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萧萧

海外一书生。独立思考,探索真理。思古凭吊,抚今感怀。纵论天下,针砭时弊。热爱艺术,逍遥人生。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会掀起一波民主化浪潮吗?

(2007-01-07 18:41:26) 下一个
         中国会掀起一波民主化浪潮吗?
           
              寒竹     

2006年10月23日,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刊登了俞可平《关於「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辨正》的文章,并同时在中共中央党校属下《学习时报》第三百六十七期转载。俞可平这篇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巨大的反响。相当一部分人把这篇文章看成是中国将会掀起一波以民主化为内容的政治改革信号。但问题是这种解读究竟是解读者的主观愿望呢,还是真正符合中国当前政治发展的现实?

要正确地解读俞可平这篇文章在中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含义,必须要对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胡温政体形成后的一系列发展变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任何一场社会改革都会面临着社会内部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批评和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来自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反抗,也有来自改革力量内部对改革在深度和广度进展的不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中国社会内部的反对力量并没有形成自觉的清醒意识。自由派知识分子和中共党内社会主义的传统教义派在批评邓小平模式的改革时是站在一起的,尽管他们的政治理念在本质上相反。但是,中国从九十年代中期经济高速起飞以后,社会结构和政治板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政府和新出现的利益集团共同构成了中国今天的主流社会。这个主流社会正在以当今世界最狂热的态度在经济上拥抱资本主义。这一点是由中国经济的内在结构和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中国政府为了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有利的位子,在短期内不可能停息这种自由资本主义热潮。与此同时,中国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批评力量已经正式分化。同情劳工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主义传统教义派和主张民主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已经是泾渭分明,相互对立。双方各持一端,从左右两方面对中国现状发出批评。

按照通常的政治发展规律,不同政治派别的形成将会逐渐形成多党政治。中国的执政党将会朝着类似西方社会的保守党,特别是日本自民党这样的政党演化。同时,执政党内部坚持社会主义的传统教条,同情和支持劳工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力量将会从执政党中分裂出来,形成类似于西方的工党或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团体。而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部分知识分子也会在中国形成以民主意识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政党。但是,从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社会现实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还不具备建立多党政治构架的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不得不把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政治派别兼容并包地统一在党内。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国的执政党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还需要把传统社会主义的旗帜和自由民主的旗帜从左右两派手中夺过来,在自己手中高高举起。

从胡锦涛执掌政权后的一系列政治动作看,第一步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传统旗帜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能让它成为新左派或新毛主义攻击政府的旗帜。胡锦涛上台不久即带领政治局委员参观西柏坡就是向全社会表明,中共并没有偏离社会主义路线。紧接着,胡温政体在一系列政策上开始对江泽民时期的政策进行修正,在经济和社会措施上向弱势群体上倾斜。从政治上看,把社会主义旗帜从新毛主义手中拿掉比较容易,因为尽管中国经济仍然在资本主义道路上飞速前进,但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还是写在宪法和党章章上。对于执政党来说,与其让新毛主义拿着社会主义旗帜来批评政府,还不如自己理所当然地宣扬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样,尽管政府继续推进资本主义,但在舆论上,在道义上,在政策上,也开始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负面效果进行批评和控制。很多人批评中国共产党是名不符实,是自相矛盾,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质上的资本主义。这种批评实际上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角色。中国现在的执政党实际上是扮演了西方社会中的左右两个角色,一身而二任焉。中国共产党是举起自己的右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举起自己的左手用社会主义来限制资本的无限扩张。

理解了中国政府从左派手中拿掉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懂得了俞可平《关於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的发表,实际上是中国政府要从自由派知识分子手中把民主的旗帜拿过来自己举起。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缺乏民主一直是自由派知识分子批评中国政府的一个根本问题。可以说,在二十五年来的改革道路上,尽管中国的民主化过程是在进步之中,但中国政府在民主问题上一直处于被动的守势。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积极途径就是把民主这面大旗从批评者手中拿过来自己举起。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并无多大困难。俞可平今天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共产党也从未说过民主是坏东西。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也只是批评“资产阶级的假民主”,从未对民主本身公开否定。与其让异议人士把民主作为武器来批评自己,不如自己把这面旗帜举起来,占领道义的制高点,把自己定位为民主化的主角。而在现实上,中国的执政党也看到民主本身确实和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并非水火不相容。只要把握好了民主化的尺度和节奏,高举民主的旗帜对中国政府来说是利大于弊,得大于失。所以,俞可平文章的真正意义是要执政党举起民主的旗帜,是要在舆论上和道义上占据主动地位。但是在现实中,中国仍然会按照既定的基本节奏前进,不可能在短期内掀起一波新的民主化浪潮,更不会把民主化作为解决中国现存社会问题的根本手段。俞可平文章在象征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的民主化,俞可平本人也讲了很多但书。过份地解读俞可平的文章,认为中国会走向一个民主化的高潮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式和内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无论是为了象征意义还是为了现实目标,任何一面旗帜举起来就会产生现实效果。只要中国政府举起了民主的旗帜,民主在现实中就一定会得到鼓励和发展。从这点上看,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同时举起社会主义和民主的旗帜是值得肯定的。坚持社会公义,坚持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坚持民主化的改革,是中国社会在前进中的左右双桨。从理论系统上看,把各种相互矛盾的东西包容在一起好像讲不通,但在现实中,用不同的理论解决不同的问题却是有效的。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不是用一把钥匙来开千把锁,而是在社会面临的问题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