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铁血襄阳》连载(38)
(2025-08-22 19:37:09)
下一个
本章故事梗概:
晨钟破晓:樊城在晨钟声中苏醒,戍卒、商贩、渔民等各色人物开始一天的营生,表面平静的市井生活下暗流涌动。
暗藏杀机:鹿门山坳中,蒙古大军秘密驻扎,五万铁骑如幽灵般隐于晨雾,十夫长的严厉纪律和士兵们的紧张氛围暗示着即将到来的血腥战役。
命运交汇:铁匠铺里樊老铁匠教导学徒的铿锵锤声、杨泗庙前商贩的吆喝、汉江上船夫的号子,这些平凡生活场景即将被战争彻底改变。
危机征兆:宋军哨卒察觉到山雾中的异常腥气,这一细微发现将成为大战爆发的第一个信号,平静表象下的危机一触即发。
风暴前夕:通过蒙宋两方的对比描写,展现战争前最后的宁静时刻,为后续惨烈的樊城之战埋下伏笔。
第38章 [晨钟惊鹜]
“镗——”
第一声钟鸣从樊城钟鼓楼荡开时,护城河畔的宿鹜惊起,灰白的翅膀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那涟漪还未散尽,第二声钟响已至,惊得鹜鸟扑棱棱飞向远处。待到第三声钟响在雉堞间回荡时,鸟群早已化作天边的黑点,消失在尚未褪尽的夜色中。
墨色未褪,青霭漫城。
一缕金芒自鹿门山坳刺出,像一把利剑,劈开了樊城上空的黑暗。城垛箭窗次第染上赤色,仿佛被鲜血浸透。铁马悬铃在晨风中摇曳,发出叮泠泠的声响,与坠落在残烛上的宿露相和。滋——的一声,露水化作白烟袅娜升起,消散在微明的晨光里。
城门枢轴发出咿哑——的呻吟,惊醒了蜷卧在碑趺上的貍奴。那花斑野猫竖起耳朵,琥珀色的瞳孔里映出缓缓开启的城门。晨曦从门隙透入,照见戍卒铁甲缝隙中斑驳的朱砂——那是去年端午涂抹的痕迹,如今已褪色大半。戍卒呵出的白气与邻家蒸饼的热气在空中交缠,一时分不清哪是人间烟火,哪是边关寒霜。
谯楼箭孔漏下的光束如矢,照亮浮动的尘糜。忽闻嘡!地一声铜钹破晓,货郎张驼子击钲开市,惊散了浮尘。那尘埃在空中打了个旋,俄顷又聚拢如雾,仿佛从未被打扰过。
笃!笃!梆—梆更夫沙哑的报晓声从街角传来,杨泗庙的铜磬嗡——地应和着。汉江上欸乃的桨声与噗嗤嗤的揭笼声交织,惊醒了蜷缩在墙角的流民。他们揉着惺忪的睡眼,看着这座正在苏醒的城池。
浓郁的晨雾渐渐散去,城门洞如琥珀般透亮。驿道上的积潦映出憧憧人影:汲水的婢女弓着腰,踏碎了水中的霞光;鸡公车吱纽纽地碾过,留下的辙痕灿若金蛇。铜辅首咣当作响,雾里忽闻喔喔——鸡唱,樊城迎旭门迎来了又一个清晨。
铁马叮呤呤地转了三圈,浣纱的杵声梆!梆!渐行渐远。石桥下泼剌一声,一尾鲤鱼跃出水面,金鳞在晨光中迸溅出万点光芒。
[市井烟火]
此时此刻,在樊城丰乐街上,货郎担咯吱咯吱地压过石辙。
新炷高香——敬神祈福啰——小贩嘶哑的吆喝声在磬的余韵中格外刺耳。东风骤起,杨泗庙的幡旗猎猎翻卷,裹着三缕线香的烟气飘向远方。
转过街角,便是铁匠街。
嗤——白雾腾空而起,樊老铁匠将烧红的铁器浸入水中。他喘着粗气喝道:后生!火候要似小娘子煎茶!话音未落,铁锤铛!地砸下,火星四溅,其中一点正巧落在一旁的十字架上,烫出一个小小的黑斑。
瓮城的门闩咔嗒一声滑脱。
卯时三——戍卒沙哑的报时被菜农趿拉着草履踏水而过的声音打断。市井中,扁担上的铁链哗楞楞乱晃。
仔细俺的油篓!卖油郎急声叱道,话音未落,陶瓮已撞上槐枝,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忽然,唐白河上传来一阵号子,破空而来:
“哟嗬——!
浪打船舷十八弯哟——”
船底沙啦啦地擦过浅滩。
“一篙点破汉阳天哪——!”
纤绳吱扭扭地勒紧桅杆。
“晨星未落先起碇啰——”
铁锚哗棱棱地出水。
“半船月光半船盐哎——”
盐包咚地坠入船舱。
“莫回头哟——!”
一只江鸥嘎地掠过帆顶。
“身后秋风满襄樊哪——!”
但见鱼群噼啪跃出水面,在晨光中划出银色的弧线。
雾完全散了,市井喧嚣愈盛。不知从何处飘来童谣:
“石桥弯弯通汉口哟,
铜钱串串买糖糕…”
那稚嫩的声音渐渐被铛铛的糖锣声吞没,最终化入汉江的烟波之中。
[山坳鬼影]
鹿门山山坳,天刚亮。
唰!唰!唰!弯刀砍断藤蔓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中格外刺耳。帐杆啵!地插进烂泥三寸,皮帐呼啦一声抖开,活像夜枭展翅。帆布猎猎作响,撕破了晨雾。蒙古兵用槲寄生盖在帐顶,枯枝沙沙刮擦着皮帐,眨眼间,荒林中便长满了这种被称为山鬼癣的营帐。
火石嚓地迸出火星,铁锅铛!地架在三脚石上。奶粥咕嘟咕嘟地翻起血沫似的泡,木勺刮啦刮啦地搅动着。蒙古兵撕咬着肉干,肉筋咯吱一声断裂。他们的眼珠子跟着雾中若隐若现的鸟影转动,像一群等待猎物的狼。
箭杆叮铃相撞,一个小兵失手碰倒了箭囊。十夫长反手一记耳光,叭!地一声脆响,如同打在熟牛皮上。雾中登时死寂,只有战马噗噜噜的喷鼻声和铁甲咔嗒的轻碰声证明这支大军的存在。
蒙古军五万人马昨夜藏在这不起眼的山坳中,皮帐与苍岩同色,晨露滴答落在帐顶;炊烟混着朝雾,与山岚融为一体;远处汉江轰地撞上悬崖,回声在山谷间回荡;箭头映着天光微微闪烁;山溪淙淙流过,冲走了半支断箭。
宋军哨塔上,一片瓦咯哒轻响。
值岗的哨卒揉了揉眼睛,嘀咕道:“怪了…这山雾咋腥气冲鼻?”
他望向鹿门山方向,只见晨雾如纱,笼罩着寂静的山林。那雾气确实带着一股腥味,像是铁锈,又像是干涸的血迹。哨卒耸了耸鼻子,又觉得可能是错觉。毕竟,樊城已经平静了这么多年。
他转身望向城内,炊烟袅袅,市声渐起。汉江上的渔船已开始作业,码头的苦力正扛着货物上下船只。一切如常,安宁祥和。
哨卒不知道,就在他视线不及的山坳里,五万蒙古铁骑正磨刀霍霍。那些箭头映出的寒光,很快就会变成漫天箭雨,落在这座安宁的城池上。
他更不知道,自己闻到的腥气,将是未来数月樊城空气中挥之不去的味道。
接下来故事可能会沿着这些方向发展:
神秘十字架:铁匠铺中火星溅到的十字架暗示后续将出现基督教元素,可能与蒙古军中的欧洲工程师或景教徒有关。
水神信仰:反复出现的杨泗庙和水运场景为后续汉江水战埋伏笔,展现宋军在水域的优势与最后的防线。
哨卒的警觉:哨卒对异常气味的敏感暗示其将成为发现蒙古大军的关键人物,他的命运与城防情报系统紧密相连。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