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后,意犹未尽,梵高艺术创作生涯的井喷时期是在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于是我们在行程上加上了阿尔勒,这就是自由行的优点,可以随时根据心情和体力调整景点。
梵高35岁那年对巴黎繁杂的都市生活产生了厌乏情绪,他渴望乡村的宁静和阳光。为此他经过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了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这里的麦田,星空,葡萄树,阳光和色彩,使得他找到了创作灵感。梵高在这里热情满溢地勤奋工作,他画茂盛的果林和收割麦子的农工,也去到海边画海上的船只,画风变得松弛而更有表现力。他的创作进入了高潮期,他越来越自信且画风独特,不再追随着巴黎印象派的脚步,而是采用了自己的方法---色彩单纯明亮、笔触流畅且自然,最终形成了“梵高风格”,这个古老的小镇也因梵高而出名。
我们起个大早,从法国南部的尼斯出发,搭乘早上六点的火车,七点左右就到了阿尔勒。刚下车就有一种莫名的小激动,因为这里是“梵高的阿尔勒“。 那是一个周日的清晨,小镇似乎还没睡醒,几乎所有的房子和街道石头制成,古朴而扎实;街道很窄,无法通汽车,但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走出车站不到十分钟,迎面就是一座古罗马时期建造的圆形斗兽场,这是阿尔勒最显眼的地标,建造于公元一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法国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竞技场之一。斗兽场的双层拱廊拥有几十道拱门,保存得非常完好;至今仍在使用,经常会举行斗牛比赛和演唱会。
既然是“梵高的阿尔勒”,那当然要以梵高的足迹为主。好在前一晚已经做足功课,我要“打卡”的就是四个景点:首先是罗纳河,整座阿尔勒城都建造在河畔。梵高经常在这里散步和写生,并在这里创作了《罗纳河上的星空》:他以螺旋式的造型排列来表达画面主题,用看似不假思索的涂画式笔触与华丽张扬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让画面里的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如火光燃烧一般闪耀;画面似乎被水面和地平面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河流拉长了天空中星月的倒影,显示出了一种流动的美感。此画的原作被收藏在巴黎的奥赛美术馆,以后一定要去现场观赏。
第二站是小镇中心的梵高咖啡馆,我们沿着狭窄的石板街就抵达此处。 为了向梵高的致敬,当然也是为了招揽游客,咖啡馆的外墙被漆成了黄色,在清晨的阳光里格外显眼。时间还早,咖啡馆还没有开门,只适合拍照打卡。梵高在这里创作的《夜间咖啡馆》如今被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我有幸亲眼观赏过这幅原作。
第三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房子”,当年是一家旅馆,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梵高称为"黄房子"。 梵高在此租了四间房间,打算把这里打造成“画家之家”,这是梵高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梵高在此创作了著名的《黄房子》,此画的原作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我曾在画作前拍照留念,这张画比梵高的其他作品要大得多。
为了等待画家高更来同住,梵高在短短的一周内就画了四幅《向日葵》,用来装点自己的黄房子。这些是梵高的巅峰之作,明黄色的向日葵如此的明媚、热情、充满生命力,被认为是植物界的《蒙娜丽莎》。高更到来后对梵高的《向日葵》也大加赞赏,为此还为梵高画了一张像,画像中梵高正在画《向日葵》。
两人当时都未成名,在短短的九周时间里,他们共同饮酒、交谈、争论、休憩还有作画,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展现出了强烈而惊人的创造力。但不幸的是二位伟大的画家无法成为两位普通的室友,梵高十分景仰高更,希望高更能平等地看待他;但高更生性自大,不大将梵高放在眼里。二人因而多次吵架,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导致梵高一怒之下割掉了自己的左耳,高更见状马上逃离了阿尔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勒遭遇盟军轰炸,黄房子被炸成废墟,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底层是商铺、楼上是住宅的普通房子,我们只能“神游”一番了。
我的最后一站就是当地的精神病院。 由于精神出了问题,梵高被送到这里治疗。梵高当时经常在黄房子和精神病院之间散步,治疗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如今这里成了一个文化中心,沿着拱廊排开的礼品商店、多媒体中心、图书馆和小卖部等。然而花园还是保留了梵高画中的形象,院子里开满了紫色鸢尾花、黄色报春花、红色罂粟花、粉色夹竹桃。。。。。 不幸的是1890年7月27日傍晚,37岁的梵高手枪自杀,留下的遗言为“痛苦永存”。
小镇不大,一个多小时就走完了“梵高之路”。时间还早,小镇的人们似乎还没有醒来,我慢慢走到了镇中心的小广场。像欧洲的不少小镇一样,广场的中间是一座纪念碑,纪念这里的名人, 旁边是一座罗马风的小教堂。 我在下面照片中的那个椅子上静静地坐了十来分钟。
此时我想到了梵高,当年的他一定经常到这个小教堂做礼拜和祈祷。 梵高恐怕是人类中最孤独的灵魂之一,当我看到他的自画像,那种游离于尘世之外、以冷峻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姿态,不能不使我的内心震颤。梵高对生活绝不屈服,他的孤独不是寂寞和空虚,而是一种充溢着宗教情绪的状态。在阿尔勒旅居的十五个月中,这个不被世人理解的画家创作了200多张作品,成为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法国的印象派大师毕沙罗曾这样评价梵高:“这个人将来要么发疯,要么超过我们所有人,而他这两点都占了,对此我没有预见到。”
注:部分照片取自网络