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叙先父早年的文学评论芮少麟
父亲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文坛驰骋才情的最早尝试,是从文学评论开始的。正如1930年1月他在《自然的画图》序言里所述,他对写作文体有广泛的涉猎,几乎是“什么都写”,其论文时常“在申锡各报章杂志可以看见”。
他早年著文里有言“作诗难,读诗难,论诗更难。作诗但须抒写自己性灵,真情至性所感召,尚易完成好[
阅读全文]
文坛上的雪泥鸿爪芮少麟
宋代苏东坡有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传世,后人即以“雪泥鸿爪”这四个字,来比喻往事所留痕迹。书作者请当代社会知名人士,为文学作品推介写序,司空见惯。然,某些书籍面世后,经一个多甲子的时代淘洗,后有幸重版,原序者因时势变迁,其经历与踪迹为新一代读者所不详[
阅读全文]
友人佟姐阅书寄怀
少麟弟兄:主内平安!
天在下着小雨,这是立冬后的第一场雨,天色灰蒙蒙。我在昏暗的灯下,打开电脑给你写信,告诉你我的心在流泪。
你的两本巨著;《离乱十年》、《重吻大地——我的父亲芮麟》,送到我手里之后,一个月中,除去生活中的必要事项,包括一周三天侍奉主之外,我都在捧读它们。
令慈的《离乱十年》,记述了从1937[
阅读全文]
母搀慈父雪夜过断桥芮少麟1949年中国内战形势造成政局的急速变迁时,社会上许多选择南渡北归的高阶层知名人士,先后以不同方式,陆续饱尝到路径抉择的酸甜苦辣咸,并最终袒露出几代后人的方向性结局,但有更多人,陷入的则是未被当今文字载录下的时代磨难,我的父母为其中之一。先父芮麟,出身寒门,苦读成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以他自诩的“诗鸣大江[
阅读全文]
《旧诗新话》今读芮少麟1947年连载于《青声月刊》上的《旧诗新话》万字长文,是中国上世纪抗战诗词研究的诗歌作法与评论中,已难窥全貌的断档残篇,它是笔者先父以芮玉庐名号,对1931——1945年中国抗战诗词观察搜集优秀作品于1947年发表的述评文章。
《旧诗新话》于抗战胜利初期的内战期间,是尚不多见的诗评作品,在嗣后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外华文诗词界于[
阅读全文]
《旧诗新话》今读芮少麟1947年连载于《青声月刊》上的《旧诗新话》万字长文,是中国上世纪抗战诗词研究的诗歌作法与评论中,已难窥全貌的断档残篇,它是笔者先父以芮玉庐名号,对1931——1945年中国抗战诗词观察搜集优秀作品于1947年发表的述评文章。
《旧诗新话》于抗战胜利初期的内战期间,是尚不多见的诗评作品,在嗣后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外华文诗词界于[
阅读全文]
芮麟与王统照在青岛
芮少麟
小引
文革后,笔者将1985年先父政治嫌疑案平反后写的《抗战胜利后芮麟与王统照在青岛的往来纪实》文稿,向省市政协文史办提交,2008年该文稿辑入上海远东出版社重版先母黄哲渊的《离乱十年(1937--1946)》一书。随着时代演进,将它网上展出,供读者参阅。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早年城市建筑风格欧化,素有东方瑞士之称,是反侵略[
阅读全文]
钱少明老伯复少麟书
引言
钱少明老伯,江苏无锡市人,系中国三十年代文史界名人,上世纪曾被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文革结束后,1980年筆者为多方面了解先父早年的文学创作经历,曾赴无锡原籍走访乡居归隐的钱少明老伯。现将次年10月7日钱老伯复信中对父亲的追忆,叙录如下,以充实点滴史料:
少麟贤侄如面:
节日后接来信及文稿,私衷[
阅读全文]
人生贵适志
芮少麟
抗战胜利后,父亲期望和平安定,他依然一琴一鹤,啸傲林泉。他出版发表的“误入名场十二年,一官匏系倘由天。何时脱却樊笼去,涉水登山好放颠”、“清狂只合老江湖,世路悠悠客梦孤。十载为官堪自慰,风怀依旧一寒儒。浪吟自笑太痴生,佳句当前眼便明。不向仕途争得失,千秋角逐是诗名”、“故我清风两袖寒,十年落拓老[
阅读全文]
父母之情洒人间
芮少麟
“阿根,到校后千万写信回来,省得我们担心”。母亲立在驳岸上和我说。
北风紧得厉害,幸有半斜的寒日照着,稍有暖意,否则,冷得站不住了。
母亲又叮咛了我几句,说‘船上自己留意着,坐在里边些!倘使到西门晚了,就费些钱叫舟子送到你学校里吧!’
‘倘使到西门晚了,请你们送我阿根到校里吧!他年纪只十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