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5-08-23 06:09:02)
泪别之夜芮少麟我晚年于新世纪祭奠先父辞世五十周年时,忆及1965年他逝世期间,我从下放干部驻地崂山县棘洪滩公社毛家屋子村,匆匆赶回青岛家里的那个泪别之夜。1964年,为响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号召,青岛市委专门召开大会,组织青岛市青年干部去农村参加劳动,我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进机关门,时称的“三门”干部,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是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19 12:31:08)

爱是你我于心永恒芮少麟2025年6月下旬,女儿陪我至永福梨园南墓地去祭奠亡妻乃琴,再过几天是她妈辞世两周年的祭日。两年来,失去相濡以沫亲人的哀痛,在不时缠绕着我,即使以整理博客文稿等多种方式,试图调整转移思路,却仍还不时被悲恸的回忆沉浸着。八月初,休斯顿的华富老年人活动中心举办庆生会,众多九十五岁左右的老年朋友踊跃参加了,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16 06:29:30)
先父政嫌错案撤销纪实芮少麟
共和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前,并未有过完整的法律体系,父亲1950年经历的那起政治嫌疑刑案,始终是我家两代人的心病。我在机关工作,对政策法律有点兴趣了解。1979年国家颁布的《刑事诉讼法》里,对不服案件一审判决,成文法并无上诉期限的时效规定。经推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澄清文革被抄家逼迁,及恢复先父的社会公众形象,我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5-08-11 03:38:27)
夜浪狂颠话当年芮少麟在人的心志尚未完全成熟期,面对难得跨越的人生挫折,或者说是当处于命运低谷时,一些情感失意受挫人,能否摒弃杂念,越过道道危险沟坎,是一种极大考验,而当今各地某些风华正茂者,常以“跳桥”、“自挂东南枝”等悲惨方式,持续走上不归路,其因确实耐人寻味。桑榆时节,老翁我利用闲余时间,忆录往事,许多曾影响我人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浅叙先父早年的文学评论芮少麟
父亲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文坛驰骋才情的最早尝试,是从文学评论开始的。正如1930年1月他在《自然的画图》序言里所述,他对写作文体有广泛的涉猎,几乎是“什么都写”,其论文时常“在申锡各报章杂志可以看见”。
他早年著文里有言“作诗难,读诗难,论诗更难。作诗但须抒写自己性灵,真情至性所感召,尚易完成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5-08-01 03:42:52)
文坛上的雪泥鸿爪芮少麟
宋代苏东坡有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传世,后人即以“雪泥鸿爪”这四个字,来比喻往事所留痕迹。书作者请当代社会知名人士,为文学作品推介写序,司空见惯。然,某些书籍面世后,经一个多甲子的时代淘洗,后有幸重版,原序者因时势变迁,其经历与踪迹为新一代读者所不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7-28 04:26:03)
友人佟姐阅书寄怀
少麟弟兄:主内平安!
天在下着小雨,这是立冬后的第一场雨,天色灰蒙蒙。我在昏暗的灯下,打开电脑给你写信,告诉你我的心在流泪。
你的两本巨著;《离乱十年》、《重吻大地——我的父亲芮麟》,送到我手里之后,一个月中,除去生活中的必要事项,包括一周三天侍奉主之外,我都在捧读它们。
令慈的《离乱十年》,记述了从1937[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7-23 14:04:19)

母搀慈父雪夜过断桥芮少麟1949年中国内战形势造成政局的急速变迁时,社会上许多选择南渡北归的高阶层知名人士,先后以不同方式,陆续饱尝到路径抉择的酸甜苦辣咸,并最终袒露出几代后人的方向性结局,但有更多人,陷入的则是未被当今文字载录下的时代磨难,我的父母为其中之一。先父芮麟,出身寒门,苦读成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以他自诩的“诗鸣大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5-07-20 05:45:09)
《旧诗新话》今读芮少麟1947年连载于《青声月刊》上的《旧诗新话》万字长文,是中国上世纪抗战诗词研究的诗歌作法与评论中,已难窥全貌的断档残篇,它是笔者先父以芮玉庐名号,对1931——1945年中国抗战诗词观察搜集优秀作品于1947年发表的述评文章。
《旧诗新话》于抗战胜利初期的内战期间,是尚不多见的诗评作品,在嗣后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外华文诗词界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7-20 05:45:08)
《旧诗新话》今读芮少麟1947年连载于《青声月刊》上的《旧诗新话》万字长文,是中国上世纪抗战诗词研究的诗歌作法与评论中,已难窥全貌的断档残篇,它是笔者先父以芮玉庐名号,对1931——1945年中国抗战诗词观察搜集优秀作品于1947年发表的述评文章。
《旧诗新话》于抗战胜利初期的内战期间,是尚不多见的诗评作品,在嗣后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外华文诗词界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