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许多人写了怀念妈妈的文章,读来温馨顺畅,如一股清泉流在心田。之后是淑女司令的追忆随感文,打开了另一扇窗,窗帘起处是起伏的山峦,生活的另一面。有人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我不知淑女司令的家庭是不幸还是幸福,也弄不明清自己的家庭是幸还是不幸。风剥日蚀,时间早已把岩石上的伤痕抚平,以往的不满都随风逝去[
阅读全文]

六迎灯(花灯)
如同前面讲的,我家乡所迎的灯的形状很多,除了戏台灯、龙灯,还有花灯、马灯与鱼灯等等不下十几种,每种都各有特色。比如鱼灯吧,晚上盏盏灯点起,如同龙宫里各种各样的鱼都成群结队地游在村子里,最后都搞不清这是村庄还是龙宫了。由于灯种太多了,不可一一道来,现在就挑其一,专门来讲讲花灯。在我家乡,每个村庄都备有几种灯,但一般只有[
阅读全文]

五迎灯(龙灯)而龙灯又可分为长龙与龙灯,龙灯就是我们在电视上都曾看到的,所谓舞龙灯中的那灯。做得象条真龙样,三四十米长,由十多个人举起,双脚叉开,随前面那颗龙珠的左右晃动,立在原地舞动。舞动起来好看是好看,象蛟龙在戏水,但我老家人都不太喜欢这龙,表演性质过重,认为只有小孩与女人才会去舞动这龙,是男人都会去舞动另一条龙━━长龙。所谓长龙[
阅读全文]

四迎灯(戏台灯)
在正月里,另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迎灯了。节日里,一切都要讲求个吉利,而灯会带来好运,所以灯无论到何时到何村,都会受到热烈欢迎。这个“迎”字,就是迎接的迎。一般灯的家族中有龙灯,花灯,马灯等。我村有一灯更别具特色,是戏台灯。所谓戏台灯,就是在一方桌上立个穿上戏服的五六岁小孩,手中舞起一枝枪或一把刀,定格在一个固[
阅读全文]
三看戏
七十年代既无电视,更无电脑之类可消磨时间的东西。电影院只在县城里有,农村只有露天广场,白天不能放映。所以在正月里,看戏作为大人与小孩在白天里一大不可缺少的消遣活动。基本上每个比较大的村庄都自备有戏台,平时拆收起来,用时拿出来搭建起来就成,用时不出半天。戏班子是业余的,由邻近村落唱戏爱好者自愿组成,自然佣金也不高。我有一同学[
阅读全文]
二给亲戚拜年
从正月初三,就开始陆陆续续地给亲戚拜年。一般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之后长辈会派出自家小辈过来回年。关系亲近的先拜,关系远的就留到最后拜,如实在是亲戚多,在正月十五天里拜不完的,一天可多拜几家。所以外婆家一定是先拜,女婿、女儿、外孙男女一大家,全家出动,拜年的礼物也一定最多,大家无拘无束地在亲近人家里欢乐一整天。收到的红[
阅读全文]
正月里正月初一不用干话,但有一件事是要做的,那就是上坟给祖先拜年。初一给祖先拜年,初二在自家收拾整理东西,初三至十五按关系的远近,依此给亲戚朋友拜年。与此同时,大约在初六左右吧,一些规模较大的村开始搭戏台,请剧班唱戏。各村也开始把以前早制作好的龙灯拿出来,准备迎龙灯,一直迎到正月十五这一天。过了正月十五,整个春节就完全结束了。一给[
阅读全文]
八压岁钱
待炮竹声渐渐平息下来,夜已深了。但整个村子仍是灯火通明,各家各户门前挂着的大红灯笼,把条条走道照得通亮。说是要守岁到天亮,但大人们通常都会在凌晨二三点时叫小孩去睡觉。经过除夕夜狂欢的高潮,小孩们都已尽兴,也有些累了,想着明天(其实已是当天)是正月初一,又将是开心的一天,于是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床上一般都已准备好了一套崭新的[
阅读全文]
七新年放鞭炮
欢乐的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已近午夜十二点,这时大人们会拿出预留的炮竹分给大家来燃放。那时的炮竹不象现在的多种多样,就只有二种型号,一大一小。大的叫“二响”,甘庶般粗半尺来长,燃放时轻轻用二手指夹住离异火索远的一端,导火索端自然下垂,点然导火索后马上伸出手,离身体越远越好,不一会就听到“轰”的一声,下半截炸没了,手[
阅读全文]
六年夜饭
年夜饭桌上有平时少见的鸡鸭鱼肉及猪的五脏六肺等,每户人家林林总总不会少于十盘菜。据说我父亲曾是业余厨师,烹煮水平比专业的差一点,比一般的就要好好几个档次,以前我后妈她弟结婚的婚宴就是我父亲掌勺的,获得一致好评。他在外地一电力单位工作,在老毛的年代曾随工程团参加云南三线与浙江新安江水电站等的建设,想必吃惯了各地的美味,自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