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平解放前的一些记忆(下)眼看着日子越来越难过,幸好我母亲有个亲姐姐,我管她叫二姨,在大兴县青云店附近的东合盛村。我母亲每当粮食接不上顿时,就带我到二姨家里。他家还算比较殷实,有多少田地我不清楚,我只记得她家有两头大牲口,有马车,有时他们还雇一个长工。解放后在搞阶级划分时被定为中农,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脱离过劳动,不构成剥削阶级成分。[
阅读全文]

遇见,卡瓦格博–赵敔作者10年前去卡瓦格博做了一次外转山,这本书写的就是她转山的经历,有美景,有艰辛,有对生活的感悟,也有对当地宗教、历史、文化的简单介绍。豆瓣对这本书的评分不高,说是有些常识错误。当然也有人看不惯他们这些旅游转山的,骑着骡子,被当地人带着,没有经历应有的磨难(虽然对城市人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和真的因为信仰而转山[
阅读全文]
关于北平解放前的一些记忆(上)我的童年可以说是在动荡中度过的。我出生时恰逢日本占领北京的时期,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里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我因年幼,只隐隐约约记得吃混合面的情景。所谓混合面,就是高粱面加橡子面,做成黑窝头,其口感粗糙无比,实难下咽,然后就是拉不出屎来了。据说正经粮食都被日本人拉走,给[
阅读全文]
3、我的母亲我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养我长大的继母。我的生母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对她真的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心里时常泛起阵阵酸楚,为我这么年轻就辞别人世的母亲感到惋惜和难过。我对我的继母则一往情深,因为是她陪伴我的父亲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把我养育成人。我的继母叫刘金善,是北京郊区左安门外分中寺人。她的娘家是分中寺大井刘家[
阅读全文]
还有,我自幼喜欢音乐。记得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时,我把母亲给我的很少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终于可以买点自己喜欢的玩意儿时,我就到前门大街买了一根笛子,一路吹着回了家。爸妈见我买的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反正不会给家里带来什么麻烦,也就同意我每天下课回家,做完作业吹笛子玩。从此,我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练习吹笛子。我的[
阅读全文]

老爸走了一个月了。疫情前的时候,老爸动笔写了一些回忆的文章。但疫情一来,他身体每况愈下,也没有精力写长篇,只有一些片段留了下来。他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些自己经历的故事,等有时间了我再记录下来。今天发这篇他最早写的,就作为纪念吧。1、我的贫民家庭在贫穷的北京南城,离虎坊桥不远,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叫潘家河沿。它南通南横街,北通北堂子胡同,[
阅读全文]

大汉公主–吴蔚这本是休斯敦公共图书馆Libbyapp上的有声书。我还是挺喜欢吴蔚的历史小说的,她总能把历史故事讲得像悬疑故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这本篇幅比较长,情节有点儿分散,主角不是一个公主,而是两个。如果能断在第一个公主那里应该会更紧凑。估计作者是想写完汉武帝的整个统治时期,所以才拖得长了。我还是喜欢的,但网上评分不高。不喜欢的是有[
阅读全文]
迈步/蹦步?小朋友们分成两队,地上划一条线。一队在前,从划的这条线向前迈一步。一队在后,站在线后够前面迈了一步的那队人。如果后面的够到了前面的,前面那人就出局了。如果够不到,大家回到起点,前面这队人都迈两步,后面的迈一步,接着够,直到前面这队人都出局,就可以换拨儿。够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起一只脚,互相拉着保持平衡,拼命向前。谁要是没站稳[
阅读全文]
跳皮筋、丢手绢、捉迷藏、逮人这些就不说了,大家都会。但有几个游戏不知道还有小朋友玩儿吗?我小时候住在朱启钤故居,赵堂子胡同的一个大院儿里。院子里孩子众多,那会儿又没有电游,连电视都只有晚上才能看,所以天还亮着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院子里玩儿,直到天黑或者家里大人喊回家吃饭了才会恋恋不舍地回去。因为是一大群人,所以有机会玩儿很多集体游戏[
阅读全文]

听戏阳照胡同和赵堂子胡同交界的口儿那儿有个小房子,记得是附近的街道办事处。那里到了晚上,时不时就有爱唱戏的人开票友会。我好像去听过几回,因为屋子小,人又多,每次去里面都烟雾腾腾,胡琴鼓点儿吵吵闹闹,挤得不行。我就记得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吵闹的地方我竟然经常会觉得困。后来想起京戏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时候那间屋子的景象,就不由自主开始犯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