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葱

我爱我自己,更爱支持我的朋友哦!
正文

长篇小说《铁血襄阳》连载(175)

(2025-11-03 21:14:49) 下一个
第175章:襄阳春晓:

蒙古铁骑围着困襄阳已经过去了整整三载,襄阳迎来了春天的第一缕曙光。寒冬渐行渐远,带来希望的曙光也悄然照耀在襄阳古城的每一角落。正如那年春天的晨曦,温柔而坚定,像一层薄纱轻披在这座千年古都的肩头,孕育着新的希望与不屈的精神。

襄阳城的破晓之景,宛如一幅静谧而壮丽的画卷。金色的光晕沿着汉水缓缓流淌,染红了水面上的柳梢,湖水微波荡漾,仿佛在诉说着城中人坚韧不拔的故事。城堞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岁月的低语,述说着襄阳的辉煌与苦难。

“襄阳临汉门”那深刻的镌刻字样,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青苔缠绕其中,像时光的纹路,见证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兴衰交替。梨花簇簇压弯了枝头,露珠在花瓣上凝结,晶莹剔透,映照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繁花似锦之中,韩素贞领着一支由十二名女子组成的巾帼队,她们身着天青色襦裙,像春天的使者。素梅手执月琴,素淑怀抱阮咸,伴随着春晓的乐声,她们在城中演奏,那旋律轻盈悦耳,仿佛为城添上一抹悠远的诗意。

身旁,黄九爷身披长袍,腰悬鎏金词牌“临江仙”,他时而击节高歌,时而微笑凝望远方。他的歌声中夹杂着对这座城的热爱与期盼,那是对春天的礼赞,也是对未来的祈愿。
伴随着乐声,襄阳的春天在画面中逐渐展开:
“襄阳春,花压重檐,瓮城根底笑喧阗……
金箔儿晒暖垛口砖,活水醒柳,望眼尽暄妍……”
歌曲中的诗意,似乎将这座城的每一寸土地都唤醒。仲宣楼角悬冰盘,守城的士卒汗珠如雨,货郎的鼓声咚咚作响,繁忙的街市中,碧牡丹在裂缝中悄然绽放。

远处,岘山云蹭黛瓦,头青衫微破,汉水如珠飞溅,白鹭展翅裁开一片蔚蓝。城中一间茶肆里,铜壶冒着白烟,老茶博士悠然自得。窗外,小娘轻扫青石板,春意盎然,生活在这里继续着它的平凡而坚韧。

街头巷尾,孩童们踮起脚尖,盯着过路的货郎担子,那瓷罐折射出碎金般的阳光。城门洞外,守军长矛飘扬与女子的发带在春风中共舞,仿佛在宣告:这座城,虽历经战火,但依然屹立不倒。
这春天的画面,恍若一首动人的诗歌在城中回荡。从城砖浮现的鎏金纹理,到水珠凝结成的水晶珠帘,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襄阳的荣耀与坚持。

“金箔儿晒暖垛口砖”——光影在城砖上流转,恍若日光在镀金,闪耀着过去的繁华;“汉水跳珠溅罗袜”——水珠瞬间飞溅,似一场春天的舞会。旋转的镜头捕捉到,韩素贞轻抛花种,那些种子在空中飞舞,象征着希望的萌芽。
全景呈现襄阳古城的春色,护城河倒影中的盛世画卷渐次浮现。这一切,像一座古城的心跳,铭刻着“千年不灭的传奇”。

片刻之后,幕后画面浮现:茶肆二楼,一位白发老人推开雕花槛窗,烟雾缭绕,似乎在喃喃诉说着春日的秘密;城门口,货郎摇曳担子,孩童在旁欢笑;角楼上的哨兵与女子们的发带随春风摇曳,像潮汐般暗涌。
在这座城的春天里,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着岁月的无声叙事。春天不仅是季节的变迁,更是襄阳人坚韧不拔的象征。在那逐渐明亮的晨光中,隐约浮现出一段千年前的伟大传说:一座城的春,是千年不灭的血脉,是英雄们的梦境,更是所有坚守者的信仰。

春日的襄阳城下广场,晨曦未醒,战云密布。阳光透过层云,洒在那高耸的城墙之上,映出铁血的光辉。临汉门前,士兵们整装待发,气氛紧绷如弦,似等待着一场生死的决战。城楼之上,守城将领吕文焕、范天顺、吕师圣,以及一众兵将,无不面色凝重,眼中燃烧着熊熊的战意。

城墙下,蒙军的造船声“咚咚”作响,仿佛预示着一场浩大的浩劫即将降临。远处,铁环崩裂,箭垛被击碎,硝烟弥漫。范天顺皱着眉,将一块布扯开,露出凝重的疤痕,他的声音如破空之雷,“诸君且看,鞑虏竟将汉水视为其牧场!春光未半,竟有如此嚣张之势!”他一手指向远方战船,怒声道:“不过三两条孤舟,今日竟敢摆出这遮天蔽日的艨艟阵!若不劈作炉炭,我范某的姓氏将被悬挂在城门上!”

战场上的声音逐渐升高,箭杆折断,狼牙箭簌簌落下。黑杨獬豸盔下的双眸赤红如血,“范将军此言,的确合天理!鞑虏如此猖狂,岂能容忍!”他话音未落,田世英那牛皮箭囊也发出啪啪声,豪气冲天:“缩头乌龟,岂是我荆襄勇士的作派?今日非将其血染襄阳不可!”

曹彪,身披战袍,汗水如珠滑落,青筋毕露,“我等早已饥渴难耐,早该咬断鞑虏的喉咙!”战马嘶鸣,铁蹄滚滚,整装待发。
城楼之上,吕文焕身影如山,他挥刀落下,命令道:“传令!三军出击!”身披战甲的他转身,猎猎军旗迎风飘扬,铁血豪情顿时弥漫开来。
“今日非死即归!”吕文焕高声喝道,他的豪言激荡着每一名将士的血液。随着他的话语,阅兵场上,宋军万余精兵已聚集完毕。士气高昂,弓弩簇拥,铁骑整齐列阵,将士们的面容坚毅如铁。妇女民兵队员——素贞、素梅、素淑、素君……一一前来,为远行的将士们壮行,她们的目光满含不舍与的期待。
王仙,身披重甲,抱拳站在城门前,他的声音满是战意,“禀节帅,三千骁骑已在瓮城布阵,就等您一声令下!”他的话语中,似有火焰在燃烧。

吕文焕将一只金光闪闪的虎符交到儿子吕师圣手中,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圣儿,听我一句,此去如韩世忠庙前那柱断香……你若知我心,便记住:你便是襄阳的脊梁!”他话语刚落,忽然一把扯碎腰间玉佩,碎裂声中,惊飞的麻雀似乎也在预示着血战的悲壮。

八名铁塔勇士单膝跪地,刀划面颊,鲜血溅在军旗蟠龙上,豪言壮语:“吕帅,除非汉水倒流,岘山崩塌,否则绝不让鞑虏踏上城垛!”他们的誓言如雷贯耳,震撼人心。
“谨遵节帅之命!”全军奋勇应声,枪声如雷,震动天地。吕师圣仰望天际,泪水滑落,脸上满是坚韧,“爹爹的教诲,孩儿记在心里。”他的话语中满是悲壮与不舍。

吕文焕用布满老茧的手掌重重拍在儿子肩膀上,扯下染血的护心镜,为他系上:“这镜面有三十七道箭痕,其中一箭是泪水能洗净的吗?”话音刚落,他的目光变得坚定,“痴儿,把眼泪吞回肚子里。今日,若不用血肉筑起城墙,怎配守护我襄阳的血脉!”

他踏上点将台,铁靴踏碎结冰的血洼,手中的佩剑直指汉江,映出对岸蒙军那密密麻麻的舰队。沉声道:“看呐!鞑子用咱们的木头造船,用咱们的水练兵,在咱家门口养了两年膘!今日,必让他们知道,襄阳不是他们可以随意践踏的土地!”

范天顺跃上箭垛,指向敌方堡垒,“吕帅,这口鸟气咬碎五脏庙!”八百重甲兵齐声应和,震得瓮城里的雪花飞扬。箭簇破空而去,迎向敌人。
吕文焕手握沙盘,剑尖挑起一抔黄土,土中仿佛埋藏着岳王的忠魂与孟珙的鲜血,他猛然扬起:“这捧土里,埋着我宋人的血!今日,要么用鞑虏的头颅砌起江南第一大城,要么——”话未说完,剑锋划破晨雾,“就让襄阳城的砖都染上宋人的血!”他的话语如同战鼓,激荡每一个士兵的心。

冯素贞将绣有《满江红》的帕子塞入范天顺的护腕,指尖轻触那伤痕累累的肤色,“范郎,记清楚……若你战死,我用这剑尖蘸你的血,继续书写胜利的篇章。”她抿唇一笑,抖出一把短剑,刀光如水,似要将未来的希望刺穿这春光。

随着号角吹响,三千铁骑腾空而起,铁甲在晨光中闪耀,马镫撞击出如雷般的轰鸣。吕文焕策骑赤骥,扬起那染血的“精忠报国”旗,豪情壕响:“儿郎们,瞧!这旗面,是韩世忠将军裹尸的麻布!这字迹,是岳王爷用枪尖蘸血写的!”说完,他的宝刀“噌”地出鞘,迎着朝阳划破天际。

“今日,不让我宋家的血染襄阳,就让汉江水变成血河!”弓弦震鸣,仿佛鬼哭狼嚎。战马踏碎冰层,雪花飞溅,铁骑冲出瓮城,城头的牛皮鼓顿时震动,《破阵乐》的鼓声激荡天地。一名独臂老卒,满身箭疤,撩开衣袖,怒吼着:“鞑虏听真!襄阳的砖石,都蘸满咱们的血!”战鼓如雷,弓弦如裂,只待那杀机一触即发。

古老的襄阳城如巨兽,铁血的命令如同战雷在耳畔回响:“杀!”声浪如海啸般席卷四方,城门震裂,箭如雨下,血火交融,战场变成一片血色的海洋。而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忠魂的誓死守城,成为亘古不变的英雄诗篇。
这是南宋那段最铁血的岁月,也是忠义的史诗长歌。襄阳的城墙下,士兵们的血与泪,铸就的是不朽的英魂。每一块砖瓦,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那份不屈的意志。今日的战场,或许会染成血色,但襄阳的精神,将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流传,激励后来者不断奋战,直到最后的胜利。

—— 这是襄阳城的血泪,也是永恒的忠魂。(未完待续)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