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album/85/e1/a3/6a66f03f3233KRrhQbMr.jpg)
由于语言语言环境不同和时代?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日文中的意思和现代中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的意思便是今义。
汉语的“前首相”和日本的“前首相”所指不一样,日本的“前首相”是指现首相(岸田文雄)的前任首相,即菅义伟。而曾任过首相的安倍晋三是“元首相”。如果是普通日本人看[
阅读全文]
“扎欧盆”(TheOpen),専有名詞,英国公开赛的全称是英国公开锦标赛,始于1860年,是高尔夫四大满贯中历史最悠久的、最古老的赛事,由英国圣安德鲁斯皇家古典高尔夫俱乐部主办,每年7月的第三个周末举办。无论在球员心中还是在球迷心中,英国公开赛都有其独特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2020年4月6日,高尔夫英国公开赛主办方宣布,原计划于2020年7月16[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76/84/16/984e6c2d59788esnF9CT.jpg)
夫唱妇随高尔夫,
琴瑟和鸣芝岭步。
男女一組高尓夫,
互看相生不言苦。
鸾凤共舞高尔夫,
消除誤解化冲突。
夫妇共享高尔夫,
感情基础穏实笃。
日本最高端、最豪华的政界夫妻高尔夫也许非己逝的安倍晋三和昭惠夫人莫属了。毎次安倍晋三和昭惠夫人在休暇打球大都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新鮮内容。
[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88/1e/0d/4a26d08a9371qz7KCxTo.jpg)
今年的第150届大赛将于14日(周四)在“高尔夫圣地”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开幕,在男子高尔夫大满贯赛事“英国公开赛”的会场上,为前首相安倍晋三降半旗表示哀悼,1号大厅的绿色深处,画廊看台上设置的世界国旗中,日本国旗降为半旗。大会宣传中,表示对8日在奈良市被枪击的安倍原首相的哀悼之意,追悼了当时与美国原总统特朗普一起打高尔夫而闻名的[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92/56/6b/e3b0a7f19821fNJUJ43f.jpg)
唐代杜牧在《题乌江亭》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还是脸皮不够厚,要是渡江,也许真能卷土重来。Randomness,Contingency,bychance,an accidental,a chancemeeting;Possibility,Impossibleness。苍天饶过谁,很多历史的东西,都存在很多巧合,又或者也有可能是一个轮回。虽说存在偶然性,但不得不以史[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57/2d/9f/991802ce27832Jbj39hl.jpg)
一个安倍前首相
万人事后诸葛亮
对安倍晋三被暗杀事件很多媒体评论家对保安,对犯人的关注达到顶点。而且多是“马后炮”似地,认为保安没到位。不去探求最根本的是为何会产生凶犯这样的社会环境及背景。
中国: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
日本:手遅,後祭、下衆之後知恵(事后诸葛亮,马后炮)
愚者之后知恵。下衆之後[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5b/f7/52/3e45488e2533g8nuMbVx.jpg)
感谢感激感恩感动;细雨雪珠霰雨灂灂
定年归隐,往日时光不可追;
潜心修炼,兴趣爱好多久违。
日行万步健筋骨,芝生果岭来复回。
全英全美日巡节,直播录像视频阔。
夕阳无限壮思飞,过隙白驹人过客。
新冠病毒无尽头,翻新花样惊悚忧。
严寒酷暑练意志,披星戴月打高球!
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9b/b6/ea/5d44f70a1564eyIwx0uZ.jpg)
天嫉时人太恋栈,
强邀功过永昌年。
心怀梦想当插翅,
莫学晋三倒瞬间。
古语云: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日本曾经的百岁老人“金婆婆”和“银婆婆”在电视上是很有人气的愛笑老人(明治时期日本爱知县爱知郡鸣海村(今名古屋市),吉尼斯世界纪录人物之“人类史上最长寿双胞胎”)。有记者问[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50/65/f4/a7078ed77525vrKZPSuy.jpg)
中国大陆汉字≈台湾汉字≠日本的日语漢字。
台湾:犯行
日本:犯行
中国大陆:犯罪行为
台湾:维安,随扈,便衣特警、安保专员、现场安保
日本:保卫警察(SP)
中国大陆:保镖,保安,特勤
日本的“安保”: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是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98/7f/7c/e82c846a7994XMCWHGRC.jpg)
死而不往阎王殿,
退而不休增风险。
驽马短豆官恋栈,
一为妖怪一为患。
俗语的产生原因有很多,有一些是根据民间百姓对社会的生活观察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有的是从书籍典故中有一些有知识的文人学士传播到民间,在民间口口相传,也就归档于俗语当中,其实这句“老而不死是为妖”是有出处的。
《论语·宪问》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