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国人有随地吐痰之习惯,很普及,虽然不好听也不好看,仍旧根深蒂固。喉中有物,不吐不快,嗽嗽嗓子,人之常情。后来,全国上下大力整顿卫生文明,人们的觉悟高了以后痰也知道羞愧,公共场所痰迹一片的景象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好几年不回去了,对国内的情形模糊了,但一个习惯养成了,再改回去也不易,再说到处都很干净,痰肯定不忍脱口而出。想起自己当年尽管不看好国人的这一习惯,当德国人提到中国吐痰一事时,心里却怎么也摆不平。
事情起因是雅子请大家吃饭,因为我爱吃寿司,雅子就总做寿司来请我们吃,那天来的还有其他几人,其中一个是心理医生洁希。心理医生的一层意思就是以己之心夺人之理,总显出把人家都看透,把问题都看清的高姿态,你说好好的聚在一起吃饭,怎么就把个话题引到中国人随地吐痰上去,还有没有吃饭文明,这不是倒人胃口吗?!这也就是他们心理医生才干得出来的事情。雅子呢,也来帮腔,提起李鸿章当年那口名痰,好像他日本人就不吐痰似的,虽然日本我从未去过,可最早去那岛上的也是中国人啊,如果说吐痰是民族习惯,那日本人肯定也是这个习惯,雅子多年生活在德国,又比我大几岁,肯定是老得把日本曾经的习惯忘记啦。
我不随地吐痰,却也不能容忍德国人甚至日本人的发难,这时候的我,是一个典型的死要面子,好比鲁迅笔下那些保护国粹的人们,即使是个脓包,也要想方设法精雕细刻。但是我讲理,我要以理服人,从小就被人誉为无理搅三分的我,找别的不行,找理轻而易举。
“你们欧洲认识中国很晚,工业革命后你们有了蒸气机,才慢慢开到中国来。那时的中国正在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满族是关外的游牧民族,什么是游牧民族你们知道吗?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啊,一天到晚骑在马上在原野上转游,天高地广空气清爽,有痰上来了张口一吐,很豪迈的。后来,他们进了关,打败了明朝,做了中国的领导,结束了游牧生活,住进了金銮殿,可是豪迈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李鸿章大人原本不随地吐痰的,可他上朝议国事,见那皇帝老儿、小儿、皇后、太后、太极什么的,均是豪迈地吐着,他为人臣子,万般无奈入乡随俗,也只好张口豪迈啦。李大人身为总理,其他的大人们自然也就跟着总理豪迈,所以,中国人吐痰的习惯是由满清而来,以前的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随地吐痰的记载。”
听完我的一番讲道,在座的都纷纷点头,我好歹是中国人,肯定比他们清楚,他们觉得自己的学问又长进了。而我却十分内疚,一时性急,事先也没考证一下,就把这劣习加在满族头上了,要是被人兴师问罪,我如何对付?!我有个祖上在旗的朋友,据说当时是京中赫赫有名的帘子王,宫中的所有的大小帘子都是出自祖上之手,正经八板的满族旗人。可是我的朋友和他的家人,并不随地吐痰,是他们来德国后改变了,还是我的理论没有根据?回家后,我翻遍脑子的记忆,想找出到底谁是开随地吐痰之先风。最先想到的是《战国策 ·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当时赵、秦正在打仗,赵向齐求援。齐说;好!不过先把赵太子送来做人质,然后出兵。赵太后舍不得儿子,更不想听群臣相劝,对左右甩下话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啐其面。”
如此看来,吐痰一事在公元前就被载入史册,那时可能满族还未形成呢,我信口开河诋毁了大清爱新觉罗。记得小时候,还是在文革前,有一句时髦的革命用语,是吹捧中国人民人多势众的,意思说不管你什么帝修反之类的坏东西,只要我们中国人民一人吐口唾沫,当时就淹死你!这话不知是谁最先说的,反正我们学得很上口,难道是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开始了随地吐痰的运动,跟大清王朝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件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今天的情况早已改头换面了,但物质不灭,此消彼长,东方不亮西方亮,以前不善于吐痰的德国接了此棒,痰迹这里那里不新鲜,虽然还未蔚然成风,但趋势见长。我以为,吐痰原本天然之事,不吐是文明的约束,所以才难以杜绝,现在天然的风流珍贵,超市商品常用它作广告噱头,那你来评评,到底该吐还是不该吐呢?
26 . 10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