管涂建军23日在接受中评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认为,能源是美中合作的重点,也是很难回避的话题,但目前仍处于口头谈得较多的阶段,落到实处还存在障碍。 <br><br> 涂建军分析,美中能源合作障碍主要是由两国关系的大环境决定的,美中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具体到能源领域,以前是美国研发,中国制造,相对互补,而近年中国在能源产业链中提升的速度很快,力度很大,产业竞争带来双方摩擦可能性增大,摩擦频率也会越来越密集。 <br><br> 去年以来,美国企业相继对中国太阳能板和风电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月10日初裁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美国商务部本来要在2月14日习近平访问白宫当天宣布对中国太阳能板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后将初裁决定宣布日推迟到3月5日。美国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警告,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加征进口关税,或将导致美国6万多人失业。 <br><br> 美中能源合作的亮点尚未发光即已蒙尘,到底是为什么?涂建军指出,美国起诉中国新能源产品不完全是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多少带有保护竞争力不足的本国产业的色彩,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当然,中国也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距。 <br><br> 涂建军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从欧洲到美国到中国,各国都存在补贴的习惯,只是补贴的方式不同,因为能力不同,补贴力度不同而已。如果从选举政治和保护本国弱势产业角度去反补贴,很容易产生贸易壁垒,必然导致报复举措,不仅中美双方受损,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都受损。他呼吁美中两国政府就可再生能源的补贴问题进行对话,探讨双方应如何补贴本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何种补贴方式是双方都能接受的。<br><br> 曾长期在中国和加拿大能源行业工作,对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评估有深入研究的涂建军建议,美中两国要减少能源贸易摩擦,美方需要反思两党政治决策效率下降,在新能源研发和推广方面进展不利;中方需要反思“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发展受限,外资企业感到不公平,使中国新能源产业界创新能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br><br> 伊朗问题美中会妥协 <br><br> 对于外界担心美中将来为能源而战,涂建军认为,两国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决定了两国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不会成为盟友,坏不到哪里去,不会成为敌人。两国防止能源摩擦需要两国决策者有政治智慧,做出综合考量。他说:“美中有可能会为能源发生一些冲突,但说因此爆发战争绝对是危言耸听。” <br><br> 以美中两国都关注的伊朗问题为例,涂建军说,其中不仅涉及中国是否配合美国和西方对伊朗制裁的问题,也涉及世界石油市场缺了伊朗那部分供应,能否经受供需矛盾变化的冲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两国决策者综合考虑。他相信双方都不会做出令对方很意外的举动,美中双方因为伊朗问题发生激烈冲突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双方是可以达成妥协和默契的。 <br><br> 涂建军分析,在欧洲加紧制裁伊朗之际,中国和印度等伊朗石油的大主顾会要求得到较高的折扣,这样伊朗政府的石油收益会下降,客观上起到了制裁伊朗的部分效果;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世界石油市场同等数量的石油供应就可以给其它国家,这样也有助于缓解伊朗石油供应完全中断带来的冲击。<br><br> 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在讨论伊朗问题时,中方提出,美国在进行地缘政治干预时,必须考虑中国的石油供应利益。双方签署的经济“二十条”最后一条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br><br> 路透社报道称,随着西方加紧对伊朗制裁,中国、印度、日本都将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10%以上,其中中国估计将减少14%。 <br><br> 涂建军指出,伊朗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对石油供应问题是有应对的,包括温家宝总理今年1月访问沙特,就是为了保证一旦伊朗石油供应完全中断,能在国际市场获得石油,相信这种保证已经得到。另外中国正在建设第二批石油战略储备库。 <br><br> 涂建军认为,对于能源需求增长很快的中国来讲,不可能轻易放弃已有的能源供应,又不能乘虚而入,将欧盟让出的部分全部吃进。与此同时,中国也不愿意看到伊朗拥有核武器给中东和平带来危险。因此在伊朗问题上,中国与美国不可能完全配合,也不可能完全不配合,而是两国通过政治协商进行角力,最后达成妥协和平衡的过程。)
涂建军认为,对于能源需求增长很快的中国来讲,不可能轻易放弃已有的能源供应,又不能乘虚而入,将欧盟让出的部分全部吃进。
中评社华盛顿2月24日电(记者 余东晖)对于不少人担心美中两个大国将来有可能为了争夺能源而发生战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涂建军23日对中评社记者说:“美中有可能会为能源发生一些冲突,但说因此爆发战争绝对[
阅读全文]
并未将钱摆到桌面上”,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史蒂文•达纳韦说,“市场过于乐观。这肯定不是欧洲问题的解决方案。” <br><br> 唯一能从中国近期的声明中确定无疑的是它不打算出售欧元债券,但这不足以令市场如释重负。美国传统基金会经济学家史剑道表示,或许市场曾因中国将抛售欧元债券而危机四伏,但(最新承诺)也不意味着中国会开始大量购买欧元。” <br><br> 欧洲最希望看到的莫过于中国购买充满风险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债务。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北京向来不愿冒险。“中国不希望直接暴露在南欧危机之下”,美国企业研究所常驻研究员戴斯蒙•拉克曼说,“中国的底线是维护本国利益。他们不希望成为拿钱打水漂的傻子。” <br><br> 对中国而言,更安全的方式或许是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等提供资金。该基金信用等级为3A,若中国对其投资将获得一定回报。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最终将通过仍被视为最安全选项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欧洲进行投资。“中国将以这种方式全面保护自己的投资”,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说。 <br><br> 中国支持欧洲的决定极有可能源自希望获得某种回报:在IMF获得更大发言权或对其投资提供特定保证。“他们或许将敦促欧洲尽快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史剑道表示。 <br><br> 保持欧元活力对中国的利益至关重要。欧洲是中国商品的最大市场,若欧元丧失稳定货币地位,中国将别无选择地增持美元债券,这显然与北京实现外汇储备多样化的目标背道而驰。 <br><br> 但无论为欧洲提供何种支持,中国都不太可能成为游戏改变者。欧洲最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债务危机。但可以感受到的是,中国正美滋滋地享受着新获得的强国身份。“与美国相比,中国无疑更不希望看到欧洲崩溃,”拉克曼说,“但他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乐见欧洲向他们行乞。这向外界传达出一个明确信息,即中国正在崛起而欧洲已走向衰落。”)
中评社香港2月25日电/美国《商业周刊》网站2月21日载文《中国许诺支持欧洲:预测未来》,摘要如下:
中国最近宣布支持欧洲但未透露具体举措。问题是中国将如何投资并想要什么回报。
中国本周告诉世界它将帮欧洲解决债务危机。如许多中国官方声明一样,其真正意图引发外界纷纷解读。金融市场视之为未来金融承诺的一个信号,但中国并未透露[
阅读全文]
票价让乘客犹豫不前,一些线路的车票销售状况并不乐观。 <br><br> “铁道部承受不了这么多债务。如今已欠债2400亿元,且这个数字还会增大,怎么付利息?”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铁项目高级顾问王梦恕说,“货运大概能赢利700亿元,但客运一点钱都不赚。政府应该免除一些债务,或直接投入一些钱,而不是让银行贷款”,王补充说,很多项目都成了半拉子工程,而今年批准的9条新线路,还没一条开工。 <br><br> 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高铁网络有望超过6000英里,宽敞的高铁车厢可以运送数百万旅客。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差不多是伦敦到爱丁堡的两倍,如今只需不到5小时。 <br><br> 中国甚至参加了伦敦到伯明翰的高铁计划投标。然而,这样的勃勃雄心却遭遇重大挫折。去年7月中国发生动车事故。人们质疑高铁预算被转移了多少,这是否会影响到高铁网络的安全?在那次事故前夕,铁道部就发现借贷成本越来越高,且再弄不到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巨额贷款了。有媒体报道称,现在铁道部的债务相当于其资产的60%,甚至有分析认为今年会上升至70%。)
高铁列车整体卫生间,南车采购价30万元,北车采购价120万元。
中评社香港2月25日电/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21日载文《中国高铁计划动力耗尽中国的高铁计划》,摘要如下:
这个国家交通运输策略的宝石、惊艶世界的工程之一,如今陷入了财务危机,今年将会大幅缩减。据中国媒体报道,目前在建的23个铁路工程项目中约有70%已被暂停、部分暂停或被推迟[
阅读全文]
商铺部高级区域营业董事陈国坤表示,以易手价4亿元计算,呎价逾13万元。该铺现由许留山承租,每月租金约80万元,租期至2014年。按现租金水平计算,其租金回报约2.3厘。原业主则为大昌行,于1987年以约1200万购入后一直作长线投资,持货25年,今番易手帐面获利约3.9亿元,物业升值约33倍。 <br><br> 陈氏指出,新买家尹柏权,近期在铺位市场相当活跃,一直看好西洋菜南街铺市,早于2007年底前购入西洋菜南街4号地铺,当时作价约1.38亿元,而该铺的租户亦起变化,由原先的时装品牌,及后转租予售卖零食品牌,其后更于去年转租予国际钟表品牌,月租约55万元,较旧租金高出逾四成。)
东角道24-26号楼梯底19铺极速转手。
中评社香港2月25日电/楼市小阳春,铺市更发癫!铺市近日频现数日甚至一日极速转手个案,其中铜锣湾东角道及中环威灵顿街铺位,均有资深投资者购入铺位后,翌日即转手,一日分别帐面劲赚400万及300万元。市场人士指,银行近期按揭生意放缓,为争生意都放松信贷,投资者可以轻松入市,核心零售消费区铺市近期成为投资者[
阅读全文]
2月15日,萨科齐总统正式宣布代表右翼的人民运动联盟参加4月22日开场的法国大选,谋求连任。此前,欲夺取新一届总统宝座的其它党派候选人已陆续登上擂台,法国这场政治大博弈的场面实际上早已摆开。 <br><br> 代表左翼主流出战的社会党人奥朗德、极右翼国民阵线的玛丽.勒庞,以及中间派民主联盟的贝鲁都是各路群雄中颇具雄心与影响的。去年底从人民运动联盟杀出,宣布参选的前总理德维尔潘虽然才能出众,但在政界影响力有限,被普遍认为并无胜算。根据法国历来左右翼对峙的政治格局和现实的政情,对阵萨科齐的最有力的竞争者是奥朗德,大选的结果将取决于两者孰胜孰负。 <br><br> 当前,奥朗德手中掌握着对萨科齐极具杀伤力的王牌,选情优于后者:首先是,2007年萨科齐上台执政时曾高调承诺推行“彻底与持续的改革” ,提升国家经济状况,但实际政绩却远与愿违,延长退休年龄等改革措施遭到社会广泛抵制,难以推行。 <br><br> 更有甚者,近几年因金融危机及接踵而至的债务危机,法国经济的结构性缺欠被进一步放大,应对困境的能力捉衿见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下落,财政紧缩措施难与经济增长并行,失业率创记录地高升,公众失望、不满情绪上涨。萨科齐近几年所获民众支持率本就一路走低,而近期就选情的多次民调更加显示了萨科齐退,奥朗德进的趋势:与2007年大选时对比,社会各阶层选民准备投票给萨科齐的比例都明显下降;在公众就萨科齐和奥朗德在不同领域表现优劣的评价中,前者在就业、购买力、教育、税收等多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都落后于后者,只有在维护治安一项优于后者。<br><br> 对选举结果的总体预测是,第一轮投票中,奥朗德得票将超萨科齐,如需第二轮投票,奥朗德将以明显优势拿下萨科齐。同时,萨科齐周围的执政党与内阁成员一些高官的腐败丑闻以及萨本人独断专行,任性不群的作风也损伤了他的公信力与亲和力。 <br><br> 最后,萨科齐虽然在国际事务中力挺法国的大国地位,对外关系上不无建树,但其外交行动在国内仍遭到不少批评。去年,一批外交官曾集体匿名发表公开信,指责总统对外政策的种种不当。再有,在欧洲遭受债务危机时,由于自身经济的衰势、法国维系欧盟核心地位非常吃力,难与德国日趋上升的实力与影响相比。萨科齐的政敌又就此批评法国在欧盟内沦落为只能追随德国的小伙伴。 <br><br> 长期居于在野地位的社会党意图最大程度地利用萨科齐政权不被看好的时机,一举实现左右翼更迭的“改朝换代” ,并为此开展了颇有威力的选战: <br><br> (一)紧抓现政权经济、社会政策不得人心的要害,重拳出击。奥朗德为此抢先发布了一项包括60项承诺的经济、社会政策纲领,力图表现比萨科齐政权更具有解除国家经济困境与公众疾苦的意志和办法。纲领在保证逐步压低财政赤字、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以摆脱当前危机的同时,特别迎合社会对现政权的不满和诉求,提出将给青年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教育部门增加6万个岗位、退休年龄重归60岁、提高财富税率等新政,突出对青年与中下阶层的关怀与缩小贫富差距的意图。<br><br> (二)打造奥朗德个人与萨科齐不同的清新形象。社会党首创了党内投票选定总统候选人制度,并由这个新程序推出奥朗德参选,使他蒙上享有广泛民主基础的光环。与此同时,奥朗德特别有意沿着公众对他“左派中的中右派”的评论 ,显示政策思想稳当,远离极端主张,并强调自身是“安静的男人”,未来是一位“正常的总统” ,意欲对比萨科齐的过度张扬、华而不羁的弱点,争取人心。 <br><br> (三)增进竞选手段,开展逐门逐户的家庭拜访及网络宣传。 <br><br> 萨科齐总统正式投入竞选,使对垒的人民运动联盟与社会党两军进入白热化的正面交锋。萨科齐宣布参选比人们期望较晚,表现了某种稳坐钓鱼台,有信心后发制人的态度。萨科齐反制对手的着力点是: <br><br> (一)社会党虽着意提出了一套应对国家经济、社会问题,很具诱惑力的亲民方案,但其可行性尚缺乏说服力。执政右翼人士近日猛攻奥朗德的施政纲领“不会算账” ,为多项许诺需增加的大量开支“并无着落” ,“只是从早到晚地挑剔他人毛病,而并无替代良策”。上世纪80年代社会党领袖密特朗出任总统时曾推出一系列过度左倾的经济政策,而后被迫改弦更张。此次,萨科齐阵营故意以历史经验为戒,称奥朗德的纲领无非是密特朗主张的“老调重弹” ,同样难以推行。<br><br> (二)在危机时刻大打“国难牌” 。萨科齐宣布参选时称,“鉴于法国、欧洲及世界三年来遭遇空前危机的形势” ,如不争取连任,“就等于我逃脱职责” 。他日前反驳政敌攻讦时还说,“你们可以说我是失败的总统,不过在困难临头时,只有我有勇气、有能力处理问题” ,强调自己在应对国家困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br><br> (三)利用法国传统的追求大国地位意识,鼓动爱国情绪,萨科齐以“强大的法国” 为竞选口号。他还强调自己并非只代表右翼,将特别致力于事关全社会的就业问题,意图铸造全民领袖形象。 <br><br> (四)在1958年伊始的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六位总统中只有密特朗一人出自社会党,而右翼的人民运动联盟党则从1995年至今17年内连续把握国家政权,在大选中因执政地位而享有在野的反对党不具备的资源。萨科齐周围有老牌政治家菲永总理、朱佩外长等辅佐,也是社会党经营国家中的缺项。 <br><br> 当前,左右翼选战胶着。法国身受债务危机的沉重压力,又在欧洲与国际事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需做出颇有难度的决策。法国航船于风浪中颠簸、摇晃的危机时刻,公众平日的不满情绪是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化为换掉舵手的决心,选民投票中求新、求变的心理是否会压过求稳心理,将决定奥朗德现有的上风能否延续到底,萨科齐能否后来居上,压倒对手,而当前选情尚不能就此定论。未来两月的政局走向充满变数,谁将领导法国走出危机至今还是一个大问号。<br><br> 法国的大选对其内外政策的影响,因其国际地位的出众,引起广泛嘱目。可以估计到的是:萨科齐如获连任,必将感到在国内有加厚的政治基础,从而会以更大的自信与力度,加力推进现行政策,在欧洲事务中将与德国一道推动欧盟摆脱债务危机、促使一体化继续前进的各种举措,在国际事务中努力扩大发言权,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可能显示更多的进取性与强硬态度。 <br><br> 如果社会党翻身执政,国内政治格局有变,由于在法国乃至欧洲,左右翼政策接近已是多年来日趋明显的趋势,任何新任领导人改变、调整政策的余地都很狭窄。一个社会党的总统一旦上台,在国内,仍不可避免地要接过并稳妥处理国家原来面临的难题,必需在选前的左倾主张与执政后的务实需求间做出平衡,任何政策变动都会受到种种约制,只能是审慎、小步的,否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而在对外关系上,作为国际舞台上的新面孔,社会党的领导人首先要致力于“混个脸熟” 建立与各方关系,政策上不可能明显地走出现有轨道之外,对华政策亦会大致如是。 <br><br> 据此,不管大选结果如何,中国应继续致力加强中法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对双方乃至世界都有积极意义的中法关系的稳定发展。 <br><br> (本文作者邢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萨科齐正式宣布谋求连任。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作者 邢骅)2月15日,萨科齐总统正式宣布代表右翼的人民运动联盟参加4月22日开场的法国大选,谋求连任。此前,欲夺取新一届总统宝座的其它党派候选人已陆续登上擂台,法国这场政治大博弈的场面实际上早已摆开。
代表左翼主流出战的社会党人奥朗德、极右翼国民阵线的玛丽.勒庞,以及中间派民主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